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臺灣“七年級”作家的“新鄉土”創作

2017-07-28 21:28:48古遠清
江漢論壇 2017年7期
關鍵詞:七年級

摘要:“七年級作家”在經典文本的閱讀、理論理解和文學生產機制上的思索,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文學思維。傳統的鄉土文學觀念在他們那里遭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那種以陳映真為代表的菁英式的鄉土觀,已被一種魔幻式的消費主義文學所解構。原來的鄉土文學經典著作在走向邊緣化,黃春明們所建立的鄉土文學“共同體”在不斷地被“七年級作家”所消解。

關鍵詞:臺灣文學;鄉土文學;七年級作家;新鄉土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7-0073-05

在臺灣的電視中,有一部由林依晨、林熙蕾等主演的青春偶像劇《七年級生》。在臺灣言情小說中,也可以看到“七年級生”這個說法。所謂“七年級生”,是指臺灣的“民國”70—79年生的人,用西元換算系指1981至1990年出生的人,相當于大陸的80后。以此類推,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叫“六年級生”,60年代出生的統視之為“五年級同學”。

一、為什么是“七年級作家”

在臺灣出版界知名度最高、讀者最信服的《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去年底公布了2014年得獎名單,中文十大好書文學類由駱以軍《女兒》、王定國《誰在暗中眨眼睛》、黃崇凱《黃色小說》三部小說獲得。黃崇凱成為第一位入選十大好書的“七年級作家”,他的《黃色小說》描寫出生于七、八十年代臺灣男性所過的率性的紙醉金迷的生活,其中充斥性幻想、性追尋、性經驗這類“兒童不宜”的場面,借此反映他們的崩壞人生,哀傷的情感中不乏幽默的色調。作者還寫A片流行的前因后果,濃墨重彩寫這代青年對次文化的癡迷。不管是不是“廢男”,也不管是哪一世代,臺灣男性的焦慮與寂寞,均被表現得躍然紙上。作者想象力豐富,文字俏皮,沒有任何說教和批判,把價值判斷深藏在情節中,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

王聰威說:“四年級作家可以說是吃香喝辣,而五年級的作家最慘,因為他們親眼看見黃金時代的結束;但是到了六、七年級作家,根本沒有經歷過什么文學黃金時代,并且不只連尾巴都沒夠上,從出道時就知道好時光不可能再來。”① 他這里講的“七年級”,是一個像黃崇凱那樣年輕時髦、充滿實力的作家群,主要成員有陳柏青、神小風、賴志穎、朱宥勛、陳育萱、林佑軒、黃崇凱、包冠涵、盛浩偉、葉佳怡、陳宗暉、葉璇、江凌青、李云顥、言叔夏等人。原任秀威出版社副總編的楊宗翰曾為他們出版了《臺灣七年級小說金典》《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臺灣七年級新詩金典》。陳夏民于2010年創辦的“逗點文創”,也出版了眾多“七年級作家”的詩集。

這批出生于80年代“坐二望三”的小說家,之所以會成為本文討論的對象,是因為他們具有下列特點:

第一,多出身于東華大學等高等學校。此外,“耕莘青年寫作會”也是培養他們的基地。讀過許多文學經典和理論著作的他們,對現實生活有異于尋常人的機智、敏銳、生動迅速的反應。他們在文壇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可糾正“學問越大越難寫出好的作品”的偏見。

第二,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能掌握當下的時代氛圍,敢于捍衛生活中的民主空氣。他們不僅是言者,而且是行者,這表現在每場社會運動都可以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聯署簽名也從不缺席。

第三,不少人通過《聯合報》《中國時報》《聯合文學》等文學獎而引起文壇重視。但新世紀以來,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經濟均處于低微狀態,再加上網絡和平面媒體競爭激烈,導致報紙副刊不是萎縮就是關門,不關門也得考慮轉向。于是,“七年級作家”只好移師各縣市舉辦的文學獎或商業機構、宗教團體、慈善事業單位設定的有特定內涵的文學獎。為了符合應征必具地方特色的要求,“80后寫手參加這些文學獎必須意識先行,構思故事之前要先研究各類征文宗旨與字數限制。尤其是地方文學獎,他們不熟悉各地的地理背景與風土人物,只好參考網絡上各種真偽難辨的信息,以想象的真實塑造他們想象的鄉土。就創作來說,這是想象力與寫實能力的挑戰,卻也是一種鄉土意識的扭曲與妥協。”②

