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波


摘要:職業教育是提高制造業農民工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主要途徑。本文采用回歸模型,對影響制造業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意愿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制造業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強烈,其中文化程度、工作崗位層級、工作時間和政府支持對制造業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影響顯著。
關鍵詞:制造業農民工;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意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7-0005-05
《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有27 395萬人,接近70%的農民工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在結構性失業的劇烈沖擊下,制造業農民工的出路在何方?我國又該如何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加強勞動者技能和職業素質培訓,提高勞動技能水平,提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無疑是制造業農民工突破職業瓶頸的利器。
職業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重要手段,會受到勞動者自身特征、家庭、企業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顯著影響,因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對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進行大量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影響因素的研究有:丁煜、徐延輝和李金星以“是否參加過職業教育”為因變量,依托樣本量為637人的問卷數據進行了分析[1]。他們的研究發現,性別、受教育度、婚姻狀況、職業和家庭收入水平等5個變量對農民工參與職業培訓存在顯著影響。趙正洲、韓成英和呂建興等人以河南、湖北、湖南中部3省35個市(縣)615 份調查問卷數據為依據,運用logistic模型對返鄉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分析[2]。研究結果顯示,返鄉農民工的性別、年齡、就業身份、職業技能等級以及了解培訓政策信息程度、獲取培訓政策信息渠道等是影響返鄉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6個主要因素??飦喠?、馬健研究認為,培訓意愿和需求還會受到培訓費用、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內容、培訓模式和形式等外在因素的影響[3]。姜鑫磊研究發現,“專業設置不合理”和“時間安排不靈活”是最主要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意愿的因素[4]。韓偉靜、徐艷玲對山東省1 500個農民工的調查發現:政府累積補貼和參加教育培訓的累積花費顯著影響農民工的參與概率;農民工的年齡、工齡與參加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為倒“U”型關系;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和性別差異[5]。
國外針對農民工選擇職業教育方面的專門研究文獻相對較少,因為農民工是我國特殊國情。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從成本與收益角度提出個體在做教育選擇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比較選擇教育的成本與未來帶來的預期收益做出合乎情理的投資決定;Blundell Dearden & Meghir通過調查發現男性、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者更可能參加相關的職業技術培訓[6];Foster則更注重經濟制度和社會環境的支持,他認為這兩者才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職業教育本身[7]。
綜上所述,農民工自身因素,如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年齡和工齡會影響他們是否接受職業教育。同時,也會受其他主體的影響,如培訓機構的費用、培訓時間和地點、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從這些研究來看,主要以描述性分析為主,實證研究較少,對制造業農民工的研究較少,外部影響因素分析更少。鑒于此,筆者在文獻綜述和實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模型對制造業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影響因子進行定量分析,從而準確把握制造業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并對加強制造業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一、影響因素分析及自變量的選取
相關研究文獻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這些個人特質對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培訓存在影響。除此之外,工作時間長短、工作職位高低、穩定性大小、政府補貼多少,會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呢?之前的研究涉及的比較少,筆者對此選取相關變量進行研究。
性別。從人力資源理論及傳統角度來看,女性在人力投資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有著更大的維持家庭生計壓力,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安于現狀,傾向于穩定的生活。因此,假設性別對農民工參與技能培訓是有影響的,男性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比女性更強烈。
年齡。從機會成本理論來看,年齡增加,個人參加職業教育的機會成本增大。此外,年齡越大,受自身因素和其他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參加職業教育的機會成本越大,到了一定程度,會趨向于追求穩定的工作。大部分人的目的是“安分工作,養家糊口,提高生活水平”。因而,假定年齡因素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且年齡較小的制造業農民工參與培訓的意愿要強烈一些。
文化程度。當受教育程度較高時,一方面農民工個體的認知水平增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在城市定居成為市民的渴望更加強烈;另一方面他們能夠知曉技能對提高工資收入、提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可能更加樂意去接受職業教育。文化程度低的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假設文化程度對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是有影響的,而且文化程度高的農民工比文化程度低的農民工更愿意參與職業教育。
工作時間。制造業農民工工作時間較長,每天面臨著重復、機械式的高強度勞動,下班后休息和放松是最迫切的。時間與精力的有限會使他們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降低。所以,假設工作時間對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也是有影響的,而且工作時間越長的農民工愿意參與培訓的可能性越低。
