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朝紅+李欣憶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篩選出2個凝聚力得分相當班級,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對實驗班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對照班不作干預,對兩個班前后測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能有效的提升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水平的結論。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 大學新生 班級凝聚力 實驗研究
1研究目的:考查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對提升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的有效性。
2研究假設: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能有效的提升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水平。
3研究方法
3.1 被試:通過自編的《大學生班級凝聚力調查問卷》篩選出被試。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會計學專業3班和7班(通過訪談和測試發現凝聚力水平相當),選取3班為實驗班,7班對照班,各33人,總共66人。
3.2 工具:《大學生班級凝聚力調查問卷》、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3.3 實驗設計:
(1)自變量:實驗組的班級接受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團體輔導,對照組不做任何試驗處理,在自然環境下任其發展。
(2)因變量: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分數變化。
(3)控制變量:通過大學生班級凝聚力的問卷來選取班級,保證試驗同質性。
3.4 數據處理: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研究程序:共計8次,每次45分鐘,每周兩次,分別是周二和周四。在團體心理輔導室對實驗組班級進行團體輔導活動,一名老師和一名助手,老師擁有豐富團體的輔導經驗。
4研究結果與分析:
4.1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前測上的班級凝聚力差異
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測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兩個班學生班級凝聚力的均分差異都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具體如表4.1:
*p<.05, **p<.01
以上數據表明,兩個班在班級凝聚力得分上差異不顯著,本研究可隨機選擇實驗班和對照班,但因1班凝聚力分數(3.91±.505)低于2班凝聚力分數(3.92±.564),所以本研究將1班確定為實驗班,將2班確定為對照班。
4.2 對照班前后測的凝聚力差異
通過對對照班前后測的凝聚力得分差異進行分析,發現對照班除關系認同維度外,其他各項的均分都有所提高,但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p<.05, **p<.01
由以上數據可知:對照班前后測數據有所變化,但無顯著性差異。在沒有進行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情況下,其班級凝聚力得分仍有一些提高,,究其可能的原因是班級學生自然的學習和不斷成長。在世界觀維度上得分不增反減,有可能是成員近期學業壓力大、同學間發生沖突較多、班級互動較少,班級榮譽感降低所致。
4.3 實驗班前后測的凝聚力差異
在對實驗班學生進行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后,數據顯示,實驗班學生后測的各項均分都高于前測的各項均分,且除目標認同維度外,都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具體如表4.3:
*p<.05, **p<.01
從上表可知:實驗班前后測差異顯著,各維度p值分別為0.005、0.027、0.013、0.003、0.000,說明該班的班級凝聚力各維度分數都有提高,證明了假設1:實驗班在參加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之后,其班級凝聚力獲得了提升。
4.4 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班級凝聚力后測差異分析
通過對兩個班后測的班級凝聚力得分進行差異分析,發現實驗班后測得分都比對照班后測高,除班級目標維度外,其他差異顯著,具體如下表4.4:
*p<.05, **p<.01
在進一步對實驗班前后測的增量與對照班前后測的增量進行差異檢驗時,發現實驗班前后測增量比對照班大,具體如下表4.3.4-1:
*p<.05, **p<.01
從上可知,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前后測的增量前者更大,各維度增量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實驗班團體心理輔導培訓后在各維度上變化明顯。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班的班級凝聚力顯著高于對照班,證明了假設: 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班級凝聚力水平。
5.5 效果評估
在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領導者看到了學生的變化:從開始的安靜,只關注自己與領導者,領導者說什么,他們做什么;到輔導活動中,學生逐漸開放自我、接納他人,與他人合作;再到活動結束時,學生通過各種活動進行體驗分享、總結,對自己、他人和集體都有了新的認識。在輔導活動結束后,實驗班的學生根據自己在輔導前后的實際情況與主觀感受,進行了輔導效果評價。通過整理、分析發現:同學們普遍感受到集體的友善、關懷,對他人更加信任、愿意與他人合作,更加了解自己和認識他人,認為個人與團體關系得到了改善,喜歡團體心理輔導。可見,接受班級團體心理輔導之后的學生個人與團體都有所改變,可以說,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對個人、對集體的作用都是很大的。
6研究結論
本次設計的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提升大學新生的班級凝聚力。
參考文獻:
[1]王國強.團體輔導對提高初中生班級凝聚力的實驗研究.碩士論文[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5.
[2]曾朝紅.團體輔導對提升小學生班級凝聚力的實驗研究.碩士論文[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項目來源:重慶市創新訓練項目“團體心理輔導對提升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的實驗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曾朝紅(1986—),女,重慶榮昌人,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李欣憶(1998—),女,重慶合川人,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