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宗武
摘要:聲樂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從近些年來我國聲樂教學的情況來看,民族音樂文化缺失的問題還是比較普遍的,教學曲目多以“西洋音樂”為主,這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產生了一定阻礙,也不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以及中國聲樂教育的健康發展。作為當代高等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承擔這份責任,能夠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滲透民族文化,明確民族音樂文化審美標準等手段,促進我國高校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高校聲樂;民族音樂文化;融合
引言
從中國高等聲樂教學的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教育者都是對國外聲樂技巧過于推崇,而對于聲樂教學中的民族文化重視程度一直不夠,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教學中灌輸大量的國外藝術歌曲,這不僅僅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作為一名中國聲樂教師,應該多引領學生學習中國民族傳統聲樂歌曲,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接觸、去了解中國民族歌曲,傳承民族文化。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聲樂歌曲的學習風格多樣,體裁豐富,包含有各個民族的優秀聲樂歌曲,每一首歌曲都有著自己的風格,代表著各民族音樂風格的特點。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作品,學生對聲樂知識的體悟會更加深刻,也能夠深深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聲樂教學內容增加民族文化素材
(一)增加本土音樂文化課程
在我國現代的高校聲樂教學中設置的音樂課程類型有些單一,并且還是以歐洲音樂為基礎的一種審美文化,所以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增加一些本土音樂文化的課程,也是建立科學完整的聲樂教學體系需要。目前,我國各高校設置的音樂課程主要有中國音樂史、民歌等幾門課程,設置的聲樂教學課程也比較單一,有的課程跟學校制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并不一致,而且,涉及到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課程,開課時間比較短,多數是安排一個學期。學生在短時間內,是很難理解和消化這些知識內容的,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內容在期末考核時,涉及的內容很少,一般都是簡單的隨堂考試就草草結束,這也導致學生對這些學科不重視。凡此種種,必然會導致聲樂教學中傳統文化內涵的缺失,增加本土音樂課程,強化考核力度,顯得更加必要。
(二)定期到民間進行采風實踐
民族音樂文化其中包括很多的內容,這些內容種類也很多,但是實際上民族音樂文化也是一種鄉土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民歌以及小調等具有原生態氣息的藝術。這些藝術形式在城市中很難看得見,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該主動思考,付出一些實際行動來為學生創造一個與這些藝術形式想交流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能夠通過網絡聆聽一些音樂會和名家的表演,在學校中學生還可以有機會走上舞臺鍛煉,但是這些學習和鍛煉并沒有學生直接了解鄉土音樂來的直接。在學校中的學生沒有機會走進鄉土,總結起來存在兩個原因,一個是學生所處的學校中的管理者出于多方面的考慮,不想帶著學生走進鄉土間,對田野進行采風。另一個是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使得很多的鄉土音樂文化逐漸的消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產生不了解,進而就會對民族音樂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二、聲樂教學中傳遞出民族傳統審美標準與理念
我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之間,在審美特征上主要存在這樣連個差別:
(一)“個體主觀”的情感表達
首先,西方的聲樂作品主要表達的是一種直觀上的情感,這也是西方作品的審美方向,其次,我國的聲樂的審美特征是通過強調主觀意識進而對情感等方面進行表達,這時候所表達的情感可能是一種虛幻的,這是從先秦就開始形成的一種聲樂,經過幾千年的風雨一直延續至今。最后,從我國聲樂的審美特征和西方的審美特征上來看,我國的民族聲樂更加符合我國人們的邏輯思維。高校中的聲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應該在課前將學生要學習的曲目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故事以及故事發生的背景先介紹給學生,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深入進去,進而進行良好的學習和表達。比如,教師在帶著學生演唱《紅豆詞》時,就應該先給學生講解這首歌是來自于以《紅樓夢》,是賈寶玉所唱的一首歌,并且這首歌所表達的是賈寶玉對愛情的贊美。但是這首歌中在每一個部分之間所表達的情感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學生在聽到教師的這些講解之后,才能夠對這首歌中的情感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進而能夠將這個作品演繹好,對民族聲樂進行傳承。
