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清
網上有一句笑言“重要的內容說三遍”,通過夸張、幽默的語言方式,意在提醒閱讀者關注語言的重點內容,達到一種引人注目、過目難忘的語言效果。雖說這是網絡時代涌現出的語言表達多樣化和幽默化的個例,但這句笑言背后所隱藏的語言表達的獨特價值卻不得不引起語文教師的關注與思考。近日,再次觀摩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課堂教學視頻《二泉映月》,這種“重要的內容說三遍”的感受尤為深刻,特擷取其中三處片段,與大家共賞。
【片段一】
師(生個別讀詞后):我們把這八個詞語連在一起,完整地、有節奏地讀一讀,一邊讀一邊體會,讀著,讀著,你會發現,這八個詞語變了,變了。一起讀。
生(齊讀):茫茫月夜、如銀月光、一泓清泉、靜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師: 變了,這八個詞變了,在你的眼前,它們變成什么了?
生:在我眼前,它們變成了一首詩。
師:一首怎樣的詩?
生:一首美麗的詩。
師:在你的眼前變了,變成什么了?
生:在我眼前,它不僅是一組一組(詞語)來描寫景物,而是像一篇文章一樣來描寫月夜景色。
師:那是非常豐富非常完整又非常細膩的整段的文字了,你置身于這樣的文字當中,有什么感覺?
生:覺得心情很開放,很輕松。
師: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生再讀)
師:這八個詞語不再是八個詞語了,它們在你的眼中又變成了什么?
生:在我眼中,這八個詞語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
師:當你置身在這樣一幅畫中的時候,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就覺得這幅畫太美了,都無法把它畫出來。
師:是的,太美了,無法描繪,無法言說,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畫,一起品味這首詩。(生齊讀)
師:孩子們,在你們眼前,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這是一首優美的小詩,這是一幅動人的畫面,但是,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說,這茫茫月夜,如銀月光,他看得見嗎?
生:阿炳看不見。
師:一泓清泉,靜影沉璧,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說,他看得見嗎?
生:他看不見。
師:流水淙淙,蜿蜒而來,阿炳還是……
生:看不見。
師: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看不見。
師:看不見,因為他是一個瞎子。一個瞎子,面對著美麗如詩的畫面,他卻看不見,在他的生活之中,只有兩個字——黑暗。除了黑暗,還是黑暗,無邊無際的黑暗,無窮無盡的黑暗。就在黑暗當中,阿炳經歷了一段怎樣的人生?
……
【賞析】《二泉映月》這篇課文圍繞阿炳創作的這首二胡曲,再現了無錫惠山美麗的二泉月夜景色和阿炳坎坷不幸的人生遭遇。將二泉映月的景美與阿炳坎坷一生的心傷形成強烈的對比,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是學生讀懂《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讀懂阿炳之人的重要突破點。王崧舟老師緊緊扣住文中描寫二泉月夜的八個詞語,在個別讀、一起讀、理解讀的多樣化朗讀中一詠三嘆,將“重要的詞語讀三遍”。這三遍看似簡單,實則匠心獨運,層層推進,步步高昂。學生將對詞語的理解,從字面上升到對畫面的內心呈現,再逐步過渡到對美妙境界的個性體悟,這樣,文字有了生命力,閱讀也就真正成為了對話。
王老師隨即話鋒一轉,連續發問:面對如此美景,阿炳看得見嗎? 描述景色的句子在變化,但問題不變,答案亦不變——看不見。連續的發問與“看不見”的答案重擊學生的內心,轟然作響,他們的情感被瞬間激活?!霸谒纳钪校挥袃蓚€字——黑暗。”當王老師緩緩道來時,大家都沉默了,課堂變得異常寂靜,而這也恰恰說明每個學生都在內心中感受到了那份痛苦與絕望。有了這份情感的鋪墊與對比,就為后面讀懂樂曲,讀懂阿炳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課堂至此也就進入了高潮,而這都離不開王老師詩意語言的點撥引領,離不開王老師一詠三嘆、一問三答的巧妙運用。
【片段二】
師:那一頂師父留給他的破舊不堪的帽子,遮住了他半張臉。孩子們,請你閉上眼睛,將自己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這張臉上,那張曾經非??蓯鄣哪槪菑堅洺錆M了青春和朝氣的臉。如今,隨著師父的離世,隨著他雙目的失明,隨著大雪紛飛,隨著烈日炎炎,那張臉,變了,變了,變了……孩子們,此時此刻,你看到了一張怎樣的臉?
