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156-01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應該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會生活,并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外部關系時所表現的特征,具體表現為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那么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教學實際淺談幾點做法: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改善師生關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和師生情感的投入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良好土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流,如:"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說說……"、"你的想法跟老師想的一樣"。教師要走下講臺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
2.課堂教學中適時創設情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起到了引導、激發、定向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出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用以調整學生的心理,形成參與欲望,自主地探究知識。
創設問題情境"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一種新理論的產生,或一種新的發明創造,往往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與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這不僅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體現,也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學"在被除數和除數的末尾消去相同個數的"0"的有余數除法"時,學生計算2800÷900,得到的結果:商都是3,而余數大部分是1,也有是100。這時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余數究竟是1,還是100。我讓大家不消去被除數、除數末尾相同個數的"0"再計算一遍。計算的結果:商是3,余數是100。有些同學不明白是為什么,我讓同學們在小組里思考討論。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交流,大家都明白了在計算被除數、除數末尾同時消去相同個數"0"時,商不變,但余數要擴大相應的倍數。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然后通過"試做--討論--歸納",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思維得到發展。
3.課堂教學中創造交流機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交流機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思者"、"問者"、"論者"的角色。
3.1 師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克服了數學課堂交流活動中易于出現的負面效應和單向交流的潛在性,使單向的不平等的交流發展成為雙向的、平等的交流,從而營造出勇于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覺醒和創新精神萌發。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的提出者不僅僅是教師,也包括學生。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有一個學生大膽猜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問題一提出,學生議論紛紛,誰也無法說服誰,我不急于解釋,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觀察等活動去探索、發現,最后認識到,三角形的三個角能拼成一個平角,而平角是180度。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得來的知識,對其重組自己的認知結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質疑不僅有利于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
3.2 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它往往過于追求個體學習的短期效益,忽視作為學習個體--學生的長遠發展。因為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耗時、費力",從某一節課或某一階段來說或許過于"低效",沒有集中傳授知識來得快。但正是看似"低效"的個體之間自由交流活動,它能引發個體主體意識的覺醒,能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符合兒童好動、愛說、求異的心理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3.3 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這樣,給學生提供了開展互助學習的場所和交流的機會,使之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新建立,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教師應善于利用教材的知識因素,向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素材和方法,最終由學生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總之,現代教育強調充分展現人的主動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使學生在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