第四,作為在電腦網路中成長起來的“七年級作家”,他們的啟蒙寫作不像“六年級”那樣從魔幻寫實開始,而是從村上春樹、卡爾維諾、志文出版社所出的新潮文庫系列翻譯小說,以及《哈利波特》《魔戒》《達文西密碼》等從國外大量引進的暢銷書。他們除綜合臺灣文學史以來的各種小說技法外,還從后結構、酷兒理論等理論書籍吸取養料,以至奉為圭臬,成為他們臨摹的范本。③

第五,“七年級作家”成長在日益縮小的城鄉差別、農業社會由傳統向現代過渡、鄉土的內涵和外觀日新月異的環境里。無論是住在都市還是在農村,都受商業風氣的影響,“七年級作家”正是根據這一點描寫自己筆下的“新鄉土”,其故事背景不是在酒店、網吧、三溫暖,就是在餐館、夜店、咖啡廳、電影院、超級市場,以及電腦里漫無邊際的虛幻世界。他們腦子里裝滿了課堂上學來的各種知識,以及從網絡得來的五花八門、良莠不分的資訊,想象的空間被這些東西所局限,難怪他們“小說取材的背景大同小異,人物也大多蒼白、孤獨;敏感、脆弱;內心陰暗、呢喃自語。”④

第六,“七年級作家”崛起于老一輩作家所累積的豐厚的文學遺產和網絡世代充沛的文化資源中,這使他們善于運用網絡資源與電子形式的創作,遺憾的是生活還談不上富裕。他們不像“四年級作家”可用作品的版稅買房子,現在寫作幾乎不可能成為職業。這些有志文學事業的人們無法煮字療饑,多半白天工作晚上寫作。他們所選擇的是“創作是創作,人生是人生”的二元生活方式。

第七,臺灣“七年級作家”,不能與大陸的80后和馬來西亞的8字輩相提并論,因為他們的創作題材與主題、語言的運用和行文的風格,與大陸和馬華作家均大相徑庭。

二、各有千秋的“七年級作家”

“七年級作家”各有千秋,下面是幾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陳柏青(1983—),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臺灣文學獎等。其專欄《延海岸線》在歷史長河中表現那些或瞬間或長遠的交會,逐漸勾勒出臺灣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概貌。

作為陳柏青代表作的《手機小說》,2007年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手機小說通常是指由手機作為載體來完成小說的創作或者閱讀的形式,具有可傳播性。《手機小說》不同于那些拇指文化的引領者通過手機鍵盤進行小說創作的形式,而是與手機有關的小說。作品選材非常現代,其情節連貫靠手機里推出的好看的外國小說以及雙親間的短消息。作品寫老爸有了新歡,系“我”隨老媽回家探親看望子女成群而身體欠佳的阿嬤那里間接知道的。作品一環扣一環,文字也很鮮亮,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敏感。

楊富閔(1987—),臺南縣人,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就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打狗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吳濁流文藝獎、臺中縣小說獎、南瀛文學獎、玉山文學散文首獎、全“國”臺灣文學營小說首獎等,作品入選《九十七年度小說選》、《九十八年度小說選》,已出版小說集《花甲男孩》。

楊富閔雖然靦腆,可寫起小說來非常豪放,那巨大的想象力讓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主人公有會開發財車的而被孫子奉為“在內一姐”的現代阿嬤,另有鮮活而有趣的老玩童阿公。楊富閔使用帶有生活氣息的鄉土語言,把3C作為溝通道路與主要場景,同時混合古與今、土與洋,造成一種令人噴飯的效果。不以大都市做背景,特別鐘情故鄉臺南,并把生活中的鄉土全部轉換為藝術的鄉土,因而被譽為“宅版”的王禎和與黃春明,他卻不想讓自己與他人雷同,而自稱為來自曾文溪下游的革命文學臺客。

