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軍
摘要:本文以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為例,對貝多芬的生平進行簡單介紹,并分析該樂章的創作形式及結構,從而闡釋該作品的藝術構成,進而讓演奏者更加充分地詮釋該樂章。
關鍵詞:貝多芬 《月光奏鳴曲》 作品闡釋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007-03
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一)貝多芬的生平介紹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 1827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開辟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功不可沒。
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8歲就第一次登臺表演,10歲時他拜師于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費。12歲拜師于風琴師尼福。之后跟海頓、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音樂。貝多芬的一生在坎坷中度過,貝多芬5歲時便患上了中耳炎,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治療,以后需要借助助聽器才勉強感受聲音。之后的人生里都在與命運做頑強的搏斗。成人后,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潮的影響,奠定了他人文主義思想對封建專制的憎恨以及對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追求。貝多芬一生桀驁不馴,放蕩不羈,但是在對音樂創作方面嚴謹而自律。晚年因肝臟病辭世,這位偉大的音樂巨人便告別了他輝煌的一生。
(二)代表作品
貝多芬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勝枚舉,且地位崇高,為后世對古典音樂的研究與探索提供了寶貴的典范。其代表作有——1.交響曲: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2.歌劇:《菲岱里奧》;3.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杜鵑》《告別》等32首;4.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萊才》;5.聲樂作品:《D大調彌撒》《莊嚴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6.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等。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尤為在交響曲以及鋼琴奏鳴曲上享有至高的地位,他以他的經歷,對命運、人生以及永恒的思考運用到他的創作中去,他的作品無不閃現著他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光明、積極、樂觀、向上的憧憬和希冀,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啟示。他的作品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部部閃爍著作曲家偉大、崇高的智慧。
(三)藝術風格
貝多芬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創作的作品個性鮮明。且他所處的年代位于兩個音樂年代之交,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音樂史上一般劃分古典音樂時期是從1750年起到1820年,以其維也納古典樂派、曼海姆樂派以及柏林樂派為代表,在音樂特征上表現為:嚴謹、自律、情感表現等。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音樂大家如:海頓、莫扎特、約翰·斯塔米茨等,在音樂創作上有同為古典時代的慣性寫作特征,但是結合每個作曲家的人生經歷、閱歷,教育程度以及時代、社會給予的思想,貝多芬又有著其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征,從而與同時代的大師——海頓、莫扎特有著明顯的區別。
結合貝多芬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其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苦難、彷徨、病痛、災難,但不屈服于命運,頑強的與命運做抗爭的堅強品質成為了貝多芬獨特的人格魅力,并且成功的從他的音樂語言中真摯的流露出來。
在創作手法上,運用了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不和諧的和弦,震音、豐富的和聲與節奏表現出內心的彷徨,苦悶,糾結與掙扎。如《命運》交響曲;在塑造音樂形象上有著高超的作曲技法,如《月光奏鳴曲》,用大量的和弦分解,來烘托月光的洋洋灑灑,波光粼粼的藝術形象;貝多芬以他那英雄性、史詩性、壯闊性的藝術特點而聞名天下,作品包含著他豐富的巨人思想。
二、《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的作品分析
(一)《月光奏鳴曲》的創作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第27號作品。他的鋼琴奏鳴曲闡述了他精神世界的奇妙發展。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創作于1801年,當時他三十一歲。該曲是最為流行、著名、有代表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月光”這一標題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有人認為,“月光”一詞的來源是因為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把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音樂比作是費爾伐里斯吉特湖上月色的夜景而得名;但也有人反對這一觀點。
1800年屬貝多芬人生的晚期,在這一時期,他作品的已經成熟,能嫻熟自如地運用作曲技巧,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拋棄了早期刻板嚴謹的做法,而采用崇高、自由、不拘束的規則,用更加完美的、深刻的、情感真摯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和闡釋。