(二)“字正腔圓”的審美取向
中國歌曲的特點是取和詞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一種關系,這與西方的歌曲并不一樣。西方的歌曲演唱更注重腔體的穩定,這與我國的先字正在腔圓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點。所在我國中民族音樂中的歌詞才是音樂的靈魂,只有將歌詞的含義用良好的方式傳遞給觀眾的時候,才能夠證明這首歌是一首真正的民族音樂。所以聲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該將民族聲樂中所蘊涵的文化進行適當的演繹。比如,教師在帶著學生學習《鄂倫春小調》這首民歌時,首先應該給學生介紹這首歌的來歷被背景,之后在進行演唱,演唱的過程中應該保證歌詞的清晰準確,之后在加上一些西方的發音方法,做到字正腔圓,使得作品中的情感和魅力能夠充分的展示出來。
(三)歌唱音色的個性選擇
中國的民族音樂在音色上沒有嚴格的標準,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所表現出來的音色也會不同。藏語系的民族音樂音色的特點時聲音脆亮,漢語系的民族音樂中音色的特點就比較多樣,就會表現出清麗脫俗又能夠表現得婉轉悠揚,因為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對音樂沒有什么明確的要求和模板,所以每一個個體所展示出來的音色都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種。
比如:湖北的民歌《龍船調》,這首歌的歌詞很簡單,描述的是一個美艷的婦女回娘家時請求艄公擺渡過去的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中婦女俏皮可愛,艄公老年莊重。整個歌曲充滿感染色彩,歌曲跌宕起伏,具有很寬的單音裕,演唱者只有具有很高的腔調才能夠將其中蘊含的感情充分的表達出來。
中國的民族聲樂中融合了一定的環境因素,進而富有獨特的藝術氣息和魅力。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標準與西方音樂文化的審美標準存在很大的區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高校的聲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將民族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該將其中的文化內涵展示出來。
三、聲樂教學中加強傳統技法與文化的關聯
(一)吸收戲曲唱腔精髓
中國民族音樂中多數都是戲曲類型,所以形成的中國民族唱法中,戲曲演唱的技巧起到主要的影響。在對中國的一些文化典籍中進行搜索,都能夠發現戲曲演唱法是一個完整的演唱體系,其中包括生理、心理以及技術等多個方面的技巧,還有一些技巧被稱為精華。
比如:呼吸方面。民族聲樂要求演唱者要氣沉丹田,聲音要從鼻腔打開,進而才能夠發出高聲,雖然民族聲樂中對音色來講沒有什么個性化的要求,但是還是需要達到一些共性的要求,要清脆集中。雖然不需要象西方音樂中的那么細化,存在一些不確定和模糊,可正是因為不確定和模糊使得演唱者能夠將自己的一些理解表達出來,進而使得民族音樂中蘊含著無法抵擋的魅力。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逐步完成,傳統的聲音歌唱體系中融入一些新時代的唱法,進而形成新時代的民族唱法。新時代的民族唱法中雖然融合了一些西方的聲樂技術,但是其內在核心還是中國民族歌唱體系。高校中的聲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不僅應該講授歌唱的技法,還應該引導學生傳承民族聲樂中所富有的內涵。
(二)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1.吐字
在我國的音樂作品中很多時候一首歌詞中會出現幾個同音的字和詞,這時候就需要使用聲調來將這些字和詞進行區別,這也是一個獨特的技術。在遇到這種問題時,就不能夠借助西方的發音方法,因為會造成聲調不清晰,造成詞不達意的誤會。這時候應該使用我國傳統的民族唱法,利用吐字和行腔的良好結合,使得歌詞能夠準確的表達出來。
比如:《亞洲雄風》這首歌曲,本身這首歌曲就比較慷慨激昂,歌詞中表達的是我國的富庶和與領國的友好相處。這首歌贏得廣大人民的喜歡,主要是因為歌詞朗朗上口,音調也比較好記,歌詞中運用了多種的修辭方法,使得整首歌唱起來心潮澎湃,很容易抓住人的內心,這首歌在演唱的時候就應該引入一些西方的唱法,結合著傳統的民族唱法,將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完美的呈現出來。
2.發聲
我國的民族唱法中音色通常都會進行一些特別的處理,將聲帶的不同振動狀態都表現出來,進而會產生多種多樣的音色,但是西方的唱法卻會將聲帶不同振動時所發的聲音進行掩蓋,使得最終形成的聲音比較集中連貫。我國的民族唱法中要求聲音要有脆、潤等一些質感。針對美聲唱法則要求發音要寬、松。
3.咬字
咬字是歌唱的一項基本功,咬字的好壞是基本功掌握是否扎實的表現。針對咬字在我國有很多的見解,但是總結起來就都強調字正腔圓,主要是從發音、情感等方面對咬字提出更高的要求。這與西方咬字中只需要對a e i o u幾個元音字母的咬字進行要求存在很大的區別。
(1)咬字的發音
對于咬字主要是從三方面入手,分別是聲、韻、調。這三個部分是決定咬字是否成功的因素。要想咬字能夠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必須要經過喉、舌、齒、牙、唇這些器官的共同練習,能夠將字分為多種形態,進而表達出來。
