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敏
(吉林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摘 要: 實踐實習是環境科學本科教學和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本文分析新形勢下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實習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教學改革探討,通過分析環境科學專業實踐實習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環境科學專業實踐實習進行實習單位、實習管理和成績評定等環節的改革探討,以期增強實踐實習效果,為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就業打下基礎。
關鍵詞: 環境科學 本科生 實習模式 教學改革
高校學生在進行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后,直接參與生產過程,使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實現理論的應用和升華。在教學計劃中,很多專業課程包括環境監測、環境毒理學、環境微生物學、水污染控制科學和固體廢物處理等,都要安排一次或幾次生產現場實習,目的在于了解生產實際的一般情況,驗證所學理論,并學習一定的操作技術,同時在畢業前安排分散式的畢業生產實習。
1.實習類型
1.1認識實習
認識實習是大學學習重要的實踐環節。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為以后更好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開設“環境學概論”后,可進行環境科學專業的認識實習。目前,我校認識實習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環境認識(森林生態系統和湖泊生態系統)、監測站工作流程、農村規模化沼氣發酵和有機肥料廠等。
1.2專業實習
在學生對于環境污染、生態環境修復等有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系統地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關于水、氣、固和聲等環境污染的原理及污染現狀和修復技術等。在每門專業課程結束后,進行為期一兩周的系統實踐實習,將專業課程中的核心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中。如對于“環境監測”的課程實習,選擇離校園較近的河流,進行河流采樣斷面的布設、取樣時間的分配、樣品的保存、分析和主要指標的測試及最后對水質進行分析,判斷其主要污染源并提出初步的污染控制方案,形成一整套的河流監測體系報告。
1.3畢業實習
在畢業之前進行,學生要綜合地運用所學全部專業知識及有關的基礎知識,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并進一步掌握相關技術。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組織生產、獨立工作及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從而成為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我校畢業實習主要在四年級的最后一學期開展,采用的是“分散式”的方式,學生自主或專業教學聯系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崗位,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在工作崗位實踐學習兩個多月的時間,對工作有初步的認識。目前實習單位主要包括企事業的環境監測站、環境評價機構、大中小型的污水處理廠、有機肥料廠等。
2.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對實習的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實習指導老師和實習生認為,實習僅僅是學校要求他們完成的“一項任務”,因而在實習過程中,實習指導老師的責任心不強。部分實習指導老師不愿意認真研究實習中所遇到的問題,而實習生實習的積極性也不高,不可避免地形成“走馬觀花”的實習模式,最終使得實習的效果和質量不能令人滿意[1]。
2.2實習場地落實困難
作為農業院校,該專業的主要優勢特色為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環境問題,包括土壤環境污染、農業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等。但目前關于土壤污染修復的可參觀的實習場地較少,而關于農業廢物肥料化的有機肥廠的企業技術人員講解更側重生產工藝流程、反應原理等定性的描述,很少涉及對設備設計、操作參數、污染物排放濃度等定量描述的商業機密。
對于畢業實習而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不再有接受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合資、外資企業由于管理、知識產權、安全等各種原因對學生實習一般都不太歡迎。實習學生由于理論知識還不夠鞏固,實踐經驗不足,到企業后很難給企業幫上忙,反而會給企業帶來不便[2]。
2.3難以調動學生積極
專業課程實習前,教師先對擬實習企業的基本生產流程、工藝特點進行簡單講解。進入企業后,在該企業的技術或管理人帶領下,對企業走馬觀花式地觀看,聽取他們對企業的工藝進行簡單講解。畢業實習由于采用的是“分散式”方式,導致在校教師對學生的監管比較困難,除了不定期的電話和網絡聯系外,學生平時實習和出勤情況教師不得而知。實習結束后,實習單位會在實習手冊上簽字蓋章,但實習成績大多流于形式,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習情況。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無從考核[3]。
2.4實習考核方式單一
實踐實習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往往以學生提交的實習報告為主,適當參考學生實習紀律和出勤情況評定成績,有的老師甚至只以實習報告作為評定實習成績的唯一依據。有些學生不參加實習或只從網上找資料應付實習報告,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實習教學改革的對策
