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摘 要 企業是具有某種象征性人格的行為主體,正因為如此,對待企業行為和對待人的行為一樣,都是可以而且應該進行評價的。在對企業行為進行評價時,人們是將企業作為一個人那樣看待的,即,將其行為區分為合理或不合理等。在一般意義上,所謂合理,就是符合法律規范和倫理要求。但是,如果行為主體(企業)不具備法律與倫理規范所要求的精神品質和行為素質,它就會歪曲地理解“合理性”,比如,它會以自己是否獲利作為其行為合理性的標準,或者認為以盡可能低的投入獲得盡可能高的利潤才是合理的,如此等等。這樣,除了自己的利益,其他利益方都在其考慮之外。很明顯,這樣的行為是不合理的,因為如果站在他方的立場,這種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所謂合理,應該是參與者各方普遍認可的行為。在中國,參與者各方的普遍認可是受其本土文化的各種理論支撐中儒學的忠恕之道可以成為企業行為的合理模式,即讓單個行為者的行為成為各方能普遍認可的行為。
關鍵詞 儒學思想 忠恕之道 企業行為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企業作為現代社會從事商品生產的一個基本單位,它是社會的細胞,一切社會關系都以壓縮的形式在這個細胞中得到反映和顯現。因此,忠恕之道的價值觀——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價值傳統——必然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企業領導者和員工產生影響,而且忠恕之道的思想對于現代企業的價值觀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指導意義。對企業的每個成員而言,以忠恕之道為尺度,調節本人的行為,可以正衣冠,揚長避短。對于整個企業而言,以忠恕之道為標尺,可以取長補短、 調劑余缺, 發揮團隊最優正能量,實現長遠發展。可見 ,“忠恕之道” 與企業行為相互交融。
1企業的正己功夫
孔子的“忠”,要求行為者“正己”,即端正態度,在今天的企業管理中,大有用武之地。“正己”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忠與誠是可以通讀的,都是指一種認真、虔誠、恭敬、負責任的精神。所以,“忠”首先是一個做人的態度,即怎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立人”、“達人”,才談得上對他人的忠誠。“忠”要求個體要以企業利益為己任,能夠做到從團體利益出發。辦企業或從事企業活動也是應該有信仰的,像蒼蠅覓食那樣的企業活動對社會、對蒼生肯定是有害的,也是注定不會長久的。
根據儒家的觀點,從事企業(經濟)活動就是實現上天的好生之德,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生民增加福利,因而儒家認為經濟乃經邦濟世、經世濟民之意。所以應該以滿心的誠意對待企業活動,以極虔誠、極端正、極認真、極嚴肅的態度待人待事,忠于自己“贊天地之化育”的職守,忠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具有使命感、責任感,并由此形成對規則的敬畏,對他人利益的尊重。忠恕之道將企業領導者自身修養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特別強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要求領導者時刻要從自身做起。而對于企業的領導者,自我修養的高低也決定了領導力的大小,對于企業的成長與員工和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企業的敬業精神
麥金太爾認為,任何事業或工作都包含有內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內在利益一般指該事情所內含的精神意義、職業操守、操作規則、技術等,外在利益則指從事該事情所獲得的好處。敬業就是敬此業本身所內含的職業精神與價值意義。就企業而言,所謂敬業,就是敬畏該職業(行業)所要求的職業精神與職業操守,重視該行業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而不是僅僅關注經營的利益所得,而更重要的是一項事業,一種人生追求,一種價值實現的方式。就企業員工而言,以一種事業心做企業,可以保持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為企業發展尋找戰略和出路。干一行,愛一行在各自的工作、勞動崗位上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性、創造性,開創一流的工作業績是忠的一個重要提現。這種精神,在一個組織中,十分寶貴,從主管到普通員工,應該普通提倡。當一個組織的多數成員都能自覺地忠于職守時,這個組織必興無疑。然而,忠于職守對多數職工來說,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環境所造成的。忠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就是要求員工敬業,并忠于自己的職業和職業工作以及職業工作行為。除了企業員工需要從自身提高敬業精神的道德修養之外,根據現代企業員工關系管理的六大要素,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員工管理的首要任務便是讓員工明白公司的目標,對公司目標的宣傳可以通過開辦講座、內部討論以及發行內部刊物的方式來解決。當員工知道了公司的發展目標之后,就應該確定員工崗位的工作目標,職權范圍、崗位職責以及和他人之間的工作關系。