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一、認識保護產權的重要性
市場是交換關系的總和,交換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所有權的讓渡和轉移,產權明晰和產權保護是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從法學原理出發,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權等基本權利得到有效保障,是建立現代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內涵。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一方面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各種資本流動、重組、融合日益頻繁,各類財產權都要求有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作保障;另一方面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日漸擴大,人們對產權明晰和保護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二、理解保護產權的迫切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形成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產權保護法律框架,全社會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我國產權保護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國有產權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關系不夠清晰,存在內部人控制、關聯交易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存在利用公權力侵害私有產權、違法查封扣押凍結民營企業財產等現象;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特別是未能實現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產權的平等保護,利用公權力侵害私有產權和民營企業資產等現象依然存在,非公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和市場經營活動有時存在制度障礙和隱形壁壘。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三、保護產權制度的政策指引
改革開放以來,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農村建立家庭承包制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發展民營經濟,以及20世紀90年代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產權制度,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產權的需要日益突出。為此,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依法保護各類產權,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2004年我國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憲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并且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提出建立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2016年11月,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提出了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五項原則。著眼長遠,著力當下,要求抓緊解決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快建立產權保護長效機制,激發各類經濟主體的活力、競爭力和創造力。
四、保護產權制度的主要任務
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今年春天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物權、合同、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制度,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將平等保護作為規范財產關系的基本原則。健全以企業組織形式和出資人承擔責任方式為主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研究廢止按照所有制不同類型制定的市場主體法律和行政法規,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一方面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晰國有產權所有者和代理人關系,推動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現代化,強化董事會規范運作和對經理層的監督,防止內部人任意支配國有資產,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另一方面重視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保護企業家才能。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法定賠償上限,探索建立對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情節嚴重的惡意侵權行為實施懲罰性賠償,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成本。加強企業家精神培育傳承。企業家精神的實質是創新精神。一個國家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發展;一個企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企業家精神。為此,要正確認識企業家精神,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造就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