3.1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至少在實習前一周給學生做實習前的動員報告。要求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習的與實習有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并通過查閱資料文獻,了解同類企業的工藝原理、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提交預習報告。同時講解生產實習的重要性、行程安排和具體內容,讓學生了解實習是理論聯系實踐的絕好機會,為以后步入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3.2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為了增強實習效果,專業充分發揮經驗較豐富的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要求新進教師在其帶領下,全部完成一遍生產實習教學環節,為增強生產實習教學效果打下良好的師資基礎。為了提高學生的實習積極性,指導教師事先針對不同企業的工藝流程和生產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作為具體實習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在現場通過觀察、咨詢操作人員、查閱資料并結合所學理論知識認真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帶著具體任務在現場實習,目的性較強,有助于激發實習熱情;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在每天實習結束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所學知識,加深一些模糊理解和糾正一些錯誤認識,從而強化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增強實習效果[4]。
3.3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規劃和建設
依托學校的理論、科研和信息的優勢,與企業經常往來,特別是與本校畢業學生及他們所在的企業加強聯系。積極開展技術合作,或聯合進行技術攻關等工作,條件成熟可發展建立相對穩定的生產實習基地,這樣有利于保證實習質量。實習地點應盡可能選擇在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型企業[2]。學校和教師與企業的經常聯系有利于企業接收更多的實習學生。加強學校與畢業學生及其所在單位的聯系,進一步拓寬學生實習單位的選擇渠道。通過學校配套政策的支持,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保障學生都能獲得高質量的實習機會[3]。
搭建校內實習基地,提供方便的實習場所發揮環境科學專業特長,我校已在校內建立了人工濕地水處理實習基地、固體廢物好氧和厭氧發酵罐裝化實習基地,為實習教學提供便利,既可以滿足部分實習要求,又可以節約實習經費。
3.4完善實習考核方式
學生課程實習成績由三部分組成:考勤(20%)+回答問題及實習表現(40%)+報告(40%)。通常在實習的一兩周內完成校內外實習點的參觀與學習,期間指導教師答疑。參觀實習后,由學生制作答辯幻燈片,匯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選派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并回答指導教師問題。小組代表的答辯成績在小組平均答辯成績基礎上適當增加三五分。報告成績根據學生對實習教學內容的把握程度評定。由1名指導教師專職負責實習的紀律安全與成績評定管理工作。
畢業生產實習中,學生必須認真填寫《實習日志》,如實記錄實習內容,建立班級畢業實習網絡群,每周通過郵件提交小結并附相關照片,有事必須向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和領隊教師書面請假,假條交組長保存。實習結束后,實習單位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給出書面鑒定與評語。回校后,召開畢業實習總結大會,由各個小組匯報畢業實習收獲和體會,學生按時交《實習日志》和《實習考核手冊》,畢業實習成績由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考勤(占20)、實習日志(占30)和實習單位考核(占50)評定,成績分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4]。
4.結語
在高等教育形勢深刻變化的過程中,作為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重要手段的實習環節受到特別的關注。實習教學的不足既有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問題,又有企業的問題。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者應認識到實踐實習與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理設計實習的課程體系,增加實習教學的時間,安排能力強的教師參與專業實習教學,從軟、硬件上保障實習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應積極參加企業實踐訓練,提高自身實踐教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蘇玉萍.高校環境科學與科學本科專業實習與基地建設探討[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3):64-67.
[2]劉艷萍,鄧一兵.環境科學專業生產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1(1):21-22.
[3]梁宏,王兵,熊平.環境科學專業生產實習改革的探討[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5,18(1):100-102.
[4]李友平,茍興龍,廖運文,田玉萍,蒲紅玉.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3(1):149-15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編號4140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