這位“臺客”的首部短篇小說集《花甲男孩》,用諷刺與幽默的筆法寫出新時代的人間喜劇。其作品人物堅強果敢,鄉土能量飽和,語言自然流暢,沒有陳舊味。楊氏的作品總離不開生老病死的內容,哪怕是別人寫過多次的親情題材,到他筆下都能喚發出農村的現代色彩。楊富閔作品“另一特色是善用現代科技與流行產品串聯小說情節,即使人物的內心深沉悲苦,也不失幽默、自嘲與寬容的人性本質。”⑤

神小風(1984—),本名許俐葳。畢業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后就讀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干事,著有小說集《背對背活下去》。先后獲林榮三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并分別入選 《九十六年小說選》及《九十八年散文選》。

有道是:“小說就是說謊”,故神小風每天的回家功課是認真悲傷和“說謊”(虛構),借此引發寫小說的沖動。但偶爾也會脫離小說創作情境回到現實中與朋友、家人講真心話。她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人們。寫小說對她是一場大冒險,總是提心吊膽害怕故事被人識破。她不相信自己能講一個自圓其說的故事。《少女核》便是這樣一個不圓滿的故事,人物有少女版的洛麗塔和微宇宙、真心話大冒險的Ⅵ和Ⅶ、茉莉姊姊、于夏、TCFPQ。至于和妹妹一起去的那個地方、 “好像是下雨了”等內容也很有可讀性。

這是一部讀之令人心碎的作品。在一個荒漠外加貧乏的環境里,姐姐與妹妹都不希望分離。她們用盡千方百計填補往日留下的裂痕,希望將矛盾化解。可每一次當她們將要越過心靈的障礙時,寒意便向她們襲來。無論是姐姐還是妹妹,都意想不到彼此對抗的困難就好似屋子里高積如山的垃圾難于超越。通篇小說沒有出現“冷”字,但作品從頭至尾都被冷氣、冷風所籠罩,真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少女核》有虛有實還有暗喻,情節上懸念迭出,結構上則采用雙線敘事手法,結局出人意料之外,讓讀者在絕望中看見溫暖。哪怕這陽光短暫,但也能讓發冷者取暖。

獲2007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特優的短篇小說《上鎖的箱子》,寫從大陸跟隨國民黨到臺灣的外婆,先是將東西放在還未帶電的冰箱,緊接著收集箱子,到最后自己回縮入箱子內。作者用寓言的手法通過物件表現人的生命意識。魔幻的鏡頭讓人想起上鎖的不僅是箱子,還有心靈和大腦。

《背對背活下去》所寫的數位女性,有著令人詫異的欲望,這欲望離變態不遠。作者用類似溫柔的慢節奏牽引讀者,讓他們認同甚至欣賞這與平常人不一般乃至超越變態的執著愿望。本來,寂寞的女人不易親近,但在神小風筆下,寂寞的女人像蝴蝶那樣令人神往。作品中的一位女性范音音最后說:“我心里很寂寞,但是我對自己說,我要把寂寞再擦亮一點,那是我所擁有的唯一武器了。”這些人的內心世界不存在“手槍”,當然也不會有血痕。人們讀了后心情難于平靜,甚至心慌得想要尖叫一聲。

賴志穎(1981—),臺北人,小說作品曾獲寶島文學獎、全“國”臺灣文藝營創作獎,受到季季、林俊穎、蔡素芬等人的稱贊和推薦。

賴志穎的第一本書《匿逃者》,收入2004至2007年間的十篇作品。他后來到加拿大留學,反思自己的作品不過是用中文寫的西方小說,今后要從內容、形式、技巧及人物塑造上脫離西化的色彩,向中國古典小說《世說新語》或《搜神記》這類筆記小說學習,同時不忘記向大陸的汪曾祺的《橋邊小說》和臺灣的王文興的《明月夜》等作品取經。⑥

