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劍鍔
自新課改以來,各級各類名目紛繁的教師教育培訓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教師們面前。今天這一撥教師參加什么學科的“通識培訓”,明天另一撥教師參加什么學科的“信息技術”培訓;某教師才興沖沖地參加完學科量身定制的“國培計劃”,又急匆匆趕著去參加市縣級骨干教師培訓……教師培訓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一、“拼盤式”教師培訓,雄心萬丈,濤聲依舊
教師們參加的培訓大多是“拼盤式”的教師培訓。所謂“拼盤式”的教師培訓,就是指主辦者分別請來幾個名氣頗響亮的專家、名師來給教師上課、講座,給教師們洗洗腦,過一下“頭腦風暴”。這種“拼盤式”教師培訓,教師們身處培訓現場,聆聽了專家、名師的前沿理念講座后,覺得專家、名師說得頭頭是道。參訓教師被“撩”得熱血沸騰,有的說:“等培訓后,我也來試試開展某某模式的課堂?!庇械恼f:“對啊,培訓后我們也可以進行某某作文訓練,提高農村孩子的作文水平?!币灿械恼f:“這種識字方法很實用,對低段學生很有幫助,回去后我們也來試試?!边€有的說:“這古詩吟誦太好聽了,真的震撼人心,我有興趣學學?!笨烧娴扰嘤柦Y束后,正常的教學打亂了教師們培訓時的種種憧憬,培訓時“美夢”破碎,又回歸到各自繁瑣的教學任務中。培訓時的最新理念,以及信誓旦旦要學習的“某模式”“某作文”“某識字”等等都付諸東流水,培訓時的雄心萬丈,到后來就徹底泄氣了,繼續重復著“濤聲依舊”的教學……
二、“主題式”教師培訓,重磅沖擊,腦洞大開
去年,筆者有幸參加了“2016年福建省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省級培訓集美大學培訓班”學習。這次的培訓,讓筆者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凹来髮W培訓班”一改往常熟知的“拼盤式”培訓,而是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提升課文解讀和閱讀教學設計能力”進行培訓,所聘請的專家、教授都是圍繞既定主題,共同助力培訓學員的專業發展。
培訓中,專家、教授們高屋建瓴的理論,對筆者思想上產生重磅沖擊,讓筆者腦洞大開。如:孫桂平教授的“中國古代詩歌文本解讀舉例”講座,讓我們見識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另類解讀;正高級教師劉仁增的“從課文實例談如何確定核心教學內容”“語用視野下的文本細讀”兩個講座十分“接地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干貨”;景國勁教授的“自然美學與兒童教育”、黃云姬老師的“兒童文學的審美特征”,提升了我們解讀文本“美”的能力;倪文錦教授的“閱讀教學與文本解讀”講座前沿高深;葉雪冰老師的“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詞”講座勵志暖心,讓我們感受到教師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堅守與創新、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
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口頭禪”多多的“主題式”培訓負責人施茂枝教授了,他平易近人的教學風范讓人尊敬。這個可愛又可敬的老人精神矍鑠、精力充沛,永遠都是走在時間的前頭,只要是他的課,他都會提前至少半個小時在會議室候著。他的講座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主題鮮明而又實用。這些講座分別是:“課文解讀的路徑與方法”“我的教學設計思想與技法”“兒童文學體課文的教學”“常識性課文教學設計”“古詩詞教學的基點和思路”。在“主題式”培訓中,施茂枝教授形象生動的講解,令人如沐春風,筆者在一次次的頓悟中豁然開朗。累并快樂著,培訓收獲滿滿。
集美大學的“主題式”培訓已經結束,專家們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否在培訓后起到指導作用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F在,筆者帶著施教授的“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語文教學: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課例中的兒童本位理念”等教育教學理念來上課,讓“這不是一拍腦袋的產物”在課堂中踐行,用教學來論證……
三、“網絡式”自主研修,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每次外出培訓,筆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觀念在更新,作為一名教師,只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無論是“拼盤式”教師培訓,還是“主題式”教師培訓,都還會以“網絡式”進行再培訓。網絡教育平臺肩負起了繼續自我學習交流的任務,實現了教師培訓的無痕對接,讓學習、交流、培訓一直行走在路上??墒?,對于網絡教育平臺的再學習,很多教師都是敷衍了事,被動參與,網絡學習成了“假研修”“假學習”的代名詞。筆者認為,網絡研修平臺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研修成長的平臺。由于農村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很少,筆者只能借助先進的網絡,利用自己所加的QQ群,尋找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同道之人,共同探討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交流對“語文核心素養”“群文閱讀”等問題的心得、困惑和看法。除了QQ群內的文字交流,筆者還每天晚上準時守候在電腦旁,等待如期而至的QQ群視頻、VV視頻社區、呱呱視頻社區等網絡在線學習,觀看王崧舟、賈志敏等名家名師課例,聽取各地教育專家的意見,切實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
作為一名農村的一線教師,筆者真心感受到農村教師參加外出培訓的機會是極少的,所以,教師們都格外珍惜外出培訓的機會。希望培訓舉辦方在確定培訓內容時,不要脫離實際,要真正關注教師所需,讓一線教師在培訓中能取得“真經”,能真正學到東西。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