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中葉西方學術涌入中國,國內各方求思求變,一些在文化學術教育方面的大家分別從文化、教育等角度思考中國未來的出路,其中涉及教育、特別是審美教育方面,有很多真知灼見的探討。他們一方面根植于中國傳統的美育,另一方面又具有現代的眼光和胸襟,為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現代美育思想;審美教育;育人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國一些仁人志士逐漸覺醒,開始了救亡圖存、保家衛國的艱苦奮斗與探索。尤其是文化、科技、教育等發展,一些較為開明的知識分子提出“外抗強權,內求變革”的主張,大力提倡“西學”,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美育思想在中國也逐漸拉開了其本土化的序幕。一些開明的思想家逐漸意識到,國家要想富強,民族想要生存,必須對當前的文化和制度進行變革,必須培養新的國民。至于文化的變革首先應試應先從教育的變革入手,至此中華大地上鮮明地豎起了美育的旗幟。
梁啟超是將西方美學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并將之與我國傳統美學思想相互融合,提出“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在論及變法之本源時,他曾說:“吾今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根本,在育人;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之大成,在變管制。”由此可見,他不僅重視美學,更關注教育,由于對當時教育中知與識的割裂相當不滿,迫切希望以情感教育來加以彌補,因此他提出了“趣味教育”即審美教育。“趣味教育”的實質是審美教育,而藝術則是培養審美教育的最佳方法與手段。梁啟超將審美教育視為是趣味教育,其實已經接近了審美教育的實質,他為我國美育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啟蒙性的貢獻。
王國維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美育思想做了進一步的拓展,在王國維看來教育的作用就是育人,而育人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人生與社會的根本問題,指引人們朝更美好的未來去發展。然而由于當時社會風氣敗壞,人們只知道追逐名利,對國家前途和命運喪失自信心,缺乏自信和生活的動力,因而他將視角轉向西方思想,試圖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法。提出在國民中大興教育,傳授知識和道德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對個體情感的培養。王國維在1903年《論教育之宗旨》中,明確指出“教育之宗旨”在使人“成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所謂“完全之人物”是指使人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他提出:“精神分三部分:智力、意志、感情是也。對此三者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性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備真、善、美三德也,欲達此理想者,興教育之事也。教育之事亦分三部分:智育、德育、美育也。”由此可見,王國維提出的智育和德育的開展,必須以美育的實施為基礎,同時他還特別強調了美育所獨有的性質和作用,明確提出將審美教育列入教育之宗旨中。
繼王國維之后,著名的教育家、美育家蔡元培對審美教育的研究更為深刻,蔡元培一生信奉并親身實踐“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和“美育救國”是他奉行教育救國的兩條道路。在蔡元培從事教育的生涯中,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教育實踐中大力倡導美育。蔡元培將審美教育定義為美感教育,或是情感陶養,認為美育的本質是“化育”,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陶養,人格境界才能得到不斷的提升,人的行為舉止也因此而變得高尚起來。蔡元培主張美育理論的研究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他認為在所有的教育中,審美教育應該占主導地位,并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命題,之后在《新青年》第3卷第6號和《學藝》雜志第1年第2號上發表。他認為美育的目的是陶養情感,培養人純粹的感性,從而使人們擺脫宗教迷信的束縛恢復科學理性的人生觀,最終走向審美自由的道路。與此同時,蔡元培首次對美育的范圍進行了拓展,他與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家庭美育、社會美育、學校美育等,并提出了實施美育的具體方法、途徑和手段。1912年,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后,提出“五育”并舉的方針政策,這五育分別是:軍國民主教育(體育)、國民道德教育、實利主義教育(智育)、世界觀教育(哲學觀教育)、審美教育。他親自參與指導美育的具體實施,由教人而育人,由人興而至邦興。為我國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與理論體系的建構做出了巨大貢獻。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在宣傳新文化運動期間,他以培養革命人為出發點,非常重視審美教育。魯迅一貫強調藝術的“有所為”,曾指出:“藝術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由此可見,魯迅在人與文藝的關系問題上,竭力主張文藝要為人生服務。另外,他認為藝術形象能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使欣賞者神清氣爽、陶冶情操,以達到培養與陶冶人崇高情感的目的。在教育部工作期間,魯迅對蔡元培倡導美育實踐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大力支持,并主持《星期美術講座》,親自在課堂上講授《美育略論》。此外,他還翻譯和編寫了大量與美學相關的著作,大力提倡藝術教育,舉辦藝術展覽,創辦藝術學校。
“五四運動”以后,美育經過近代啟蒙思想的洗禮后變得更加活躍。王統照認為美育是“改造人類的福音,破除萬惡的利器,能使人類得教育達到完善的目的”。郭沫若認為,文學藝術創作的動機和歸宿都是為了“人”,最終是要解決人“情感美化”的問題。呂澄主張人類“美的人生”只有通過實施美育才能實現。豐子愷、歐陽予倩、周湘等人共同創辦中華美育會,刊載《美育》會刊,大力倡導審美教育。朱光潛提出:“美感教育的功用就是怡情養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順應人類渴望求知、愛美的天性”,“幫助我們建立更加完善的道德基礎”。宗白華認為:“藝術教育,可以使人民的人格變得更加高尚”。他們的這些觀點和主張,均從不用的角度揭示了美育的內涵和本質,對美育的普及和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簡述,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定歷程,對我們今天的美育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國維.王國維文集[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97.
[2]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3]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謝正海(1984—),男,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美學、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