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梓彬
【摘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凸顯了許多尚待解決的法律問題,其中關于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中的法律關系問題成為了眾多學者爭論的焦點。本文將分別從實然、應然以及與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關系三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關鍵詞】個人理財 委托-代理 信托
我國《商業銀行法》第43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鑒于此,我國法律中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金箍”未摘,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業務只能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導致了其法律性質的模糊化,即在銀行與客戶在理財業務中的法律關系到底是什么,眾說紛紜。
中國銀監會于2005年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了界定和規范。根據《辦法》第二條,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是指“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的服務活動。”但該定義并沒有明晰銀行理財業務中的法律關系,因此有必要從法律關系角度來對該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傾向于“委托”的定性
關于個人理財業務的性質,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就發布《辦法》和《指引》答記者問時,做了如下說明:“《辦法》和《指引》明確界定了個人理財業務是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基礎之上的銀行服務,是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的一種個性化、綜合化服務。”從官方的表態中可以看出監管機構傾向于將銀行理財業務定位為一種客戶與銀行的“委托-代理”關系,但是現實中銀行理財業務關系卻并不局限于單一的委托代理關系,而是多樣的、多元的,官方的定性有“以偏概全”之嫌。尤其是對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來說,它模糊與回避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屬于信托范疇的實質。
另外,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法》第43條之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從事信托投資經營業務,我國商業銀行開展信托業務面臨著法律障礙。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為了避開違背商業銀行法第43條之嫌,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對外宣稱自己的理財產品業務是信托模式,在其受托理財業務的相關文件中都避免使用“信托”字樣,取而代之的是謹慎地使用了“委托”、“授權”、“代表”這樣的字眼來描述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連“受托人”字樣都沒有出現過。這就造成了書面描述的法律關系與業務真實的法律關系不一致的現象,并不能對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形成有力的法律保護。
二、現實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更符合“信托”的性質
雖然官方和商業銀行都在極力維護理財業務“委托-代理”性質的地位,但是,只要結合現實中的銀行理財業務運作機理與信托的原理稍作分析,就能輕易的發現銀行理財業務屬于信托的本質。而且,如果刻意回避信托的基本法律關系,硬性采用所謂委托的解釋,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無疑還會產生金融風險。
根據《信托法》第2條規定,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從概念上看,委托與信托有許多共同點:它們都是以信任為基礎的法律關系;在法律關系上,二者都涉及三方當事人,三重法律關系;都可以用于為他人管理和處分財產。就信托設立條件而言,兩大法系的規定大體相同,原則上,設立信托的核心是三個確定性的要求,即設立信托的意圖的確定性、信托包含的財產的確定性以及信托受益人的確定性。
從《辦法》和《指引》的規定來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中的綜合理財服務明顯具備信托設立的條件:根據綜合理財服務的定義,銀行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以自己的名義,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目的是為客戶及銀行追求較高回報,而客戶也希望銀行代表其管理財產獲取收益、受益對象是客戶或雙方的利益分配格局,雖然在《辦法》的規定中沒有出現信托字樣,并不影響客戶作為委托人將自己的財產交由銀行管理并將自己作為目標收益主體愿望的實現;其次,綜合理財服務中所涉及的財產具備信托財產的確定性。《指引》第九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對銀行資產與客戶資產分開管理,明確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管理、調整客戶資產方面的授權。對于可由第三方托管的資產,應交由第三方托管。”因此在綜合理財服務中,客戶財產不同于銀行的儲蓄資產,它并不是以客戶的名義進行投資的,其調度權在銀行。商業銀行根據受托合同利用客戶的資產為其創造收益,并將客戶資產與自己的財產分開管理以隔離風險,這是典型的信托關系。
三、銀行理財業務的信托模式與金融消費者保護
法律關系性質之明確不僅有助于人們客觀地識別法律行為的屬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較準確地劃分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尤其是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它是界定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前提。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亂象叢生,各種理財業務違規違法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于報端,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其問題的根源在于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法律性質不明,相關金融立法和監管制度建設難以配套建立。有鑒于此,加強對銀行理財業務法律關系的研究,將有助于完善我國的金融立法,規范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利于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目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是應該建立在信托關系基礎上的,還是應該建立在委托-代理基礎之上,在學界和實務界中一直存在巨大爭議。本文認為,相對于委托關系,信托制度具備實質所有權人隱匿性、信托設立與變動的簡便性、受益人免責性、受益權追及性和優先性以及信托利益的超越性等法律特色,這些法律特征都是委托-代理關系所不具備的。
因此,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出發,唯有將銀行理財產品定性為為信托產品,將理財業務法律性質界定為信托,方能最大程度地保護銀行理財客戶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