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春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即“雙創”是李克強總理于2014年9月提出的,本文首先對“雙創”進行闡述,然后引起思考,在“雙創”背景下大學畢業生該何去何從?高校將探索哪些“雙創”的新途徑?以云南工商學院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最后闡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關鍵詞]高校;創業;創新;挑戰
一、“雙創”簡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李克強總理提出激勵國民的特有體系,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智能制造”正需要國民以“創新、創業”的思想準備來促其發展?!吨袊圃?025》以實現制造業“三化”(智能、數字、網絡)貫穿始終,最終實現四大目標:即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質量效益優先、創新驅動。
縱觀中國教育發展歷程,“雙創教育”起步晚,發展慢。但是隨著目前全國每年龐大的畢業生人數,使得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培養具有“雙創”思維和能力的大學生成為了歷史的必然和要求?!半p創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最高宗旨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具備一定創業能力的人才。在“雙創”背景下大學畢業生該何去何從?高校將探索哪些“雙創”的新途徑?是當前形勢下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高?!半p創”教育途徑探索——以云南工商學院為例
第一,重視學生“雙創教育”,積極探索教育新途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未來高?!半p創教育”給出了明確目標,要求全面深化高?!半p創教育”改革。為落實政策,學院高度重視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雙創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組建職業素質教研室,實施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學院設有職業素質教研室,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師,輔導學生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創業就業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勵志教育,特別是創業成功的案例分析,樹立創新的思維和理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業。重視實踐教育,摒棄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使學生對創業充滿興趣和激情。
第二,為學生創業排憂解難。云南工商學院被教育廳授予“蘭茂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稱號,學院積極探索實踐途徑,幫助學子實現創業夢想。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院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有164人,其中從事批發零售業的72人,住宿餐飲業25人,建筑行業17人,文化娛樂業17人,農牧副業的7人,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4人,其他行業22人。我校學生的創業率高達4.8%。
專業的創業導師認真分析了我院大學生實現創業可能會遇到問題和困難,并且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經過分析總結,學生創業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自身經驗不足、缺乏管理經驗、資金短缺、后續支撐力薄弱還有創業項目的選擇以及申請國家政府的創業幫扶資金手續比較復雜等。
針對以上問題,我院職業素質教師逐個突破,將學生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寫入教學大綱,制定解決方案,制定適合我院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職業素質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極強。
學生從入學就開始學習就業指導課程。大一課程內容為“自我認知”,包括自我分析、家庭環境分析以及社會環境分析,讓學生充分了解自我,認知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教會學生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二開展政策法規學習和職業素質訓練;大三、大四開展擇業、創業心態引導和職場技能的學習。
一方面,學院提出“教師回爐計劃”,即每年寒暑假定期組織相關教師(包括專業教師)深入公司、單位、工廠一線進行實踐學習,進行定向培訓,最終目標是讓教師授課內容具有時鮮性,確保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防止所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另一方面,學院提出“專家進校計劃”,即定期邀請企業富有一線實戰經驗的工程師、技術骨干到校任教或者開設講座,確保學院教學與市場對人才能力、素質要求的緊密結合。
第三,積極開創創業實踐平臺。首先,學院組建“云工商創業創新指導工作組”,承擔學院創新方法梳理、總結和課程授課。鼓勵大學生創業團隊進行仿真創新創業實踐,經評符合創新創業條件的團隊,針對不同時段,依據具體情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提供工商、財稅等方面的創業政策幫扶。
其次,學院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制定出有利于互聯網創業的扶持政策,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創業培訓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幫助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最后,為了避免盲目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應當做實落腳點,這個落腳點就是服務區域經濟的支撐平臺。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云南滇中新區的批復》,決定設立云南滇中新區(屬于國家級的新區),并把它打造成為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點。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學院依托“蘭茂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投資120萬元,重點打造了“眾創空間”項目,主要接納滇中產業新區和楊林職教園區8所高校五年內畢業生創業團隊及企業入駐。為大學生實現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創業服務平臺,有效實現校園創業的社會化、市場化及網絡化,切實產生創業帶動就業效應,推動創新創業協同發展。目的就在于服務云南滇中新區,推進嵩明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昆明空港經濟區的技術發展和人才儲備,并從大學生群體中孵化出具有“創新、創業”品格的應用技能人才。
2015年,學院5個創業項目榮獲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2個創業團隊人選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2人榮獲“云南省創業之星”,2人入選“云南省創業英雄”。創業學生周仁斌“自助蔬果機”項目,已吸引天使投資300萬元;創業學生楊志國的“云南穹鷹文化傳播公司”獲眾創空間免租支持,吸引社會投資100萬元。
第四,打造創新創業的支撐平臺——智能實訓基地的建設,以“智能制造”為專業導向。創新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模式創新,“智能制造”專業導向偏重于技術創新,支撐平臺在專利申請、軟件著作、新工藝、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美國3M公司創建于1902年,是一家全球性多元化的科技型企業,它素以勇于創新、產品繁多著稱于世,在其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該公司一共開發了6萬多種高品質產品,與蘋果公司屈指可數的產品形成鮮明對比,但它同樣可以聞名于世。“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建設研究”就是3M公司成功的經驗,經過百年奮斗,孵化出成千上萬具有產業化價值的高品質產品,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云南省高校“雙創”教育的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第一,形勢一片大好,實施途徑需要不斷探究。
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項國家政策,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創業創新思潮不斷涌現。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為創新創業實踐提供有利條件,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家從政策層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勵,比如對各地紛紛興起的“眾創空間”項目進行大力的扶持等。但是,縱觀全國形勢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如何進一步讓創新創業思想深入人心,讓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意識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接受它,適應它;其次,在進行創新創業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導,經驗不足,實施途徑仍然需要不斷地進行摸索;最后,根據《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推廣“智能制造”,做大“互聯網+”模式,實現從“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如果缺少創新平臺及實訓基地,“智能制造”會成為一句口號,可能會出現像某些廠商,一旦有領導參觀,則展示其高端機械手,一旦參觀完畢,則大布一蓋,與實際生產毫無干系。
第二,普遍存在創業創新教育理念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在當前政策形勢下,同時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均開設了職業素質課程,并且把“雙創”內容融入進去,但是大多數老師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重中之重進行講解,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力度不夠,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當前全國211高校中僅有大約一半的學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在開設這門課程的所有高校中,多數老師的授課內容仍然居于理論層面,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學習效率有待提高,普遍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老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監督力度不嚴。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創業創新教育理念落實不到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