比如:《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曲,其中第一句歌詞是“百靈鳥從藍天飛過”,這時候如果將其中的“百”字的音咬錯了,就會影響整個歌詞所要表達的情感,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歌詞一定要咬的字正腔圓,這樣才能夠將歌詞的含義準確表達出來。其中字正是指所咬字時將字的音和聲調準確的表達出來。高校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咬字時,一定要將每一個學生的咬字基礎都打好,使得學生在日后的演唱中能夠將歌詞的含義和作品的風格充分的表達出來。
(2)咬字的情感
在歌唱中咬字的過程也是演唱者情感的表達和真情流露。演唱者需要在不同的歌曲中選擇不同的咬字方式,使得咬字的方式能夠符合歌曲的基調。比如,快歌就需要咬字快;慢節奏的歌自然就需要咬字快;對于一些比較有氣勢的歌曲,就需要咬字有力;對于一些抒情的歌曲,咬字就應該輕緩一點等等。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將咬字所表達的情感與學生講述清晰,使得學生能夠準確的把握咬字的情感。
四、聲樂教材的選編與制定
(一)編者的選擇
在編者的選擇上,應秉持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須是具有深厚聲樂理論功底和教學經驗的的團隊,年齡結構務必合理,年長的教授以及中青年教師比例適當。成員的知識結構應形成互補,在其自身領域各有專長,且要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第二,因為前文所提出的“強調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問題,其關鍵點并不是民族文化的界定問題,而是需要在整個聲樂教學的所有環節中都體現出這種傳承。
(二)作品的選擇
1.近現代受西洋創作影響的中國藝術歌曲
此類聲樂作品受西方音樂的影響較大,在表現形式、旋律特點、創作風格上和西方音樂有較大相似度,而這類聲樂作品的根源又是來源于中國本民族音樂,故這類作品既體現西方聲樂作品的特點,又結合了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和聲樂因素,在高等院校的學生中更易于接受和學習。如劉半農作詞,作曲家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表現出作曲家對祖國的深深思念的愛;由瞿瓊填詞,鄭秋楓作曲的電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我愛你中國》,更表達出海外華人對祖國最深刻銘記的無限深情。
2.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民歌就是沒有經過藝術加工和處理過的純天然的民歌,創作來自于民間,并被廣大的民間藝人及廣大的民間婦女反復傳誦。80年代,在聲樂作品的藝術曲集里,匯集了中國民族歌曲高達40萬首,這也成為中國傳統聲樂重要的資源。原生態民歌文化是在人民生活中總結和提煉出來,是民族聲樂藝術的根本,匯集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對聲樂教育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鑒意義。原生性傳統曲目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根基。筆者認為,只有牢牢把握這個最“基本”的東西教給學生,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覺得找到了通向一種深邃內涵的傳統音樂文化的路徑。
結束語:
在推進我國高校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學校領導、管理者以及相關職教人員要相互配配合、共同努力,這不僅僅是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實現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的要求。本文從四個方面對高校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策略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我國高校音樂教學創新發展有所助力。
參考文獻:
[1]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作用研究[J].周干明.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0)
[2]高等院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研究[J].屠健.藝術評鑒.2016(01)
[3]探析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向章元.藝術評鑒.2016(03)
[4]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王蕾.黃河之聲.2016(18)
本文為:1.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轉型本科高校聲樂教學融合地方民族特色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15JGA374
2.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度科研課題立項“文化互動視域下左江流域壯族歌圩與族系關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KYBS20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