接著,評估員工工作績效,了解其發展潛力,使員工個人得到發展和成長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從工作考評中,員工知道了自己的優缺點以及改進的目標,這就需要人力資源部門組織專門的員工工作能力培訓,根據不同的能力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同時,重視獎勵,從輕處罰,是現代企業進行員工管理的打趨勢,一個優秀的企業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可以對員工有各種各樣的獎勵,尤其是在多數員工在某些方面沒有做到或者出現錯誤時,對工作出色者進行獎勵將會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3推己及人的企業行為
從儒學的忠恕之道出發就是要求企業遵守市場規則,尊重每個人及每個人的利益,行為之前的動機與態度拷問,以理性審慎的方式獲取利益。推己及人是以自我心理感受為基礎的一種推理模式,它要求必須能關照到別人也有相同的需要或感受,因此行為前必須審視自己的動機,看能否被別人接受。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準則只有能作為普遍原則才是合理的,企業無論是對同業競爭者還是對客戶,都應該有這樣的推理。根據忠為體恕為用的觀點,只有“正己”之后的心理感受與推理才是正確的,因此企業應該以正確的行為方式推己及人,企業的市場競爭行為,不是通過打壓對手來勝出,也不是用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產品欺騙消費者,而是以自己做得更好的方式勝出,如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技術創新、提升質量、改善服務、以差異化凸顯優勢等在競爭中取勝。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忠于職工,體現的是組織內部成員間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關系。其中,管理者忠于廣大職工,體現的是仁政、德治;職工間的相互之愛,是使組織產生濃重的“親”情,從而和諧凝聚的重要條件。領導者要做好“服務人”的角色。所謂“服務人”就是要服務于員工。被領導者來不需要過多的命令和約束,而是領導者的支持和信任。所以領導者要給他們提供能夠做出貢獻的工作條件和環境,對他們的工作提供最大的支持。其次,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錯誤要有寬恕之心。如果被領導者失敗了,不用別人說他們也能清楚的感覺到。此時如果領導者一味的追究責任就很容易使被領導者找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一方面是恐懼和抵抗伴隨失敗而帶來的懲罰,另一方面是對自己面子的維護。
忠于企業,體現的是企業成員對企業的愛。這種愛,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管理者愛企業,這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出發點、立足點。失去了這個支撐,企業管理就會失去遵循,因為,企業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管理者如果不忠于企業,他的管理活動不是失去激情,就是引向錯誤的方向。忠于企業的第二個方面,是職工愛企業。這是企業獲得高度凝聚力、整體力、生命力的源泉。而職工忠于企業,其直接動因是來自管理者愛職工和管理者對企業的忠心。
忠于客戶,體現的是企業、企業每一個成員(尤其是管理者)對客戶的愛。這種愛,表現為良好的服務,高度的負責精神,忠誠的信譽。企業和客戶是魚水關系。在這個關系中,企業是魚。客戶是水。企業離開了客戶,失去了客戶,就像魚失去了水一樣無法生存。因此,在處理企業與客戶關系時企業必須以極大的忠誠,與客戶建立起牢固的魚水之情。因此企業的經營管理要立足于滿足客戶需要,以客戶的利益為依據來遠行。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以一流而對路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客戶的歡心,報答客戶購買企業產品,從而使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恩情。
忠于社會,體現的是企業和企業成員(尤其是企業主管)對社會的愛。這種愛表現為自覺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無私奉獻精神。社會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社會環境的優劣,直接制約著企業的生存發展。因此,企業發展了,絕不可忘了社會的哺育,要報答社會的這種哺育之恩。同時,企業也有義務、必要,幫助社會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使自己自得更好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 郭京生,秦向平.論忠恕之道與企業員工管理[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A1).
[2] 辜堪生.儒家人文精神與現代企業管理[J].理論與改革,2001(4).
[3] 楊清榮.公共生活倫理研究——以中國的社會轉型為背景[M].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