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強
摘 要:本文以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為例,提出在高職院校實施彈性教學模式下,研究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從而找到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的途徑,為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實踐支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 彈性教學模式 學習興趣
課 題: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編號:2014B427)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高職院校的學生從某種角度來講,是中國高考制度的“棄兒”,在某些人眼里就是“差等生”。戴著這頂帽子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許多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遲到、曠課的比例較高,真正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不多,上課不專心、學習成績低下成為高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普遍現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理實一體化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新興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學生的學習成績仍然不夠理想。
高職的授課內容以及大部分高職教材都比普通本科要簡單,其中一個出發點就是以夠用為主,另一個出發點在于高職學生的基礎相較于普通本科學生要差。但是,簡單的教學內容并沒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僵硬的傳統教學模式,“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求知欲。
每個人的人格特點都是不同的,學生的智能發展水平有高有低,能力有強有弱。教學本質應回歸教育對生命的“彈性訴求”,即教育對個體的人文關懷和對個體的人格尊重。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成功的需求,而彈性教學能夠滿足不同人格特點的學生的需求。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以教師的教為主,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傳統的剛性評價也不利于學生的自我激勵。而彈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去領悟、去感受、去體驗,以此來獲得新的知識,這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在這種背景下,筆者學校在高職課堂中引入了彈性教學模式。為了進行對比研究,筆者選擇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這門課上,分別用傳統教學模式和彈性教學模式授課。
二、在高職課堂運用彈性教學模式
1.彈性教學模式簡介
彈性教學模式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區別地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并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合作精神、交流溝通,策動自我內部激勵機制。
彈性教學的“彈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彈性授課方式:體現教學的靈活性、多維互動性,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性,讓學生在感悟、領悟、體驗中獲取新的知識。課堂教學的進度與知識的難易程度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而采取靈活的方式。
(2)彈性作業:體現對學生個體人格的尊重、對差異的寬容、對智能差異的承認。重視學生的自主選擇和內心的真實感受,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教師布置的作業,以適應每個個體的認知水平。
(3)彈性考評:體現多角度、多途徑、多層次的認知與非認知方面的評價,尊重智能差異的存在,充分發揮教學考評的激勵功能。在認知方面實行彈性考試,關注學生學業水平的進步與發展;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2.彈性教學模式在高職課堂的運用——以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為例
筆者以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為例,介紹彈性教學模式的教學組織。
(1)班級組織。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為指導原則,讓學生自己選擇課程設計的內容以及要達到的考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組。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彈性教學模式的實施如下。
在內容設計上,不再局限于以往統一安排的減速器的設計,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的結構和實踐經驗,讓學生自己設計、構思機械作品,任課教師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例如,參加機械創新大賽的學生就在課堂上進行了產品的設計;平時喜歡搞發明創造的學生正好在課堂上把想象的機械作品予以實現。另外一些沒有作品的學生跟任課教師一起進行減速器的設計。
在考核目標上,將學生的成績分為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任課教師詳細講解每一個等級的設計內容和考核指標,并在課程設計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目標成績。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的人數為3~5人,每個小組里成員的目標成績組合方式呈多樣性。
在教學實踐中,一般在一個教學班中有3個小組自主設計作品,有1/2的學生選擇為及格,1/20左右的學生選擇為優秀,1/4的學生選擇為中等,剩下的學生選擇為良。
(2)教學組織。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設計的任務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設計計算,另一部分是圖樣繪制。在設計計算的過程中,要對齒輪、傳動軸、箱體進行設計,對軸承、連接件、其他輔件進行選用計算。其中,齒輪、傳動軸的設計為單項零部件設計,學生只要掌握單個零部件的設計方法就可以完成。而箱體設計和軸承、連接件、其他輔件等零部件的選用計算則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的機構設計的綜合知識。因此,根據需要掌握知識的綜合程度和學生自主選擇的目標成績,制定與之相對應的設計計算的內容。圖樣繪制則根據設計計算的內容來進行。
基于以上的設置,在組織教學時,統籌安排,詳細、重點講解單個零部件的設計計算和圖樣繪制,講解全部的設計過程,但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學生都掌握所有的設計方法,同時,注重個別、有針對性的輔導。這種教學組織在教學中既保證了機構設計固定、嚴謹的一面,又有靈活、彈性的一面,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掌握機構設計的知識、獲取成就感的需求。
(3)彈性考核。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設計的考核內容也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設計計算,占考核成績的60%;另一部分是圖樣繪制,占考核成績的40%。最終的總成績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過程考核,占總成績的60%;另一部分是結果考核,占總成績的40%。以往的考核方法是制定統一的標準,對每位學生按照優、良、中、及格、不及格進行打分。在彈性教學課堂上,考核標準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據每個學生自主選擇的目標成績制定對應的考核標準,而且學生在完成對應的考核內容后,也可以自主選擇更高的目標成績,這種選擇完全是自主和自由的。例如,當目標成績是及格的學生在完成對應的考核內容后,或者在完成的過程中,覺得自己可以完成更高的設計任務,可以再次選擇中、良或者優秀等級的目標成績,最后,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完成的任務內容和質量進行評定。考核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評個分,而是要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么、能夠學到什么、還有哪些不足。這種模式的考核具有靈活性,有彈性,能夠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
(4)教學效果。在課程實施的最后階段,選擇及格的學生想更進一步做到中等,選擇中等的學生想更進一步做到良好,選擇良好的學生想更進一步做到優秀。結果,優秀的學生比例增加了,不及格的情況很少見了。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結果顯示,接受彈性教學模式的學生得分要比以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得分高,可見在彈性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提高了。
