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玲/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農業局
重點落實“五化”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
吳桂玲/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農業局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農經部門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是群眾關注的焦點之一,直接關系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狠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重點舉措,通過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加強服務,全區逐步形成了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管到位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實現了農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
以創新制度建設為抓手,深入開展調研,先后赴蘇州、揚州等地考察學習,同時認真梳理排查“三資”管理風險點,以問題為導向,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目標要求,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做好頂層設計,進行制度化安排。一是完善以收支與票據管理、建設工程管理、資金和債權債務管理、會計電算化與賬務管理、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財務檔案管理、會計隊伍管理、監管和責任追究為重要內容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制度;二是深化以資產權屬、經營管理、評估審計、責任追究為重要內容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制度;三是健全以公開招標投標范圍和處置程序、責任追究為重要內容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處置工作制度。先后出臺《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監督管理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健全村級財務規范化管理制度的通知》《六合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六合區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處置辦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實行常態化管理,從源頭治亂堵漏,構筑村官保廉硬杠杠,努力在“三資”管理、財務管理、財務公開、工程建設、財務審計等方面,實現制度建設無“盲點”,全面提升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管理水平。
堅持區集中每三年開展一次清產核資工作,認真盤清家底;鎮街每年清理一次,并形成制度化。去年以來,為配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按照市提出的“三全八步、實查實測”的要求深入開展清產核資,全面清查農村集體資產狀況,全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登記制度,全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化。嚴格按照“前期準備、資產調查、公示確認、賬務調整、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建設、成果整理、建立登記簿、檢查驗收”八步工作法的步驟流程逐步推進,確保工作質量。截止2017年5月1日,全區12個街鎮、113個涉農村居,已全部完成工作方案的制定;所有村居已全面完成資產清查表的填寫;完成資產核實的村居有101個;完成公示的村居有47個;完成賬務調整的村居有21個;召開會議認定成果的村居有12個;出具審計報告初稿的村居有23個。
2013年,六合區率先在全市開展農村集體財務管理信息化試點,按照“一個系統、一套制度、一種模式”要求,以規范財務收支行為為抓手,打造領導舒心、村居省心、群眾放心的“規范財務” “廉潔財務”和“陽光財務”。一是全面清理村居多頭開戶,實行一村居一賬戶獨立核算。經過街鎮推薦和條件比選,全區統一在農村基層營業網點健全的紫金農商銀行開設村居集體銀行存款基本賬戶,杜絕私設小金庫行為。二是所有財務收支通過銀行賬戶結算。實行賬戶統管后,村居所有收支都通過銀行賬戶結算,即村居所有收入款項都要進一個“袋子”,所有支出款項都要從一個“漏斗”出。建立備用金制度,每村居保留8000元,用于日常零星開支。三是全面推行網上做賬,實時對村居財務進行監管。全區統一使用新中大農村經營管理新軟件,所有原始單據一律采用數碼方式上傳,使賬務處理、會計信息實現自動化、網絡化,在全省率先、全市首家全面實現了村居財務管理信息化。市、區、街鎮、村(居)四級網絡信息實現了實時對接,全面建立了四級聯網的全方位核算管理體系。同時,將村級各項收支、資產資源、債權債務以及收益分配等,實時錄入推送至“江蘇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部分村部電子觸摸屏等。加快整合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合同管理、財務公開、報表分析、綜合查詢等功能,滿足基層日常業務處理和主管部門監管、統計、分析需要。
一是規范程序。會同區紀委,統一制定了農村集體“三資”處置流程,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處置,必須完成村居委會事先制定處置方案、街鎮指導、民主決策、街鎮審批、區級備案等規定程序。在全省首家建立資產資源管理二級目錄分類,明晰管理范圍及性質。二是突出民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承包和租賃、集體舉債、集體“三資”處置、村公益事業建設等,都要履行民主程序,實行民主決策,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三是引入市場機制。所有集體資產資源處置信息都要在江蘇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發布,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公開交易,通過公平競標、競價確定經營者和承包費、租金。
一是決策民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重大事項,要由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同時決議和實施結果要公開。二是理財民主。發揮村(居)民監會、民主理財小組作用,嚴格執行“先理財,后入賬”程序,定期開展理財活動,實行黨務公開、財務公開和村務公開。未經民監會和民主理財小組審核,財務票據不得入賬,集體資產資源不得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三是審計全覆蓋。2013年,六合區率先在全市引入中介機構審計村居財務,按照“三年一審、一審三年”的要求,采取方案比對方式選定兩家社會審計機構,對村居開展農村財務審計,每年審計40個村居,至2015年實行了“村村審”。重點審計各項制度執行落實情況,工程項目、債權債務、民生監督、預算執行、資產處置等管理情況,村級資金變動、往來變動、應收應付變動情況,以及群眾關注的焦點和反響強烈的領域。加強審計成果的運用,主動與街鎮經管站對接,對審計發現的問題,跟蹤推進,限期整改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