工作崗位層級。是否接受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存在培訓需求,還必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即必須能夠承擔培訓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工作崗位層級一定程度上是農民工的經濟水平和自身素質的綜合體現。因而,假設工作崗位層級也是影響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因素之一,而且工作崗位層級越高的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更深刻,更有經濟基礎參加培訓。但另一方面,崗位層級越高,越趨向于維持現狀,對培訓的積極性可能會降低。
工作穩定性。一般來說,工作更換的次數少,意味著工作相對比較穩定,農民工更希望在崗位上不斷提高技能、升職加薪,可以憑借一門技術在城市里獲得相對穩定的、有發展出路的工作。如果工作頻繁變換,會帶來負面影響,農民工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相對更小。因而,假設工作穩定性也是影響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政府支持。政府支持包括財政支持、財政補貼以及提供一些政策及培訓信息的支持等。政府支持力度越大,農民工越愿意參與職業教育。
二、研究對象及數據處理模型的選取
(一)研究對象
2016年11月至12月,筆者在藍思科技、楚天科技、三一重工及一些制造業工廠等地開展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1份。在參照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對樣本特征的描述重點是從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層級、工作穩定性和政府支持等方面進行說明描述。之所以選擇了解被調查者這些方面的情況,是因為這些因素很可能影響他們的選擇。
本文所指的職業教育,主要是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流程的要求,安排多樣的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
(二)變量設定
被解釋變量:選取制造業農民工是否愿意接受職業教育作為被解釋變量,賦值情況為:愿意=0,不愿意=1。
解釋變量:在大量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選取以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性別、年齡層次、文化程度、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層級、工作穩定性以及政策支持。具體賦值情況如表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問卷設計中,工作崗位層級和工作穩定性是兩個操作化的概念,所以在變量賦值中筆者將其量化為問題設計級序關系。
(三)數據模型
制造業農民工是否參與職業教育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參與,另一種是不參與,呈現出二元離散現象。模型是定量分析二元離散現象的重要方法之一,筆者擬采用二元回歸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二項回歸分析方程為logit(p)=ln■=a+b1x1+b2x2+…+bixi,(其中a是常數項,xi是自變量,bi是系數,i=1,2,…,n(n≤7)。選取性別、年齡層次、文化程度、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層級、工作穩定性以及政策支持作為自變量,選取制造業農民工是否愿意接受職業教育作為因變量,確定全部賦值后,將“制造業農民工群體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影響因素”納入到回歸分析內,研究制造業農民工是否參與職業教育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三、實證分析
利用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具體結果見表2。
個人特征變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文化程度(sig=0.012<0.05)、工作時間(sig=0.023<0.05)、政府支持(sig=0.021<0.05)的影響非常顯著;工作崗位層級也是有比較顯著影響的;性別、年齡和工作穩定性對制造業農民工選擇職業教育的影響并不顯著。
從影響顯著變量的其他值可以得知:文化程度的發生比率Exp(B)=2.280,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越可能選擇職業教育培訓,且是不選擇職業教育的2.280倍,這與我們的理論假設一致,因為文化程度越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越深入,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強烈的市民化愿望,因而參與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意愿更強烈。
工作時間的發生比率Exp(B)=1.287,也說明工作時間相對較短,農民工更傾向于利用空閑時間參與職業教育培訓,且是不選擇職業教育的1.287倍,這也與我們的理論假設一致。因為工作時間短,業余時間多,比高強度長時間工作的農民工更有時間和精力參加培訓。
工作崗位層級的發生比率Exp(B)=0.737,說明工作崗位層級越高的農民工越有可能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培訓,且是不選擇職業教育培訓的0.737倍,這和我們的理論假設也是一致的。因為工作崗位層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制造業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累程度,崗位職務級別越高的農民工,可能會更愿意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因為高層級別的農民工得到的工作機會更多,崗位能力要求更高,自身市民化的愿望也更強烈;而職務級別低的農民工,由于自身各方面條件,特別是工資收入的制約,可能不愿意選擇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或者是對參加培訓心有余而力不足。
政府支持的發生比率Exp(B)=0.626,說明政府越支持職業教育培訓,提倡職業教育培訓,制造業農民工選擇參加職業教育的可能性越大,且是不選擇參加職業教育的0.626倍,這與之前的假設是一致的。可能是因為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有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職業教育培訓氛圍,通過宣傳教育,讓制造業農民工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逐漸意識到具備較強的素質能力、掌握先進技術的重要性,進而促使大家提高培訓意識,增加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企業和農民工本身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激勵企業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解決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性別變量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性別不是影響制造業農民工選擇職業教育的決定性因素,與先前的理論假設不一致??赡茉诮洕矫婺信呁?,女性也積極參與勞動市場,也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增強技能水平、升職加薪。因此,性別在選擇職業教育培訓的意愿上區別并不顯著。
年齡也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年齡也不是決定制造業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這與之前的理論假設并不一致。可能是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參與技能培訓的機會成本比較小,但支付水平有限,會限制他們參與技能培訓。而隨著年齡的增大、工作經驗的累積和支付水平的提高,參與培訓的可能性會大些。
工作穩定性沒有通過檢驗,說明工作穩定性也不是影響他們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赡苁且驗橹圃鞓I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中幾乎處于同等地位,變動工作的次數對他們的選擇并沒有顯著影響。
