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王依凡
[摘要]公益慈善事業是緩和社會矛盾的潤滑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益慈善組織蓬勃發展,組織數量與所運作善款額度不斷提高。但因我國公益組織準入門檻過高,注冊手續繁雜;組織獨立性差,依附性強;相關專業人才匱乏;相關法律法規滯后,信息透明度不強等原因,導致其發展緩慢,承擔社會責任無力,公信力不強。為充分發揮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積極作用,應降低準入門檻,完善稅費制度;轉變政府扶持方式,增強公益慈善組織的獨立性;加大教育投入,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完善慈善事業立法工作,創新應用信息技術,增強慈善工作透明度。
[關鍵詞]公益慈善組織;發展困境;出路
[作者簡介]張龍(1977-),男,遼寧省遼陽縣人,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共黨史專業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王依凡(1992-),女,遼寧省大連人,中共黨史專業研究生。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新常態下當代中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以遼寧省為例”成果(項目編號:L15BKS008)。
[中圖分類號] D6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7-0016-03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需要跟上社會大發展的腳步,因此我國必須通過不斷地調整和改善來使公益慈善組織適應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公益慈善組織更加公平合理的調節分配社會資源,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現狀
相比于一些發達的國家及地區,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起步較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取得的跨越式發展為公益慈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一部分人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個人的努力下,先富裕起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的慈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初步形成了多種類型、數量頗多、功能齊全的社會捐贈網絡。越來越多的企業、富人、名人、志愿者都參與到公益慈善活動中來。“公益慈善組織已經發展成為富裕群體進行公益捐贈、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熱心人士實現社會理想、普通百姓奉獻愛心、弱勢群體尋求幫助、社會公眾獲取公共服務的綜合平臺。”①
從種類上來看,公益慈善組織的構成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其中包括了政府支持下的慈善機構、宗教團體支持下的慈善機構和其他社會團體支持下的慈善機構等,這些不同種類的組織分工明確,配合較為默契,體現出公益慈善組織良性發展的態勢。現階段,公益慈善組織的活動范圍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眾多民間組織在內的公益慈善組織成為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數量上來看,公益慈善組織的整體規模呈現出蓬勃之勢。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60萬個,比2013年度增長9.7%,且全國直接登記的社會組織超過3萬個。社會團體30.7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8.9萬個,基金會4044個,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6.2%、13.3%和13.9%。作為公益慈善組織的主要代表,這4044個基金會涉及教育、文化、醫療救助、扶貧助困、創業、就業、公共安全等多個領域,接受的捐贈總額預估為420億元。
從功能上來看,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貢獻越來越突出。其服務范圍覆蓋了教育、社會福利、救災、衛生健康、環保、法律、學術研討和文化體育等多個方面。其中,不少公益慈善組織資金規模龐大,受益人群廣泛,它們積極吸納社會資源,自主組織賑災扶貧、社會救助,并致力于各項社會公益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以獨立的身份承擔起彌補政府在社會資源分配領域的不足的社會責任。
但在肯定我國公益慈善組織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由于起步晚、興起時間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②,在數量、規模、項目運作能力、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還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并且暴露了一系列發展困境問題。
二、制約我國公益慈善類組織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準入門檻過高,注冊手續繁瑣
我國公益慈善組織過高的準入門檻嚴重地阻礙了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我國各省一般都設有慈善總會,這樣就使得同性質的組織難以再建立。”③公益慈善組織到民政部門注冊時,手續繁瑣,相當一批民間的公益慈善組織因無法獲得相應的許可而不得不以工商登記的形式尋求合法登記注冊,按照企業的標準繳納工商管理費用和納稅。由于過重的賦稅以及免稅的資格審查過于嚴苛,很多民間性質的慈善組織紛紛倒閉。這樣的過高的準入門檻一方面加重了這些公益慈善組織的運作成本,另一方面不僅極大地遏制了眾多民間公益慈善組織的積極性而且非常不利于培養它們的獨立性和專業性。
(二)獨立性較差,依附性強
在改革開放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國的公益慈善組織應運而生,寄托了我國政府在國民生計方面的某種期許。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公益慈善組織卻受到了政府的多種約束,具有典型的“官民二重性”。我國絕大多數公益慈善組織在初始階段是依托各個級別的民政部門建立起來的,有的甚至直接是由民政部門分化而來。公益慈善組織的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大多來自于政府部門,因此,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存在著嚴重的行政化色彩,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弱小的民間公益慈善組織為了避免過早的夭折,都需要借助政府強大的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人才輸送。雖然這樣可以在短期內順利的度過艱難的初創期,但只是權宜之舉,絕非長久之計。現階段,公益慈善組織對政府的依附性較強,難以以獨立的身份承擔起彌補政府在社會資源分配領域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多樣性。
(三)教育投入不足,專業人才匱乏
自2008年中國進入“公益元年”以來,基金會、NGO等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然而,由于公益慈善行業從業者的整體能力與行業發展不相匹配、人才流動及流失嚴重等因素,嚴重制約了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的專業化、科學化發展,阻礙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在行業整體規模偏小、國際機構陸續撤離中國、社會對公益需求增加的現實壓力下,公益界開始意識到專業人才對公益行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