三、研究結果分析
1.學習興趣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研究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機構設計學習興趣水平量表》對研究進行分析,量表共60道是非題,其中,50道題的得分總和反映了被試的興趣水平,滿分為50分;另10道題為完美性檢驗題目,用來檢驗被試回答問題的真實性和認真程度,滿分為10分,得分大于或等于5分被認為無效問卷。
筆者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2013級和2014級兩個教學班共進行了4次問卷調查,在剔除無效問卷后,用SPSS軟件進行信度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均接近或大于0.7,說明量表具備可靠的信度。
將4次調查結果進行區分度分析,對得分前27%和后27%兩組進行t檢驗,4次的sig值均遠低于0.05,說明該問卷具備較高的區分度。
該問卷經過多位機械類專業具備高級職稱的教學一線教師的評審,被認為具備可靠的效度。
2.學習興趣得分比較結果分析
同一門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用傳統教學模式對2013級學生實施教學,用彈性教學模式對2014級學生實施教學,并且用同一份學習興趣量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2013級學生分別在2014年11月(課程的上學期)和2015年4月(課程的下學期)進行問卷調查,2014級學生分別在2015年11月(課程上學期)和2016年6月(課程下學期)進行問卷調查。在剔除了無效問卷之后,對每個教學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分進行的統計,見表1。
2013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平均分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4月幾乎沒有變化,而2014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平均分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6月有顯著變化,而且得分高于2013級學生。
很明顯,在彈性教學模式下,2014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分高于傳統教學模式下2013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分,而且2014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呈提高的趨勢,而2013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幾乎沒有提高。
3.學習成績比較分析
兩個年級的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設計的學習成績比較(見表2)。要將兩個年級的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的學習成績進行比較,最好是用課程設計的成績進行對比,因為課程設計考查的是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013級成績為優秀的學生數為零,2014級學生的優秀率達到了9.09%;2013級學生的不及格率為5.80%,2014級學生的不及格人數為零。在良好、中等、及格的人數方面,2014級明顯高于2013級。根據統計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到彈性教學模式下,2014級學生的學習成績整體優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2013級學生。
四、研究結論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來看,在高職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這門課程實施彈性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均得到了提高,從而得出以下結論。
1.彈性教學模式適合高職理實一體化教學
高職課程改革正是沿著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向進行的,原先統一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高職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生希望教師教給他們的理論知識是靈活的、自主的,能在實踐中去應用。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看到了彈性教學模式的優勢,學習小組成員的彈性組合、分層次的彈性任務內容、彈性的任務考核方式等都是在任課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自己去學習,去領悟和體驗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因此,對于能夠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課程都可以用彈性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2.彈性教學模式適合高職應用技術型的工科專業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從研究結果來看,在這個專業實施彈性教學模式取得的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本次研究沒有同時在不同專業進行彈性教學模式的試點,不能用統計數據來論證這一模式在其他專業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教學效果。然而,類似的應用技術型的工科專業可以嘗試和探討運用彈性教學模式實施教學。
3.彈性教學模式可以在適當的范圍內推廣
本次研究是在高職工科專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課堂上進行的。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在高職工科專業中具有代表性。因此,從本次在高職課堂上進行的彈性教學模式研究的結果來看,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推廣彈性教學模式。
4.本次研究的數據以及結論具有實際意義
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是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盡管在彈性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比上,無法實現通過同一門課程、同一個班級、同一位教師的講授來進行,而是在同一位教師、同一門課程、同一個專業、不同的年級進行的,但是從教育學研究的角度來講,本次研究所得出的數據以及結論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五、建議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課程體系,每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本次研究僅僅針對一個專業、一個年級、一門課的彈性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研究的數據和結論只能證明彈性教學模式在高職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是可行的,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因此,在高職課堂上推廣彈性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對于一些通識課程以及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不建議運用彈性教學模式。
本次研究在進行問卷調查時,是采取匿名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在統計分析時,沒有對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進行研究,而是借用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證明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具有正相關。但是,不能得出所有課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建議在推廣彈性教學模式之前,最好通過研究來證明該課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具有正相關。
本次研究針對機構設計與零部件應用課程,在進行彈性教學模式之前,就一直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因此,建議在高職課堂上運用彈性教學模式的時候,能結合其他的教學模式進行,這樣取得的效果更明顯。
參考文獻:
[1]譚志中.物理教學中建構彈性教學模式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
[2]譚志中.發展學生健全個性的彈性教學模式[J].教學研究,2012(1).
[3]張自禮.彈性教學模式下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3).
(作者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