四、結論及建議
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不斷升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對勞動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強對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的重視,推動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的穩步發展。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層級和政府支持這四大因素對因變量具有顯著性影響,性別、年齡和工作穩定性對其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可提出以下幾點針對性建議:
(一)政府需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和投入
首先,調查發現政府的支持對農民工選擇職業教育的影響很大,在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農民工更愿意選擇參加職業教育培訓;其次,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可減輕農民工的費用負擔,他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再次,由于農民工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企業出于利益考慮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很低,如果政府有相關的激勵措施,將會促使企業提供培訓的意愿增強。因而,政府需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建立由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訓體制,推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實現農民工從普工變為技工的目標。
(二)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社會氛圍
文化程度越高,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意愿就越強,這是因為他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更深,意識到職業教育對職業發展和素質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相反,文化程度低,可能對職業教育的作用和認識相對不足,因而需要加大對職業教育和職業信息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獲取外界信息的途徑發生改變。因此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機媒體等新媒體發布信息。最好是搭建專門的信息服務平臺,多渠道、靈活化提供相關的職業教育供需信息。這樣有利于農民工與培訓機構、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廣大農民工充分了解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參與職業教育培訓,企業和培訓機構也可以了解到農民工的真正需求,提供專門的培訓。此外,對職業教育的宣傳,特別要重視示范效應,也就是讓那些通過職業教育提高了技能水平進而增加了收入的農民工發揮帶頭作用。
(三)培訓機構提供合適的職業培訓
調查發現,大部分制造業農民工愿意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培訓,通過培訓提高收入、促進就業與晉升,但是卻受到時間的制約。經調查顯示,工作時間的長短對他們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工作時間比較合適的農民工與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的農民工相比,他們是更樂意在業余時間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因而,在培訓形式以及時間安排等方面,培訓機構必須根據農民工的現實狀況來設置,在不與他們工作時間相沖突的情況下安排短期集中培訓,因時制宜。此外,農民工參加培訓,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如果時間成本太大或機會成本太大,都會影響他們的選擇。所以,培訓機構應結合農民工的特點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培訓時間和地點。在培訓方式的選擇上,可以根據市場用工需求,農民工自身意愿、年齡以及文化程度,采取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培訓與服務就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甚至可以改變培訓方式,將把課堂搬進企業搬進工廠,把考場設在企業設在工廠,這樣更加他們參加培訓更加便利。至于培訓內容,可以根據行業特點、崗位特質、針對農民工自身特點開設培訓課程。突出培訓的專業性和實用性,重點強化在專業知識、通用文化知識、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針對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還可以借助其資金和技術水平開設創業方面的課程。
(四)企業重視對員工的職業教育培訓
制造業農民工參加職業教育的意愿總體來說是強烈的,不管是高層級崗位的員工還是低層級崗位員工,他們都想通過參加職業教育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增加工作收入,最終實現留在城市定居成為市民的愿望。而目前大多數企業對員工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員工學習基本上是向熟手、向老師傅學習,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少數的大規模企業會進行比較正規的、系統的培訓,但內容和效果參差不齊,且針對基層員工、普通工人的培訓是很少的。事實上,企業也是員工技能培訓的直接受益者。加強對員工的技能培訓,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水平,也可以提高員工的穩定性,增加企業凝聚力,促進企業利潤增長和長遠發展。因而,企業應改變重使用而輕培訓的用人觀念,注重對員工的職業教育培訓。
參考文獻:
[1]丁煜,徐延輝,李金星.農民工參加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學刊,2011(3):29-35.
[2]趙正洲,韓成英,呂建興. 返鄉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河南、湖北、湖南3省35個市(縣)的調查[J].教育與經濟,2012(4):26-29.
[3]匡亞林,馬健.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實證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5):170-173.
[4]姜鑫磊.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4(2):88-89.
[5]韓偉靜,徐艷玲.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實證研究——基于山東省橫截面數據的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08-117.
[6]Blundell R,Dearden L,Meghir C.The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Work - Related Training in Britain[EB/OL].[2010-05-24].http://www1.ifs.org.uk.
[7]Foster P.Technical/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1987(7):137-139.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