賴志穎獲得林榮三文學獎的短篇小說《獼猴桃》,用散文的筆法描寫母子之間動人真摯的情感,行文平實,語言溫馨,不落俗套。他不寫別人表現過的情欲、網絡、狗貓還有那時髦服裝,更不崇尚暴力,只羅列被損害被污辱者的心靈創傷。他的目光清純如童男,無所畏懼,雖然人物遭受生活的打擊,但心中卻洋溢著幸福的溫暖。作品結構緊湊,同時注意溶入意象一類詩的要素。

林佑軒(1987—),臺中人,臺灣大學畢業,曾獲臺灣大學文學獎首獎、大墩文學獎首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學創作獎等。

獲《聯合報》文學獎的短篇小說《女兒命》,用一種稽戲的手法批判社會劃分正常與反常的界線時過于機械。有變裝癖的父親,感染了兒子以至模仿他,最終父子成為親密的伙伴:“若有來生,換我做你的阿娘,我們是全新的一對母女。”人當然不可能有下輩子,但經過“變性者”的表白,達到為遭受社會白眼跨性別的邊緣族群鳴不平的目的。這里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多了一層關懷理解的溫馨。

凡是成功的作品,均離不開幽默的成分。幽默,是人生的智慧表現,它有助于作品的生動性。林佑軒的《家拎師》的主人公叫羅貞蘭,望文生義他應該是女生,可他是堂堂的男子漢。當羅貞蘭問父親為什么給他取女性化的姓名時,“暮年英挺俊氣消散無蹤”的父親一臉嚴肅地說:“立身天地之間,名姓攸關一生志業。我給你起這個名,乃是期望你對國家有貞,貞心如蘭。屈靈均不也說過?‘江離辟芷,秋蘭為佩,給你起這個名,希望你男子漢頂天立地,盡心盡責。”可一般人讀不懂這個意思,只知道羅貞蘭的“貞蘭”是“真男”的諧音,這便給作品增添了喜劇色彩。作品還寫一種心理醫生叫“家拎師”,專門給內心苦惱的人送來暖意,借著人間的摯愛給那些心靈受過重創的人以慰藉。這里打破性別界線,雖不容世俗之見,但能給人帶來愉快和休息,從而增加作品的亮色。

黃崇凱(1981—),諢名黃蟲,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為《聯合文學》雜志編輯。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著有小說集《靴子腿》《黃色小說》。

黃崇凱深知,沒有矛盾就沒有魅力,沒有沖突就成不了故事,故他的小說中不斷出現反差、矛盾的情節。小說集《靴子腿》寫人們的內心矛盾,寫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均出人意料之外。流行音樂在小說中不斷奏響,那些耳熟能詳的歌詞,被作者翻出新意。這新意,來源于細膩的情感波瀾。其筆下的人物,沒有被痛苦的淚水淹沒,也沒有對生活徹底失望。作品通過司空見慣的場面,寫出生活的單調和寂寞,同時也不忘記給讀者投送雨露和陽光。

作為“七年級作家”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的第一人,黃崇凱善于從詩的材料中吸取靈感,如《玻璃時光》中反復出現的時鐘,便是一種意象。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時間,而且代表著人生的經歷,是人物情感流動的象征。作品中的父親是一位中小學福利社零食配送員。出于職業的習慣,無論做什么事他都十分守時,所不同的是他和作品中的“我”上下班時間不同。兩人雖然同樣是去探視躺在病榻上的母親,卻從未碰過面。小說對醫院的情形可謂觀察入微:“各房各床的家屬和患者又像是同時顯示著各地時間的鐘表,彼此錯落交置,走得整座醫院滴滴答答。因此在醫院待久了,逐漸覺得,我日日看見的不是一個個人,而是一枚枚時鐘。”又如寫道:“這樣的父親,最終把自己拉成了長長的指針,停止在六點鐘的位置。父親在這個狀態下,永遠地守時了。”同樣離不開時鐘,但這里的時鐘,已成了父親生活習慣的指代。如果說,黃崇凱的眼睛是核爆,所有的東西被他的目光一掃均會變為時間的廢墟,那么寫小說對于黃崇凱來說,就似用煮沸的水去燙干枯的荷花,被遺忘的時光會在水里再一次綻放。

