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維國
摘要:指出了森林撫育是對造林到成熟期間的林木進行培養管理、采伐撫育,以確保幼林能夠順利成活,促進林木快速成長,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與產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共同發展。森立撫育是一項較為復雜、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在現階段,森林撫育工作由于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作業不規范、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嚴格的監督驗收等問題,其撫育的效果與預期有較大的差距。對此,提出了新形勢下幾點強化森林撫育的建議及措施。
關鍵詞:新形勢;強化;森林撫育;必要性;建議
中圖分類號:S75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62-03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愈發重視,也不斷推進林業建設來改善我國森林資源缺乏的問題。森林資源是一項重要的自然資源與天然財富,不僅是因為其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豐富的木材資源與生產原料,更為重要的是森林具有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固碳釋氧、保護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類為了發展經濟付出了環境破壞的代價,現有的森林資源不容樂觀。為了改變這一嚴峻形勢,我國不斷推進營造林工作來豐富森林資源,但在其營造林的開展與實施過程中,由于人們更加重視營造林工程的實施而忽略了森林撫育工作,導致森林資源的總量提升緩慢,不能有效地預防控制病蟲害與森林火災等風險,森林資源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對此,加強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提升林木的存活率與產量,是當前林業建設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與考慮的問題。
森林撫育又叫做林分撫育,主要是對還處于幼齡、中齡的林分進行樹種組成結構調整,使林木關系與林分密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林木生長需要。森林撫育主要包括幼林撫育、撫育間伐兩類工作。其中幼林撫育主要是清除雜草、挖溝排水、施肥灌溉,調整林木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撫育間伐指的是通過人工作業選擇伐除部分枯木、病蟲害木或不健康的林木,以此來對林木密度、林分郁閉度等進行調整,使整體林密都能擁有較高的光照與生長環境,進而縮短林木成熟期,提升林木生長品質。
2 強化森林撫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増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林分質量
通過對未成熟的林分進行定期的伐除清理與結構調整,可以及時地剔除一些感染病蟲害、生長不健康的林木,避免其進一步影響到其他林木的健康生長。同時通過森林撫育還能加強林木光照的覆蓋面積,減少林木之間對水分、光照等的競爭,盡可能地保障大部分的林木都有較好的生長環境,進而縮短林木成熟期。由此可見,通過森林撫育可以較好地改善林木的生長質量,提高林木的抗病性與抗耐性,提高林木的存活率,以提升最終的森林資源總量,增加林分物種的多樣性。
2.2 提升造林綠化的質量與效果
近年來,造林綠化是我國改善氣候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手段,造林綠化越來越受國家與社會人群的重視,林業建設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在造林綠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造林工程的實施往往是重栽種、輕管理,栽種下的林木最終成活率較低。雖然造林綠化工程開展了一批又一批,但最終的森林資源總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通過森林撫育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強化森林撫育工作來提高林木成活率,鞏固造林綠化的質量與效果。
2.3 維持森林物種資源的多樣性
森林中孕育著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是生態系統中一個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對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合理的森林撫育可以盡快使栽種下的林木幼苗成長為成熟的生態循環圈,形成成熟的森林系統,使其自行進行物種資源的撫育與保護,維持森林物種資源的多樣性。
2.4 實現森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森林撫育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作業,能夠吸納大量的勞動力,既增加了職工的收入,又推進了林業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森林撫育對一些生長質量較差的林分進行伐除與改造,在穩定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健康運轉的同時,也能夠產生大量的小徑木料,可以滿足市場對不同規格、不同類型木材的需要,調整木材市場供應時間與供應結構等存在的矛盾,實現森林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如可以將森林撫育伐除的林木木料作為食用菌產業需要的原料,實現廢物利用與生態循環。
3 現階段森林撫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3.1 森林經營管理方式粗放
就目前而言,我國森林資源存在林分郁閉度低、林分質量不高、林地利用率低等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為森林經營管理方式不夠合理、森林經營管理水平有限。有些地區的林業建設人員還存在“種樹不用技術”的觀念,只種不管,導致一些幼齡、中齡林木最終成活率較低,沒有認識到森林經營管理的主要目的。總的來說,現階段森林經營管理方式較為粗放,更加注重林業建設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導致林分質量與產量難以提升。
