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金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手抓閱讀能力的培養,一手抓習作能力的培養,兩手都要抓且兩手都要硬。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難以做到讓二者和諧共生,教學中不是偏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就是偏重習作能力的培養,或者不經意間就將二者割裂開來,出現閱讀和習作“兩張皮”的現象。如何讓閱讀和習作這兩只“手”在語文課堂中默契地配合起來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要深入文本,把握時機,捕捉閱讀教學中的習作切入點,讓閱讀和習作攜手共進,比翼雙飛。
一、在有滋有味的品讀中——積累
閱讀是汲取,是積累,而習作是釋放,是運用。教師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積累時間和空間,教學生學會積累,讓學生有主動積累的欲望,以便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的語言素材,為提高習作表達能力添磚加瓦。捧讀《搭石》,一幅幅靈動和諧的畫面便在眼前閃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方石擺在溪中,盡心調整,用心踩踏,只為方便他人;兩個人對面過溪,先是招手禮讓,再而閑話家常,淳樸鄉情溢滿溪頭;若遇老人,必蹲身下伏,背其過溪,理所當然,敬老之心人皆有之……畫面是那樣的平凡,語言是那樣的質樸,但字里行間卻跳動著文字的韻律美,流淌著鄉鄰的人情美。這樣的語言,除了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感悟文中無處不在的“美”外,還應該擠出時間讓學生動情地朗讀,通過配樂讀、創境引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促使學生熟讀成誦,并將優美的詞句摘錄下來。讓學生在讀記中明白:原來,生活中一幕幕平凡的鏡頭也能美得如此流光溢彩。在學生怦然心動之后,再讓學生抓住生活中一處平凡卻讓人心中一動的鏡頭練習寫片段。于是,文本中習得的美,就會在學生的筆下流淌。
二、在獨具匠心的特色處——模仿
葉圣陶先生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這句話告訴我們,課文是習作教學最好的范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而每篇選文中那獨特的選材視角、巧妙的表達方法、精準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的構思、獨具匠心的布局……總會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模仿支點。在教學中巧妙利用這些支點讓學生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練筆,可實現“讀寫結合,每課一練”的理想教學效果。例如,《秦兵馬俑》一文中關于兵馬俑的外貌描寫很獨特,值得讓學生玩味:“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筆者先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合作研讀,以發現其中的表達特點:表達很精細,多用短語的形式準確地描寫這些兵俑的外貌特點。接著,教師進行這樣的小結:“外貌描寫的語言不一定刻畫得越細膩越好,有時也需要用簡短干練的方式來表達,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們試著來找一個同學練練筆。”學生興趣盎然,寫出的片段也很精彩:“陳可瑩,上身著紅衣,下身著短裙,腳套長靴,一副清爽干練的樣子。”“吳育鋒,濃眉大眼,圓頭虎腦,內套藍色毛衣,外披黑色夾克,腳蹬球鞋,跑起來像一陣風。”……閱讀課上不就需要這樣天然去雕飾的語言文字訓練嗎?這樣的模仿,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很有幫助。
三、在輕描淡寫的節點處——補述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留白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善于捕捉文章的“空白點”,引導學生于“無字處”讀書,啟迪學生展開想象,練寫片段,對于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習作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女媧補天》中的“女媧又找啊找啊,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這一句極為樸實的語言,很容易被學生忽略。但這句樸實的語言中卻蘊含著女媧不怕困難為人類造福的偉大精神。只有通過想象,將作品中被作者略掉的故事情節、生活場景一一再現,學生才能一步一步走近這位“人類偉大的母親”。于是筆者便在此處引導學生想象:女媧會到哪些地方找?她在找石頭時經歷了哪些磨難?當時,她又是怎么想的?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學生寫的片段具體、生動:“女媧找啊找啊,她找遍了大江南北,她的衣服被勾破了,臉也被劃了一道道的口子,可是當她想到受苦的黎民百姓,心中頓時又充滿能量。”“女媧找啊找啊,她找遍了天涯海角,她的腳長出豆大的血泡,每走一步,就像有千萬根鋼針在扎她的腳,她的手被石頭劃破了,血淋淋的,可她不敢停下,因為人們在等著她救助。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在學生動情的描述中,女媧的形象漸漸豐滿、高大起來了!讓學生借助文本,立足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描畫課文的留白,這樣的訓練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閱歷,喚醒了學生的感情儲備,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更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在意猶未盡的結尾處——續寫
續寫是一種很好的作文練習形式,它給學生開辟了極大的創造空間,既滿足了學生愛動腦筋、喜歡求新求異的要求,又開拓了寫作思路,鍛煉了表達能力。因此,對于一些有續寫價值的課文,我們要巧妙把握教材的延伸點,善于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展的方向展開想象,把課文的情節延續開去,誘發情感的升華,激發個性的飛揚。如教學《一面五星紅旗》后,筆者讓學生沿著課文的結尾想象:傷好后出院的“我”,為了答謝老板,又一次站在面包店外,“我”會怎么做?怎么說?老板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讓學生想象“我”答謝老板時的情景以及老板面對“我”的答謝時的所言所行,并用手中的筆來描繪那感人的畫面,表達那真摯的情誼,從而升華那份強烈的愛意,將學生的思想引向另一個高度:“愛國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愛國者方能被人愛、被人敬。”這樣讓學生在續寫中放飛想象,盡情抒寫,用心體驗,將學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實現了“愛的傳遞”。而《小攝影師》一文的續寫,則包含更多的模仿和運用的成分,筆者是這樣引導訓練的: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主要情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提出續寫要求,進行合理續寫。縱觀本次的續寫訓練結果,筆者為學生能在模仿中創新感到驕傲,許多學生合理引用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更有許多學生對這些細節進行合理改編,使續寫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續寫的情節既有創造性又符合情理性,在練筆中完成了“故事的接力”。不難看出,這樣的課堂小練筆,不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有益于激發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深層體悟,并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
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握兩者結合的策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讓讀寫之花綻放在課堂上,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攜手共進”,比翼雙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江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