盛浩偉(1988—),就讀于臺灣大學日文系,目前正在日本東北大學當交換留學生。曾獲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在“七年級作家”中,盛浩偉年紀最輕。他的作品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受日本文學影響很深,尤其是那些蒼白無力陰暗無光的校園故事,在他的短篇中有明顯的投影。《半青春》開頭寫小瑋死于車禍,然后回憶與他交往的經過。小說中的主人公體形瘦弱,個子矮小,皮膚蒼白,就像“剛做完癌癥化療的人”。作品寫他所遭受欺侮的過程,有如電視劇出現的暴力鏡頭。這種描寫不算獨創,難得的是作者用悠閑的筆調書寫,使讀者更加同情這位同學的遭遇。

《父親》是盛浩偉的成名之作。乍看起來,這篇小說文不對題,因整部小說從頭至尾都不是以父親為主角,甚至只字未提“父親”二字,但作品在描寫弟弟對兄長的敬畏與抗爭時,卻潑墨如云。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行文不似山泉奔涌而似溪水緩流,節奏張弛有致,其筆法之老到使文壇前輩白先勇稱贊不已。《飛人》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寫一個“不是悲傷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一點也無法使人歡快起來,悲傷正是其情感特色。作品用第二人稱手法敘述,不僅使阿文,而且使余肥、亞亞的形象躍然紙上。作品的抒情筆調受散文詩的影響,詩意盎然的段落使作品更加耐人尋味。

三、重建鄉土與時代關系的“七年級作家”

從以上作家個案分析中,可看出鄉土文學到了新世紀,“七年級作家”在維持它的基本前提與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重建了鄉土與時代的關系。在日益本土化的臺灣社會中,發展出一種后鄉土。這是一種新的鄉土想象,一種新的美學,一種新的文學創作機制。可資深作家季季并不這樣認為。在《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吊詭——側看80后臺灣小說新世代現象》⑦ 一文中,她指出80后小說家有四個局限:“生活面向窄化,寫作基本功不足”;“想象空間受到壓縮,小說取材大同小異”;“游走地方文學獎,鄉土的扭曲與妥協”;“面對紛紜歧路,新世代更需沉潛心靈”。這牽涉到寫實主義如何更新,鄉土文學如何與現代接軌,以及文學新人應繼承什么樣的傳統,作品應如何革新手法反映現實等重要問題。

同屬一個世代的“七年級作家”,雖然有開頭講的共相,但這只是一個創作群體,還未形成流派。有些作家的作品只不過是“六年級作家”的延伸與發展。如果一定要歸納出某種相似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創作資源多來源于“網絡社群”。他們不似五、六年級作家必須借助于同仁刊物或寫作班、文藝營去體現自己的文學價值,而主要是運用網路以最快的速度交換信息,從而形成一個虛擬的想象社群。其次,使命感不似老作家那樣強烈和突出,他們用自身的情感去解構“大敘事”。“七年級作家”深知,自己沒有王鼎鈞那種對民族的社會變遷還有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臺灣出現的白色恐怖的親身體驗,從而無法使自己的作品變成一座歷史博物館;也沒有齊邦媛那樣的家國傷痛,以個人經歷去寫出大時代的變遷,寫出史詩性的杰作。“七年級作家”寫勞工,寫同志,寫失業者,寫畸形人,是通過對這些人邊緣身份的強調,用自身的情感去表現歷史在個人成長道路上留下的痕跡。他們的作品當然無法脫離社會和歷史,但并不刻意為之,而是在創造過程中出于自然的安排。再次,在表現方法尤其是故事情節安排上,他們不講究連續不斷而嗜好支離破碎,有些人還喜歡運用新詞,其行文和修辭與傳統寫法大異其趣。他們中的不少人不贊成“新鄉土”這種歸類方式,但說他們是 “偽鄉土”,無論如何也難于接受,由此在網路上引起反彈。畢竟“七年級寫作者在經典文本的閱讀、理論理解和文學生產機制上的思索,卻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文學思維。因為這樣的背景,我們在寫作風格上的‘世代共相更不容易出現。”⑧ 這是兩代人不同文藝觀點的矛盾,說明傳統的鄉土文學觀念遭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那種以陳映真為代表的菁英式的鄉土觀,已被一種魔幻式的消費主義文學所解構。原來的鄉土文學經典著作正在走向邊緣化,黃春明們所建立的鄉土文學“共同體”在不斷地消解。不過,季季雖然跟不上后鄉土的崛起造成鄉土文學正統派與非正統派并存這一新潮流,但她指出“七年級作家”筆下的鄉土的真實有待進一步強化,另有誤用成語,不懂得親戚之間的稱謂等方面,畢竟有一定道理,值得他們反思。

