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論文是李超主持的2017年度寧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網絡刑偵劇的社會性別建構研究”(GIP2017064)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當代人日益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的便利和愉悅,對現代科技產生了越來越強的依賴性進而導致了人類主體的異化。劉震云的長篇小說《手機》通過以語言傳播方式的轉變為切入點,表達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對人與人之間關系危機的擔憂,指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對人類的現代文明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現代科技;人類;異化;手機
作者簡介:李超(1991.8-),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主修文化與傳媒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1
劉震云的長篇小說《手機》以幽默且犀利的反諷手法,為我們描述了一幅現代都市的風情畫,指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對人類的現代文明進行了反思。
一、現代人的異化現象
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下的異化概念,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產品逐漸普及,極大地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使人類進入到工業文明社會。但是客觀上這也造成了人類自己為產品所控制和奴役,人的個性得不到全面發展,甚至是畸形發展。
劉震云從話語傳播方式的轉變的特殊角度入手,針對當代社會出現的問題,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批判,向人們明確地指出,當代社會人的異化已不容我們再忽視。
二、手機——現代人的異化符號
手機是當代文明的典型產物,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是我們卻不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手機,哪怕是最親近的人,因為我們的手機裝了太多秘密。手機里的秘密如果泄露可能會對我們的正常生活產生無法估量的后果。嚴守一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縱觀小說《手機》可知,文本分為三個部分,各個部分的時代背景分別為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插敘的二十年代。筆者分別從每一個部分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分別是“電話”“手機”“口信”,來對文本進行概括。第一部分著重講述的是少年時的嚴守一帶著呂桂花去鎮上打電話;第二部分以“手機”為線索展開敘述,講了成為名人后的嚴守一的情感生活;第三部分則又把時間拉回了七十多年前,講述了嚴守一的太爺爺嚴老有捎給兒子嚴白孩的口信的曲折的傳達過程。
將三部分聯系起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非常諷刺性的結論:似乎科技越發達,我們便越受其束縛,我們的本性便越受到壓制,倫理和道德也會變得脆弱不堪。
三、被手機異化下的人性
在手機將人的私密空間極度擠壓之下,人們為了掩飾自己私密的空間,借助謊言來“保護”自己,同時,謊言也在碾壓人的道德底線。
文本中異化特征最典型兩個人物就是嚴守一和伍月。情人伍月的一個電話,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讓嚴守一離了婚,還徹底改變了嚴守一以后的生活。嚴守一為了掩蓋真相,只得撒謊騙妻子于文娟,但當妻子得知真相之后對嚴守一可謂是深惡痛絕,怒斥其“臟”,以致到小說最后也沒有因為其為孩子所做的一切而原諒嚴守一。嚴守一則為了守住手機的秘密,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撒謊之中離道德的邊界越來越遠,最后他也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事業受到了伍月的威脅,于文娟和沈雪全都離他而去。
而伍月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可悲的人物形象,也是文本中異化最明顯的人物。作為一名典型的都市女郎,她成熟干練,且富有心機,為達目的,不惜出賣肉體。她拍下與嚴守一的交媾的畫面,以此來逼迫嚴守一幫助自己當《有一說一》的主持人。伍月沉淪世俗名利之中,不惜進行權色交易,運用威逼利誘的手段,只為自己能夠順利“上位”,伍月也成了迷失于當代都市文明之下的女性的代表形象。
結語:
劉震云的長篇小說《手機》通過以語言傳播方式的轉變為切入點,直指現代文明下人的異化問題,是對于我們生活的這個物欲橫流人心不古的時代揭露和鞭撻。小說流露出對于現代科技造成的現代人生存方式的改變,人的本性的壓制和人與人之間關系危機的出現的擔憂。究竟是人類掌握了科技文明,還是科技文明掌握了人類,這是讀罷小說之后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震云.手機[M].作家出版社,2009.
[2]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48—349.
[3]王思鴻.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歷史生成與當代價值[D].天津:南開大學,2014.
[4]于忠曉.反諷異化與話語嬗變——劉震云小說《手機》的后現代解讀[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01(8):141—142.
[5]王文軍,朱元祥.文明的困惑——評劉震云的小說《手機》[J].作家,2008,4:033.
[6]林寧.劉震云小說研究述評[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0):45—49.
[7]湯天勇.語言欲望之聲——讀劉震云新作《手機》.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4(1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