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操
摘要:情景教學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覺活動。教師只有正確分析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采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才能增強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情境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99-01
小學英語教學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教師也逐漸體驗到情境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創設情景,運用活潑多樣的操作形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會正確應用這些知識,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首選方式。然而,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在實施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教學細節的問題:
(1)情景設計過于虛假。教師在情景設計時沒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觀察、發現、攝取適當的場景,而是人為地編制了一些單一重復,令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的情景,情境活動設計既無新意又顯老套。
(2)情境活動的互動性不充分,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為學生提供的語言實踐機會不夠充分,多數學生參與交際時心中有疑慮,好的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學習積極性不高。
(3)情境設計只重視形式,輕活動內涵。教師設計的情境活動,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鞏固和運用知識做事情。但是,在實際的操練中,教師忽視語言的輸出,教師的交際和評價語言沒有及時跟進。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力圖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巧用教材內容、激活情境
我們使用的絕大多數英語教材均采用了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體系,以結構為主體,輔以情景,將交際功能的訓練貫穿始終。教材內容選擇了符合小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交際的情景,語言材料也較多地采用日常用語。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又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和交際能力。在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設計,將英語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體現英語的交際性。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在師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學生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一個期待的眼神,一抹會心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份由衷的贊賞,都會調動學生說英語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讓他們能放下思想負擔,從而積極地開動腦筋。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運用多媒體手段拓展情境
多媒體手段可以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感受到純正地道的英語,極大地彌補直觀教具的不足之處。為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使用示范,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讓學生置身于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通常一個詞的語用意義可能有很多,而且與說話人、聽話人、當時的氣氛、情感、場合等隨機因素相聯系,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困難。那么我們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重現語意發生的片段,既形象生動又便于記憶。
4.運用體態語言創設心理情境
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運用肢體語言來創設情境,不必花費任何道具,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另外,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聽說能力優于讀寫能力,在情境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邊學邊說邊做,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教授 sing, dance, swim, skate, 這幾個表示動作的單詞,那么教師完全可以自己或請同學來邊做動作邊學單詞,配合What can you do? I can …的句型加以操練,簡單明了,活潑生動。
5.開展趣味游戲活動豐富情境
在課堂上適當地有意識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戲,創設豐富的游戲情境,使孩子們覺得好玩,從而延長注意的保持時間,更有效的參與教學。三名學生站在講臺上,一名學生做動作,全班學生根據這個學生的動作提出疑問:What are you doing? 做動作的同學回答:I am walking.臺上另外兩個學生一個問:What is he doing? 一個答:He is walking.這個游戲的覆蓋面就很廣,交際訓練到位,達到了全員參與的目的。同時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簡單易操作,能達到操練語言知識點的作用,注重學生的語言輸出和跟進。避免敷于表面的假交流。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情境教學中,雖然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教學經驗,但并不是都適合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只有認真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尋找對策,才能不斷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效率。我們要鼓勵學生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走出一條適合學情的情境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 蔡嫻.淺談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界,2010,(9)
[2]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