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小苗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上第4頁“認識米”。
【教學目標】
1. 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 認識長度單位“米”,通過各種活動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3. 通過觀察米尺,得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4.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古時候人們常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比如一拃是幾厘米。
師:你是怎么量出12厘米的?我們測量一拃的長度用的是學生尺,一把學生尺長20厘米。
師:我想知道黑板有多長,請同學幫忙用學生尺量一量。
師:等不及了,我來用尺子(米尺)量一量。
師:為什么老師后來才量,卻反而比你更快量出黑板的長呢?是啊,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就需要用長尺子。這一把尺子叫做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第一次智慧操作活動,學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樣量更方便?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從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長引入,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在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特別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比賽,激發學生們積極思考,發現選擇長尺子量得快,量的次數少,更能突出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充分體現了測量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實際需求。
二、教學新知,建立表象
(一)1米有多高
1. 在教師身上找1米。
師:1米有多高呢?組長把米尺豎在地上,大家一起觀察1米的高度,記在心里。
師:1米高是不是也能用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來記住它呢?
師:你覺得從地面到老師身體的哪兒是1米呢?誰上來指一指?然后在老師身上你覺得高是1米的地方貼一張標簽,不同意的也可以上來另外貼一張標簽。
師:大家覺得誰貼的位置更準確?
學生用米尺檢驗、調整,最終找出最準確的位置。
師:現在,從地面到標簽的位置是1米。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再一次記住1米的位置。
2. 在自己身上找1米。
師:從地面到老師的腰部是1米。你覺得你的1米也是到腰上嗎?想不想試一試?
課件出示操作要求:同桌兩人互相幫助,輪流將米尺豎在地上,找到對方身上高為1米的位置并幫他貼上標簽。貼好標簽后,互相看看,自己的1米在哪兒?同桌的1米在哪兒?
學生活動,教師選擇8位不同身高的學生上臺站成一排,組織觀察每位學生身上高為1米的位置。
師:同樣是1米,老師的標簽在腰上,有的同學標簽在胸口,有的同學標簽在脖子,這是為什么?
師:大家身上的標簽位置不同,但從地面到標簽的位置都是1米。你的1米和我的1米一樣高嗎?
師:你的1米的標簽會永遠都在胸口嗎?隨著你們長高,標簽的位置也會隨著改變。
3. 尋找身邊的1米。
師: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差不多1米高的物體嗎?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第二次智慧操作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估測、思考和調整,逐步建立1米有多高的長度表象。對于“老師的1米和同學們的1米一樣高嗎?1米有多高?”這兩個問題,小學生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體驗聯系起來,才能獲得直接的感受和經驗,深化對1米的認識。
(二)1米有多長
1. 師:1米有多長?拿出1米的軟尺,左手拉住一端,右手拉住另一端,兩手拉直,舉起來看看,原來1米就是這么長。然后把1米的長度存進你們的心里。
2. 師:把軟尺放下,就用手比劃一下,回憶一下,1米差不多是多長?
3. 師:在我們的身體上,是不是也能找到橫著的1米呢?
小組內學生討論,動手操作。
師:是的,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兩手伸直,比1米稍微長了點;再握拳,長度就大約是1米了!
4. 師:我們身邊也有一些長長的物體,比如紅領巾、跳繩等,它們比1米長還是比1米短呢?比較一下,你拉住它們的時候跟剛才拉1米軟尺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先用手拉住紅領巾、跳繩的兩端比劃一下,再用米尺檢驗。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第三次智慧操作活動,學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樣運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去比較或推測一個物體的長短。這里更注重對學生估測方法的指導。這個環節不只是幫助學生建立1米有多長的長度表象,還為估測提供了一個標準,即兩手握拳張開的長度,或者是兩手張開拉軟尺的感覺。這既積累了學生的活動經驗,又體現了教師對估測意識的重視。
(三)認識幾米
師:同學們,你們能利用自己的身體來估測一下教室的長大約幾米嗎?誰愿意上來?
一位學生上臺,教師引導觀察。
師:你們覺得他的身高合適嗎?
學生一個接一個地上臺,兩手張開,手拉手測量教室,最終有7位學生手拉手的長度剛好是教室的長,即大約7米。
師:用兩手張開的長度來測量1米,永遠都是合適的嗎?隨著你們的成長,“身體米尺”是會改變的。
師:這幾位同學測量的長度是否準確?請皮尺來幫忙測量。
師:現在我們用拉皮尺測量,從教室一端,拉直了量,你們覺得到1米了就喊停,2米了也喊停,3米了也喊停,一直到教室另一端。
教師在每個1米處貼標簽,測量出教室的長大約是7米,驗證了估測的結果。
引導觀察:從哪里到哪里是1米?還能在別的位置找到1米嗎?從哪里到哪里是2米?2米里面有幾個1米?3米里面有幾個1米?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第四次智慧操作活動,這個環節是為了幫助學生嘗試進行長度估測和實測,再次積累度量的經驗。從起點開始,拉直了量,再量到終點,多給學生一些動腦動手的機會,并進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拉皮尺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對1米的感知,形成相對標準的估測技能。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幾米的理解,更進一步積累了活動經驗。
(四)感受大約1米
師:比1米多一些,或者比1米少一些,都可以說“大約1米”,我們繼續來體驗1米大約是多長。
活動要求:每人找一樣自己身邊的事物,把米尺放平,用你選擇的物體量,邊量邊數。如果你是用鉛筆量,就記錄幾支鉛筆的長大約是1米;如果你是用書本量,就記錄幾本書的長大約是1米。
學生活動,最后交流匯報,教師完善板書。
師:我們剛才通過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進一步感受了1米大約有多長。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第五次智慧操作活動,需要學生綜合運用長度表象、實測經驗、測量方法等元素進行操作,使探索活動更加充分。這一次讓學生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更接近測量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測量本質的理解,明晰測量原理,也更有利于積累測量經驗。
(五)米和厘米的關系
猜想:1米是這么長(兩手張開),1厘米是這么短(手指節長度),它們可能有什么關系?
觀察:讓我們來觀察一下米尺!米尺上1小格是多長?請你先數出10小格,然后再10格10格地數。
學生數,并數出米尺上一共有100小格。
結論:1米=100厘米,1米也可以寫成1 m。
觀察:米尺的開頭是0刻度線,末端是100刻度線。
設計意圖:教師簡化了對米和厘米的關系教學,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米尺和數一數的操作來得出二者間的關系。教學中注意讓學生觀察米尺,以實物的實際長度為標準,避免用課件放大長度單位,使學生建立的長度表象更加真實準確,有利于培養數感。
三、回顧反思,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借助米尺和軟尺,知道了1米有多高,1米有多長,還利用自己的身體和皮尺測量了教室的長;通過比一比、擺一擺、排一排,知道了幾個什么物品的長大約是1米;還通過數一數的辦法,知道了1米=100厘米。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銀行卡的厚度不到1厘米,還有沒有比厘米更小的單位呢?測量動車鐵路的長度,用米作單位合適嗎?還有沒有比米更大的單位?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前后聯系有個初步的概念,讓他們明白測量長度不僅很有趣,還有更深刻的數學、社會價值,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