《月光奏鳴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一個持續的慢板,描寫了充滿浪漫幻想的、寧靜的、輕柔的月色與波光粼粼的河水的美麗場景,情緒平靜、安逸又充滿沉思、幻想,場景里暗藏著某種危機,某種不祥的預感,整個樂章充斥著憂愁哀怨的情緒,似乎是一段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蘊含洶涌的開端;第二樂章是一個小快板,采用降D大調。整個樂章的色彩明亮,情緒明朗、輕快,并且還融入了活潑詼諧的小步舞曲元素;第三樂章與前兩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此,它采用激動的急板,樂音的快速流動以及和弦式的電閃雷鳴,成功塑造出了具有沸騰和煽動性的狂風暴雨,猶如激烈的狂怒和吼叫。在該樂章的尾聲中,沸騰到頂點后突然沉寂下來,最后以兩個鏗鏘有力的和弦結束,給人以無限的、意猶未盡的想象。
(二)《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分析
1.曲式結構
《月光》第三樂章較之前兩樂章轉變得更為戲劇性,相比前面的慢板樂章,第三樂章轉為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四四拍,與大多數奏鳴曲末樂章采用輕快的回旋曲式不同的是它采用奏鳴曲式。樂曲開頭采用和弦分解的連續上行、積累,最終以柱式和弦爆發,形成電閃雷鳴的效果,全曲松弛有度,緊后稍松,讓聽眾心理起伏有度。全曲在尾聲出現了一連串的緩慢的音階上行下行,猶如歷經一番苦難與斗爭,最終得以撥云見月。呈示部(1-62小節)中,第1至9小節為主題句,并且作為樂思貫穿全曲。其中,第15至20小節作為段落的銜接,轉入主調的屬調升g小調。而后進入連接(63-64小節);展開部(66-102小節)在情緒以及強弱表情上,有了更大的發展和豐富,高聲部和低聲部旋律交替出現,給人以云朵一會兒遮住月亮,一會兒月亮又顯現出來的感覺,同時,那些短暫的寧靜也預示著更為巨大的狂風暴雨襲來;再現部(103-159小節),采用了各種七和弦的上下行分解進行,一連串的琶音在和弦的支持下進行,構成了樂章的結尾,最后以雙手的連續和弦分解進行,到兩個鏗鏘有力的主和弦結束全曲,也體現了作者頑強的與苦難、黑暗作斗爭的精神。
2.音樂特點
在和聲上,貝多芬處于古典主義時期,同時期的海頓、莫扎特對于不協和和弦的運用大多都是會進行解決的,但是該曲上體現了貝多芬的獨到之處,運用的大量的不協和和弦,甚至長時值的不協和和弦進行都不解決,造成了全曲的緊張感、壓抑感。
在表情力度上,大量的強弱的極端對比,體現了作曲家矛盾的內心,忽而激動人心,高聲進行,又忽而低沉黯啞,意志消沉,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也正是貝多芬戲劇性的一個獨特標志。
在音樂情感方面,第三樂章是《月光》的高潮所在,運用了一連串的急速樂音的運動,直到爆發,這一系列的反復、緩沖、再次出現都體現了貝多芬那不屈不撓的堅強、剛毅的品格,在緊張的氣氛中,仍穿插有優美的旋律在內,豐富的音響效果,高超的作曲技巧,以及情感的真摯、內心的矛盾,這些都展現了作曲家對于音樂的駕馭和掌控能力,這些也使他成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音樂大家。
三、淺析《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演奏
(一)技術要求
無論一首鋼琴曲難度以及價值、情感如何,首先必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即是鋼琴的演奏技術問題。
而作為貝多芬較為出名的這首《月光》,第三樂章在技術難度上是很大的,它考驗的是演奏者除了扎實的基本功,如需要手指清晰、流暢的跑動以及對速度、力度的很好的掌控,此外還需要對情感、表情、思想等中心內容的闡釋以及演繹。
該曲主要運用到的基本功主要有:音階均勻、清晰、快速的跑動;琶音的流動、準確、音質的駕馭;大和弦的集中、有力,瞬間的爆發;強弱以及力度的控制和對比……
(二)情感處理
一首鋼琴曲的掌握除了心備的鋼琴演奏技術之外,它的精髓所在便是對于作曲家創作該樂曲的樂思、中心思想、精神的很好的闡釋,精湛的演技需要演奏者不停的日積月累演奏的經驗,更需要內心對音樂的敏感、思考、以及感悟。
《月光》第三樂章通過對大自然現象的描繪,對情景的主觀體驗式的刻畫,實則表達了作曲家頑強剛毅的,永不言敗的積極精神,更加展現了與黑暗做斗爭,最終贏得勝利,望到曙光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演奏方面,更需要的是演奏者對于情感的把握以及音樂線條細膩的處理技巧。劇烈的、起伏的強弱對比,以及快慢的收放等等,除了嚴格的遵照樂譜的指示演奏之外,還需要演奏者的二度創作和演繹。
(三)整體演奏
對《月光》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由內而外的散發出該曲的內涵,可以嘗試先從對作曲家的整個人生經歷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入手去了解,只有從大的方向去掌控了之后,對于小的分支才能有整體的把握。
好的演奏從外表來看,至少它體現在肢體語言上,在演奏該曲時,應該隨著音樂的起伏流動來律動演奏者的身體,而不是僵硬呆板的把演奏所需的技術達到即可。如在每次達到樂句的和弦的短暫高潮時,即和弦的集中和爆發,需要演奏者全身心的投入,并伴隨著音樂的走向,整個人給人以爆發、彈跳起來的感覺。對于觀眾而言,鋼琴的演奏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演奏體態的動作,良好的演奏肢體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及演奏者良好的水平技巧。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馮志平.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4]李林,楊寧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5]約瑟夫·迦特名岡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6]周為民名岡琴演奏技術的形態分析[J].中國音樂,2007,(04) :155-209.
[7]列文名岡琴演奏的基本法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8]武君.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05年.
[9]唐雯.論貝多芬鋼琴奏嗚曲中奏嗚曲式的高潮處理手法[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10]朱雅芬.貝多芬的鋼琴奏嗚曲(中)[J].鋼琴藝術,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