3.2 林分組織結構不夠合理
在現有林分資源中,中幼齡林的比重較大,近熟、成熟林及過熟林的面積較少,林分林組結構極不均勻。從林分林種結構上看,各林種的比例也不均衡;林業用地中,用材林的比重偏大,防護林等其他用林占的比例偏小;從經濟效益上看,經濟建設發展與木材的供需増長還不夠協調。森林撫育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林分的質量與產量,豐富森林資源的多樣性,單撫養某一林種或同齡林很難維持森林結構的層次性、物種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工作中,部分施工單位為了最求經濟效益,單一種植某一經濟價值高的林種,在森林撫育時考慮到采伐撫育的材料沒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還需要處理成本,就沒有按照規定采伐清除不合格的林木,導致森林撫育的效果不好。
3.3 森林撫育質量不達標,撫育作業不夠規范
受到人才、技術、資源等各個方面的限制,各地在開展森林撫育作業時難免會遇到諸多的問題與挑戰。有些實施單位是因為對森林撫育的相關標準、技術規定認識不清,森林撫育設計的內容與實際情況相脫離。有些實施單位則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沒有充分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設計作業方案,在實施森林撫育時隨意地變換作業方式與撫育指標,只針對生長條件好的地塊進行森林撫育,對于條件較差的地塊則不重視,撫育作業不全面、不規范的現象時有發生。
4 新形勢下強化森林撫育的建議
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生態問題與森林撫育工作開展有效性不高的現狀,負責林業建設的各機構、各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分析總結當前森林撫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積極探尋強化森林撫育的建議。
4.1 嚴格按照國家發布的標準實施森林撫育工作
我國新修訂《森林撫育規程》的頒布實施,對于全面推進森林撫育經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規范森林經營行為、科學開展森林撫育、評價撫育質量的重要技術依據。各地要嚴格按照新規程的標準與流程開展實施森林撫育工作,將森林撫育由過程控制改為結果控制。嚴格按照新規程中關于林木郁閉度、木胸徑、目的樹種比例等撫育質量控制指標的要求,提升森林撫育的規范性、可控性與可操作性,盡量避免出現不合理的撫育操作導致對現有林造成不好的影響。
4.2 規范森林撫育的作業流程
撫育程序主要是采取割灌、修枝、生態疏伐等措施,清理林間雜刺、小灌木、病疫木、小老頭木、斷頭木等,通過伐除有害木、保留健康木、優良木,來改善林木的光照條件、生長環境以及營養空間。通過森林撫育既能有效抑制病蟲害的滋生與蔓延,提升林木存活率,還能有效預防火災的發生,保護森林資源。
同時,為了為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各林場要進一步細化落實管護責任,積極對管護人員進行培訓,加強重點公益林監管力度,有效減少林政案件的發生。在防火期前和戒嚴期間清山護林,加大巡山管護力度;在主要進山路口設卡,對進山人員進行防火宣傳及登記;設立森林病蟲害固定監測樣地,實行定點、定期觀測。
4.3 合理設計組織林種,實現分類經營
在森林撫育的過程,要盡可能地在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按照林木本身的生長規律與特點,結合林區的氣候環境、土壤光照等,選擇科學合理的森林撫育方式,順應森林演化的一般規律。
在設計組織林種時,可按照森林的多功能特征采取分類經營的方式,充分發揮不同林種的特定效益。如可將森林林區劃分為公益林與商品林兩部分,對公益林采取封山育林、適當改造林分的方式,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對商品林采取著重造林、撫育經營的方式,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多林種共同造林撫育,實現科學經營、定向培育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4 建立健全的森林撫育監督驗收機制
由于森林撫育的工作量較大且非常繁瑣,投入的人力與成本較大,部分施工單位為了節省時間與資金投入成本,往往只注重林業工程的建設而不注重后續的管理經營與森林撫育。對此,針對森林撫育的成效進行監督與驗收,是督促森林撫育工作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規范進行,不斷提升森林撫育質量的重要方式。林業部門要盡快建立健全關于森林撫育的監督與驗收機制,也可充分發揮社會環保組織、媒體、社會大眾的力量,對森林撫育的開展進行監督,保障森林撫育的有效性與規范性。
5 結語
通過森林撫育工作可以較好的調整森林密度與樹種結構,改善林木生長發育的生態條件,提高森林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既能提高森林資源的存活率與質量,又能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的可能性,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進程更快更好的推進。
參考文獻:
[1]殷成武.森林撫育經營在現代林業建設中的意義與途徑[J].安徽農學通報, 2011, 17(18):12.
[2] 張 偉.森林撫育的意義及定向撫育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4(13):219.
[3] 龍小江.當前森林撫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應對[J].北京農業, 2015(29).
[4] 林祖建.福建省霞浦水門國有林場森林撫育項目實施及成效監測[J].綠色科技, 2016(11):86~88.
[5] 楊昌儒, 賴嘉寧.森林撫育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分析[J].綠色科技, 2015(11):103~104.
[6] 吳曉杰.淺談森林撫育措施在國有林場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林業產業,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