劉洪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國際化以及地方化的趨勢與變遷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外部多方力量的作用,深刻的影響著自身的變遷與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兩面性的影響。文章從當代經濟發展方式變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探究經濟發展的動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 變遷 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形態、載體和成果,是人類先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中傳揚給后人的智慧和勞動結晶,對現代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1}。當代的經濟發展朝著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正在快速的發展著,這種發展趨勢正在日益影響著人類的文化環境。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的作用下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與傳承;而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受者許多國家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很多以前豐富的非物質文化正在日益的萎縮,其保護、生存和發展等方面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況和價值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為,一些個人以及群體把看作為他們文化遺產的知識或者形式通過一些表演、實踐以及知識體系等對世人所表現出來,其中會涉及一些器具、工藝品或者文化場所{2}。比如一些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再比如一些口頭傳說、表演藝術,甚至一些傳統的手工藝技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準則與核心為歷史傳承價值,一些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都深深的烙印在它們身上,這些精神與文化都是祖先們長期的社會實踐以及生產勞動中沉積而成的,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積淀,已經逐漸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想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所屬民族的價值觀念、群眾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這些意義和內涵,正是我們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遵循非物質文化所具有的經濟價值這一特征,如何科學地合理利用并且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有著很強的實際指導意義。第一點,要對經濟價值這一特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這樣可以對文化資源范疇進行有效的擴展。在現在的經濟和知識快速發展的時代,文化產業正在持續發展著,能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進行有成效地開發,能直接作用于社會實踐,促使其直接變成生產力;第二點,要對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有充分的重視,這樣方便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挖掘,發展特色的區域經濟,形成新產業樣式。在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散落在各個民族的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農民是非物質文化傳承者的主力軍。所以說,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有力開發,不僅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的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還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
二、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向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很多經濟發展的方式也有所改變,這些變遷在某些程度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是起積極作用的。一些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經濟的發展較好的維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使其能穩定發展,較好的保護與傳承下去。我國經濟發展的當代變遷是把經濟發展的重點轉向了第三產業即服務業,而且有了良好的發展,這幾年第三方產業的GDP一直高于第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對其也變得越來越重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認識和重視之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發展的庇佑之下得到了有效的發揚,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為經濟帶來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正向作用,使得相關的工作人員更加的細化研究經濟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深層次的相互關系,更多的思考怎樣通過經濟的發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發展。
三、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反向作用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國家在宏觀上的保護,國家政府使用宏觀的政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意識的保護以及倡導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最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第二,微觀經濟主體的保護,這種保護是日常的、必須的,不過當保護涉及到微觀經濟的主體時,一些經濟主體的“經紀人”會在經濟理性的刺激之下,以其身份的思維來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得微觀經濟主體私利性與宏觀經濟策略的矛盾直接引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嚴重經濟化傾向{3}。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使得一些商業行為滲透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當中。在這個方面,經濟的發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一種天然的破壞性,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反向的關系。市場經濟的功利性特點滲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使得文化成為了經濟的俘虜,一些比較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內容都變成了經濟利益角逐的商業競爭的場所,非常不利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有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于文化的沖擊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傳統的文化,一些快餐文化與流行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存在空間造成了擠壓,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這些經濟力量所驅趕著。而且在這種流行媒體的宣揚之下,我們國家一些民族文化與審美正在逐日的變異著,甚至有些傳統的文化已經被我們無情的拋棄,這就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反向作用。
四、應對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代變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反向關系的措施
1.不實施開發
在這里的不開發含義不是說不讓人們了解和分享非物質文化所帶來的文化價值和成果,而是說在目前的商品社會當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如還有一部分存在的環境仍然可以滿足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的需求,那么此時這一文化的最佳措施是不實施開發,也就是對其旅游等資源的開發不必投入太大的精力,也不必進行大規模宣傳以及報道,避免蜂擁而來的人群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給破壞了,一旦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原生態之后,要想把原貌給恢復起來也就是很難且不太可能的了。
2.給予復原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對于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或者創造一些條件便能容易恢復或者回歸到其自身所需的社會生態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積極采取補救式的措施給予恢復和復原{4}。例如我國各地區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曲種,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歌曲席卷著我國各個區域,很多地方的戲曲遭到演出市場的冷落,而一些地方戲劇的演員為了追逐經濟利益也開始改唱流行歌曲。當然也有很多人投身到戲曲的世界當中,有些人甚至能很好的發揮才能進行戲曲的創新和發展,戲曲復興的大勢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希望的。類似戲曲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原是有社會條件的,而且得到復原后其內涵沒有遭到破壞,甚至得到了良好的創新和發展,像這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積極給予復原,給予重點保護。
3.適當的放棄
對那些有名而無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要做出適當地放棄,此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不具備其內涵價值,對其實施的保護已沒有必要了。如果再投入不必要的精力、多余的金錢等予以開發和保護,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或開發已經違背了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它們的內涵已經不像原來那么有價值了,有一些甚至已經沒有了內涵,對它們進行保護已經沒有了意義和必要,與其大費周章的進行開發和保護,不如放任自流,讓她們自己消亡。
4.完善相關法律
在開發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障措施,如果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或者不齊全,合理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很難實現。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在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除了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之外,還要調動民眾的積極性,讓廣大民眾能參與其中,讓其法律法規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和遵守,讓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積極的重視,形成有效的保護觀念,使得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能較好的有所保障的對其起保護作用。
五、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三千多年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我國政府歷來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高度的重視,在全社會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不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兩個局面: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良好的條件,使得一些面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發展和發揚,讓其能繼續淵源流芳的繼承下去;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功利性的經濟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會有一定的破壞性,促使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變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著方向的關系,這也就是經濟越是快速發展,就越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為了有效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當給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與經濟價值的科學合理利用與開發,我們應當給予重視,積極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珍貴記憶、智慧以及精神永久的傳承下去。
注釋:
{1}王水維. 文化傳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教育路徑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2015,09(12):62-66.
{2}麻國慶,朱偉. 社會主義新傳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J]. 開放時代,2014,12(6):153-167.
{3}李榮啟.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重要性與可行性[J]. 美與時代(上旬),2014,13(9):21-25.
{4}徐贛麗,黃潔. 資源化與遺產化:當代民間文化的變遷趨勢[J]. 民俗研究,201306(5):5-12.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