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勇
摘 要: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當前農村小學教師布置課外作業遇到一個棘手問題:學困生普遍不按時完成課外作業或者是完成作業質量差,從而導致學困生學習興趣逐漸喪失,學習成績不斷下滑的局面。“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家庭作業有效了,才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才真正達到教與學的共贏。
關鍵詞:學困生;課外作業;探究
如何引導語文學困生按時完成各種家庭作業,使學校教育得到有效的延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我在教育工作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學困生形成原因
(一)內在因素
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強弱,正如人的消化系統對營養的吸收,進食同樣的食物,不同的人的消化吸收養分及時間會有一定的差異。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吸收及掌握的知識量相比之下較小,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時間一長就會惡性循環,差距就越拉越大。他們課前不預習,課上開小差,課后不復習,作業拖拉,偷工減料,書寫馬虎,不檢查,不糾正。書面作業一般在老師的督促下還能完成一部分,聽、說、讀、背誦等口頭作業則一概不予理會。因為他們學習上缺乏自覺性,學習態度不好,他們才慢慢地變成了學困生。
(二)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
有些“語文學困生”原因是:有的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無暇照顧孩子,很少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辭,不善與人交往的習慣;也有些“語文學困生”與此情況剛好相反,在嬰幼兒時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語言發展良好,但進了小學之后,父母的關心幫助少了,孩子受到了各方面消極因素的干擾,不能自然跨越“拼音關”、“識字關”、“說話關”、“閱讀關”、“寫作關”,逐漸產生畏難情緒,自暴自棄。語文學習的“自主性”也被磨平了。
2.學校因素
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語文學習的差異很小,人人都是一張等待涂抹的白紙,同處一條起跑線上,準備一場馬拉松式的語文學習運動。但由于學校的語文實踐活動少,沒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環境,如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等校園布置,以及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隨著年級的升高,每個人的語文學習興趣有了明顯的差別,“語文學困生”日漸增多。
二、我的實踐探索
(一)同伴互助,快樂進步
學困生不能按時按量按質完成課外作業,一方面是由于兒童自身缺乏自控力,另一方面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缺乏家長(代管人)的指導與督促。針對這一現狀,我學困生集中一起,與他們推心置腹的交流溝通,分析他們當中部分同學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原因,讓他們談談父母工作的地方、環境、工種,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談談如何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通過幾次這樣的交流會后,學困生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轉變,我接著鼓勵留守兒童之間、相鄰的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之間做朋友,自愿結成成長伙伴小組。各組長由高年級的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擔任,課外時間或雙休日小組成員都要按時集中到一起學習做作業,在集中做作業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互教互學,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輔導低年級的同學,成績好的同學可以輔導成績稍差的同學。
(二)精心設計,分層作業
對于學困生的課外作業,布置太多學生厭煩太少太簡單達不到作業目的,我們應多調整做到保量又保質:一是少布置需要家長輔導才能完成的作業,盡量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二是改變作業形式,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如實踐性的作業),不一定都布置成書面或本子作業。其次,教師在設計、布置作業時心中要時刻裝著學生,精心設計、靈活處理,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善于去做,樂于去做,敢于去挑戰。作業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也要充分地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對待,設計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在完成必做作業后鼓勵學生做些選做題。優生不做簡單普通題,中等生不做太難題,差生只做基礎題。學完《古詩二首》的課外作業,優等生要背誦、默寫、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個詩句的意思,中等生要抄寫、背誦。差生要讀熟、抄寫一遍。選做題是:你能寫出一首有關分別的詩歌嗎?
(三)多元評價,樹立信心
我的小竅門是:
1.閃閃紅星,我最棒。為讓學困生對作業保持永久的興趣,對作業的批閱除了“√”和“×”兩符號外,能完按時成作業的、書寫基本認真的或者是作業明顯有進步的我會在后面貼上一顆閃亮的★;作業書寫認真工整,答題又全部正確的,我會在后面貼上兩顆閃亮的★;作業特別認真,答題不僅對而且思路創新的,我會給四顆星。每兩星期統計一次紅星的數量,并公布到評比欄內,累計10顆星可以蓋一次班級獎章(刻有“獎”字的印章),每月進行一次班級表彰:獲得“獎”字多的前五位同學獎勵一本作業,期末時,再根據“獎”字的多少,發“進步獎”“學習標兵”。并以此作為評“三好生”的條件之一,這樣大大的激發了留守兒童家庭作業的興趣。
2.點滴評語,激奮進。批閱留守兒童作業采用激勵性和希望性評語,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根據他們作業的不同情況,在作業后寫上“有進步,繼續加油哦!”“你真聰明,又肯動腦筋,老師喜歡你”“你真棒,這樣的難題都能解答了!”“如果你認真看清楚題目再做題,你也會得到三顆紅星的”。這些批語,是師生間一次次心靈的對話,留守兒童在教師的不斷激勵和賞識中,對家庭作業不再那么恐懼,而是在作業中感受到一次次成功的愉悅。
(四)用心靈對話,用愛心拯救
如何有效的讓學困生童愿意去完成課外作業,樂于去學習?我想一味的指責,怒罵、告狀,是無效的。對于個別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心靈的對話,用愛與責任去拯救他們,只有用平等的心態和他們面對話,把他們當朋友一樣看待,他們才會敞開心扉把老師當朋友、當親人,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學困的心靈,在成長路上給予他們幫助。
多年的實踐表明,以上這些“戰術”是可取的,效果也是喜人的。學困生不僅能自覺完成課外作業了,而且許多同學完成的作業質量也越來越好,課外作業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達到了教與學的共贏。
參考文獻:
[1]李迎春.學困生的心理成因及轉化實踐[J].青海教育,2006.
[2]周萍.“學困生”的心理分類分析[J].寧夏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