各個世代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不可能整齊劃一。每個世代的作家都力求超越前人,用獨特的表現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可喜的是,正在崛起的“八年級作家”,已在新世紀文壇嶄露頭角,王冠雅等人也在寫新鄉土小說。盡管他們還稚嫩,但比起“六年級”、“七年級作家”,他們對現實的體察更為敏銳,也更喜歡玩文字,玩故事。他們的作品,不能用傳統的“讀”法,讀之外還要品味。他們的出現和參與,進一步說明了鄉土文學內部存在著多元化現象。這種多元化在“三、四年級”以及新興起的“六、七年級作家”等層面次第展開。不過,到了2011年,“新鄉土”已成強弩之末,除了少數幾位作家偶然有鄉土佳作發表外,“當時的寫手不少都已轉型成‘純文學作家。所謂‘純,意指當成名的年輕作家意不在獎時,他們更著意于創作帶有個人特色的小說,這里隱含的是臺灣作家誕生機制與典律建構等極有意思的現象”⑨。

注釋:

① 參見盛浩偉:《在結束的地方開始——“文訊30:世代文青論壇接力賽”第十場》,《文訊》2013年第9期。

②④⑤⑦ 季季:《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吊詭——側看80后臺灣小說新世代現象》,《文訊》2010年第8期。

③ 李伊晴:《臺灣小說大爆炸——“2012臺灣四十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互動座談會”側記》,《聯合文學》2012年第7期。

⑥ 賴志穎:《對于小說我想說的話》,《文訊》2010年第8期。

⑧ 朱宥勛:《親愛的,我們壓縮了整部文學史——七年級小說寫作者的文學位置》,《文訊》2010年第8期。

⑨ 陳建忠:《臺灣制造的文學品位——2011年的臺灣小說》,《聯合文學》2011年第12期。

作者簡介:古遠清,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浙江紹興,31200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教授,湖北武漢,430070。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七年級
外研社七年級上冊英語教材分析
怎樣激發初一學生初學英語的興趣
未來英才(2016年15期)2017-01-12 00:30:12
淺談七年級英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未來英才(2016年15期)2017-01-12 00:09:34
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初中七年級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參與度
未來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 18:14:25
淺談七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足球:腳內側踢球的教學設計(片段)
體育教學(2016年10期)2016-12-01 00:27:24
譯林版《英語》音標教學活動設計
考試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09:07:38
七年級英語游戲教學的實施與應用
七年級思想政治教學創新教育探析
新課標下信息技術中微視頻運用的有效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四虎AV麻豆|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www.精品国产|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激情视频综合网| 在线播放91|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成人蜜桃网|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小视频网站|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麻豆小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高清码无在线看|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91美女视频在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系列在线| 激情乱人伦|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精品三级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99国产精品|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国产你懂的|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播五月综合| 国产门事件在线|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综1合AV在线播放|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a级毛片|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乱人伦99久久|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