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愛葵
摘 要:中途接班,是大部分教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都會遇到的情況,這種狀態常比接新組建的班級更困難,主要原因是學生已經形成了不一樣的固定學習思維。對此,我只要三步走便能實現完全過渡,即了解現狀、順應學情,循序漸進、逐步推行,鞏固成果、快速前行。
關鍵詞:初中語文;順應學情;循序漸進;鞏固前行
在一般正常的初中教學組織中,學校都會讓老師從七年級帶班直至畢業,但是由于不時會遇到教師調動、請長假以及班主任安排困難等情況,學校也會在學生升至八年級或九年級的時候,中途調換老師,這對學生和教師,都存在心理上的障礙,通常情況下,前后老師的教法是不一樣的,繼任老師需要將自己的教學新思路完全貫徹到教學中,必須有一個過渡,這個過程怎樣處理才恰當呢?我認為三步即可到位。
一、了解現狀,順應學情
中途接班的語文老師,所遭遇的與學生的磨合,跟從七年級接班的師生磨合有很大不同:七年級學生對新學校、新同學和新老師都有新鮮的感覺,對老師懷著期盼的心情,希望能夠在新老師的指導下,獲得良好的學習結果。而中途接班的教師遭遇的學生,已經接受了一、兩年相對成型的初中教學訓練,他們面對新老師,抱有的是新鮮中帶有比較,以及些許排斥或期待等多種情緒的復雜心理,尤其在前任語文老師還比較受歡迎,甚至教學效果還很不錯的情況下,繼任教師的處境就會更加困窘。這時,繼任的語文教師就一定不能因為距畢業時間不多,而忙于推廣自己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深入學生中間,觀察了解他們的情況,包括性格、愛好、已然形成的學習習慣、對前任教師的認可度、對現任教師的希望等,在此基礎上,再決定自己的方法是否需要調整,何時能夠執行,執行多少。
有一年我中途接了八年級一個班的語文,這個班在年級考試中成績都比較好。我來到班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做問卷調查,調查上一任教師的教法和學生喜歡她的方面,以及他們理想中的語文教師的形象。從問卷中得知,上一任語文老師對他們壓得很緊,練習不斷,測驗不斷,他們正是在重壓之下取得的好成績,我來了以后運作比較松,這一點學生很歡迎。但是我明白,在這兩個班級中,有不少學生十分看重學業,他們的成績一旦下滑,就會對老師產生怨言,所以我一邊緩解學生壓力,一邊結合調查問卷所了解到的原來的教法,進行了認真的教學模式的整合準備,計劃在段考前緊抓基礎知識不放,并一邊加速補上語文知識點的歸類,這兩點主要以理解和記憶為主,這樣為下一步運用知識點多思多想解決閱讀問題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為此,我提醒同學們,這種轉換可能會暫時讓他們的成績有所下降。當道理分析到位之后,同學們都能夠理解和接受。
二、循序漸進,逐步推行
雖然我十分自信自己的教學是有實效性的,而且在多年的教學中,也證明了其可行性,但畢竟是到了一個已經形成了他們自己學習習慣的集體中,所以在推行自己的教學模式的時候,我十分注意循序漸進。
以作業為例,首先要尊重學生意見,這是整合優質教學的第一步;其次,對上一任老師的作業法,我采取的是選擇吸收法。她的優點在于,選擇的練習材料比較全面,有層次,能讓不同級別的學生,都在練習中獲得進步,但缺點是量大面廣,學生事倍功半。對此,我最初還是依循老師原來的做法,出題時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層次分明。然后在每一次的練習中,都提醒大家作步驟思考:題目要求做什么,關鍵詞有哪幾個,涉及到什么相關的知識點,組織語言表達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等,使學生對題目產生歸類意識。接著,我有意在練習中出兩道同類型題,若學生能夠提出只做一題,因為另一題思路相同,說明他們確實具有了獨立思考能力,重視質的提升了。最后,我不管用哪一套練習或任意出題,他們都會覺得容易做,于是大家就能從題海中抽身出來,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學習方法,形成良性循環。
三、鞏固成果,快速前行
當新舊兩種教法得到良好的融合之后,學生就不再是原來覺得時間很緊的學生,老師也能從改不完的作業堆里抬起了頭,我們同時進入了一個共同能接受的,也是大部分學生所喜歡的、高效的教學環境中。默契逐漸形成,學生經過思考和實踐,認可了我的教學方式,于是我開始放開手腳大力推行自己的方法。我尊重并理解學生一切在學習上的想法,讓他們不再坐等老師的決策,而是自己選擇或綜合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讓他們大膽走在老師的前面,而我在一旁保駕護航;我把思考的學習模式貫徹到了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方面,不僅是練習,還有閱讀文本、作文、基礎知識的記憶等;我不時抽出時間給同學們念一念關于其他優秀生學習語文的文章……。我想的是給我的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能夠比較自由地飛翔。
總之,中途接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并堅持,尊重學生原來養成的學習習慣,堅持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既有學習經驗相結合,當兩者得到了最恰當的融合的時候,就是中途接班老師能夠疾步前行的時候。
參考文獻:
[1]鄭杰.“四字訣”助你順利度過磨合期[J].班主任,2009,12.
[2]李雪盈.“后媽”三部曲——略談中途接班的幾點小策略[J].小學數學研究:理論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