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梅
摘 要:在當前教學實踐中,只注意課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這一最本質的特征,影響著學生知識的掌握,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文章提出,語文教學應在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時,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其工具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要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抓好常規性的字詞句基礎訓練和讀、寫訓練。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文字訓練;課堂效率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教學,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的重心應落在語言這一思想內容的載體上。偏離這一重心,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但是,在當前教學實踐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這一環節,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抽象的概念,顯得蒼白無力。只注意課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這一最本質的特征,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失誤,影響著學生知識的掌握,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語文教學應在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時,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體現其工具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筆者認為,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必須強化訓練環節,實施訓練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克服當前教學中講得多訓練少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減少課文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教學時間,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
“許多語文老師把閱讀教學課上成閱讀課,以理解課文內容為主線安排教學過程,教學時不適當地強調所讀的內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呂叔湘語)其實,閱讀課與閱讀教學課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閱讀中理解語言文字,獲取所負載的信息,如果以此來安排教學過程。那與要達到的語言訓練目標不啻于“緣木求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培養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學時,可以有計劃地濃縮課文內容的教學時間,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不要把氣力用在桂林山水的內容上,而應把重點放在本文輕松活潑、句式優美的語言和運用對比的表達方式與總分總的寫作方法上。讓學生通過自學、反復朗讀去感受生動優美的句式,學習對比和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二、抓好常規性的字詞句基礎訓練
小學中、高年級要有重點地進行段與篇的訓練,但仍不能放松常規性的字詞句基礎訓練。目前有的教師只重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忽視學習表達理解內容的語言文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發表意見等語言表達、詞語的運用、句式的選擇、分析概括等組織語言的思維活動不夠重視。學生對課文內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須訓練用準確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利用推敲、比較、替換、改寫等手段,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懂得課文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例如,課文《開國大典》中的“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句子用“飄拂”來描寫紅旗,而不用“飄動”、“飄揚”、“飄蕩”等詞。如果換用其他詞,紅旗飄得太利害或太輕了,與開國大典這莊嚴肅穆的氣氛就不協調了。對于課文中的重點句子,我們必須讓學生理解,每篇課文都可選幾句進行專門訓練。例如課文《凡卡》中“在寫第一個字以前,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有斜眼看了以下那個昏暗的神像……”凡卡為什么要在寫第一個字以前要那么“看”呢?他“擔心”什么呢?聯系上下文,可以理解,這是因為老板經常打他,他的日子過得連狗都不如,怎么有資格寫信呢?他要看一看有沒有人發現他寫信,他是在偷偷寫的。凡卡“斜眼”看神像,表現出凡卡既希望得到保佑,又不相信神像能保佑他的矛盾心理。句子寫出了凡卡可憐、可愛和幼稚。
三、加強對讀的指導,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訓練
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理解課文靠讀,感受課文思想情感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現在許多語文課讀得太少,講得多,問得多,討論多。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課文讀得太少,而關于課文的談話卻很多”。其結果是教過的課文有的學生竟未能讀通!因此,要以“讀”貫穿閱讀教學,初讀知大意,精讀品文字,熟讀體會情感。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深刻的感受。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在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或視頻的同時,反復朗讀全文,正確處理課文中高昂、婉轉、舒緩、急速等不同的語氣變化,抓住關鍵字眼,突出幾個“真”字,注意“啊”的讀法,切實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靜、清、綠和奇、秀、險的獨特風姿。
四、注意寫的訓練,讓學生自己去學懂課文
這里所寫的寫,有別于平時的作文,它的憑借和依托是課文。無論是擴寫、改寫、仿寫和縮寫,必須在掌握了課文的內容,理清了情節線索,領會了寫作方法的基礎上才能完成,這樣就促使學生專心研讀,自己去學懂課文。
如《凡卡》一文的結尾特點,教師先不用分析講解,只讓學生續寫凡卡發信后的結果片段。在各自編寫時,學生對故事情節作發展的推想,對人物命運作合理的推測。在續寫片段與課文結尾的品析評議中,學生不但具體領會到課文結尾以喜寫悲的撼人藝術力量,而且產生了共鳴,從心靈深處激起憎恨資本主義制度,同情勞動人民的強烈思想感情。除了續寫課文結尾的練習外,還可以結合課文的具體實例進行多種形式的造句練習,如關聯詞語造句、修辭手法造句、標點符號造句等,這樣的“以寫促讀、以讀導寫”的練寫形式,不僅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品嘗到寫的快樂,豐富了自己的語言。
就筆者的教學實踐而言,以往的作文課似乎什么都講,但收效甚微。不如先化整為零,再化零為整分階段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訓練,筆者的計劃是:三、四年級加強語言訓練,五年級側重結構訓練,六年級則注重立意訓練。筆者認為,語言訓練是作文教學的起點。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其實就是覺得自己“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因此我把語言訓練作為作文教學的第一個突破口。首先,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一定要美,要讓學生欣賞這種美,進而愿意學習這種美。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辭優美的課文,指導學生欣賞,多讀多背。同時教師應向學生推薦優秀的青少年讀物,舉行讀書活動,交流感受。另外,堅持不懈地進行“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還有更重要的一條是上好作文指導課。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過去的“講堂”變為真正的“學堂”,學生在此能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自己去找路、走路。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但是,“自主”并不等于“無助”,并不等于教師就不能講,尤其是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而言,教師的“講”還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陳林娟.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體悟文本內在情感[J].小學教學參考,2016年第16期.
[2]盧進.趙建華.讓農村小學生在朗讀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