生:此時此刻,我看到了一張滿臉灰塵,頭發蓬亂,戴著墨鏡,疲憊的臉。
師:你看到了一張怎樣的臉?
生:我看到了阿炳消瘦的臉、蒼白的臉。
師:你看到了一張怎樣的臉?
生:我看到了一張飽經風霜的臉。
師:孩子們,你們可曾記得,飽經風霜曾經寫在誰的臉上?
生:師父的臉上。
師: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飽經風霜這四個字也寫在了阿炳的臉上,刻在了阿炳的心上。
……
【片段三】
師(伴著二胡曲):孩子們,聽,仔細地聽,用心地聽,把自己整個的身和整個的心融入到這《二泉映月》當中,聽著,回響在二泉池畔的,只是這樂曲的聲音嗎?還有什么聲音?還有誰在對你傾訴,你聽,你聽到了什么?誰在對你說?
生:我聽到了阿炳說以前那個師父是如何對他的,而他現在又是怎樣生活的,受了哪些凌辱,他又有哪些心事。
師:你聽到了,你真的聽到了,阿炳應該感謝你。
生:他把“我”想成他的師父,他向“我”傾訴這十多年來受過的委屈。
生:我聽到了阿炳在訴說命運的不公。
師:你聽到了阿炳的吶喊,對命運的抗爭,他是在對自己說,也是在對命運說,為什么對我那么不公,為什么對我那么不平!你們聽到的,分明就是阿炳的一片情懷。
……
【賞析】“一看”“一聽”,王老師將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樂曲內涵的文本教學難點聚焦于這兩處感官活動之中。隨著詩意語言的反復言說,孩子們“一語三說”,看到了阿炳滿臉疲憊,看到了阿炳日漸消瘦,看到了阿炳飽經風霜,他們真正看到了那個雖已遠去但仍背影清晰的阿炳,他們也聽懂了阿炳在樂曲中傾注的一腔悲憤、一片情懷。正是有了對“重要內容說三遍”的語言運用,學生在文本語言的閱讀中收獲了真實的成長。他們的表達雖然是稚嫩的,但是這種對樂曲和人物的情感體驗是深刻的,也是充滿個性而獨特的。新課標不正是特別強調“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嗎?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學習,主動學習。
語文課堂需要圍繞文本內容的教學價值精確處理,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注重輕重緩急之分,引領學生圍繞著重點語言文字的體驗與習得而展開。在經典課例《二泉映月》的教學中,“重要的內容說三遍”比比皆是。王老師精準把控內容,合理安排時間,針對表達文本意旨、凸顯人物形象的重要語言內容,不惜多花時間進行品讀內悟;“重要內容說三遍”,同時又用詩意的語言在反復詠嘆中帶領學生涵泳文字,品味琢磨,吸收內化,最終實現了語文課堂學習的情景交融,言意兼得。我們也應該要多問問自己:在教學環節的引導感悟和實踐運用中,我們有沒有對重要的語言內容加以關注,并有意識地多讀幾遍,一詠三嘆;有沒有對需要突破難點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層層鋪設,一問三答;有沒有讓學生在課堂中隨著老師的引導真正走進文本語言的內境之中,一語三說。而這或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需要特別學習歷練并加以實踐運用的重要策略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