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卿
摘 要:數學教學回歸學生的生活是當今教學改革的潮流,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生活中的數學,注意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他們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訓練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36
翻開數學教材,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情境的呈現都有一種 “生活化”的傾向。在數學教學“生活化”普遍受到重視的今天,常常可以見到兩種情況:一是有了學習內容和素材的“生活化”缺少了“數學味”;二是有了“數學味”卻少了生活的實用性 。那么如何讓生活化的素材生出數學味,讓數學思想和價值蘊含于生活之中,就成了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數學生活化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數學生活化概念
“數學生活化”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探討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再應用于生活中,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 數學生活化在教學中的作用
新課改以來,教學生活化成為數學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使用生活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是真實的、有趣的、有價值的。也只有把學生真正地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二、實現數學生活化的方法
(一) 數學語言生活化,理解數學
美國語言學家布龍非爾德說:“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最高境界。”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和心理的局限,生活經驗少,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并能夠運用數學是具有一定難度的。
因此,借助生活語言來理解數學語言,是十分必要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教師需要在教學語言上進行藝術化處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在遵循教學規律,不違背數學嚴謹科學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學生才能從語言中理解數學。如,教學“>”“<”時,這兩個符號學生容易混淆,在教學這兩個符號時可以將其改成順口溜的形式,如: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開口在前是大于,尖角在后是小于,它在兩數中間站,誰大它就張口沖誰笑。借助這個順口溜學生能更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數學。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體驗數學
“照本宣科猶如清水煮白菜,一點油鹽醬醋的味道都沒有,創設情境能死課教活,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創設與生活問題密切相關,又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一樣,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共同解決。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教師準備蘋果、花生、大豆、米等生活用品,讓學生親身體驗稱的過程,稱一稱幾粒花生是1克,用手掂一掂1克有多重,感受生活中較輕的物品用克做單位,并結合食品袋上的標注,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接著,用稱蘋果來理解1千克有多重,結合食品袋上的標注和實際稱重認識1千克=1000克,所有的活動都來源于生活中的物品,既可積累數學知識,又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補充適當素材,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并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之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平時喝水的杯子都是圓柱形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漂亮,有的覺得生活中就都是這樣的,但說不出原因,教師可出示相同面積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通過計算會發現,相同材料制作,圓柱的體積是最大的,盛水最多,所以,生活中大多用圓柱形作為包裝盒,而水管也設計成圓柱形。通過此活動,學生深切認識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價值,也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四)數學活動生活化,探索數學
要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探索意識,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在實踐生活中接觸到數學知識。
多進行觀察、測量、拼圖、畫圖、制作、試驗、游戲的操作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探索能力的發展。如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學生自帶兩個一樣的三角形,動手操作,通過旋轉平移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面積=長×高,三角形面積=底×高÷2。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中概括出來的,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五)數學作業生活化,運用數學
例如,在進行了“物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后,可以出這樣一道思考題。
爸爸去外地出差給玲玲買了一個長方形魚缸,他的長是100CM,寬是50CM,盛滿高是30CM,問魚缸的表面積是多少?
這里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是6個面還是5個面,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的來說,生活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起點和歸宿。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的園地,課堂教學既是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也是師生充滿靈感、充滿激情、充滿理想的生活過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以課本為主源但又不受課本知識的束縛,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把學生的發展提高到生命的層次,才真正賦予課堂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廷華. 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構建策略探析[J]. 新課程(小學),2013(8):58-59.
[2] 李巖,楊宏.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初探[J]. 教育,201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