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華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闌尾炎運用急診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療效。方法:此次研究所選擇的基本對象為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實施治療的病患,共有52例,將他們按照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分為兩組(A組與B組),給予A組的26例病患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給予B組的26例病患實施常規開腹手術治療,比較所有病患的治療情況。結果:對比兩組病患手術治療的基本情況,其中A組病患的住院時間、術后進食時間以及術后活動時間均低于B組病患,數據有較大的差異,統計學有對比意義P<0.05。對比兩組病患術后并發癥產生情況,A組并發癥總產生率為3.85%,B組為26.92%,差異顯著,統計學有對比價值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病患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急性闌尾炎;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開腹手術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實施治療的病患,共有52例,將所有病患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B組與A組,各為26位,所有病患均符合我院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A組男病患18人,女病患8人,他們的具體年齡在17-71歲之間,平均(39.15±5.21)歲;B組中男病患14位,女病患12位,B組病患的年齡在18-69歲之間,平均(38.86±4.95)歲。對比兩組病患的相關臨床資料,對比結果差別不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所有病患均給予氣管內插管全麻,B組病患運用常規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經麥氏或者腹直肌探查切口,將闌尾殘端包埋[1]。A組病患則實施三孔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進行治療,在病患臍下1厘米處弧形切口,插入氣腹針,創建氣腹,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MMHG之間,使腹腔鏡置入并且將病患體位調整至關高腳低的狀態中[2],病患左側稍傾斜15-30°,在麥氏點置放5MM Trocar,在臍部置放10MM Trocar,運用闌尾分享鉗與抓鉗將闌尾分離掉,闌尾殘端可運用電凝燃燒的方式進行處理,再采用生理鹽水對腹腔加以沖洗,結扎闌尾殘端,在Trocar處取出闌尾后將切口縫合。所有病患均給予術后抗生素抗感染治療[3]。
1.3 評定方法 觀察兩組病患手術情況,其中包含手術時間、術后活動時間、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對兩組病患的治療效果加以評價。同時,觀察兩組病患的術后并發癥產生情況,主要包含黏連性腸梗阻、切口感染與腹腔膿腫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此統計主要以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具體數據加以處理,用 ±s來代表基本的計量資料,數據與數據之間的差距可以用X?加以檢驗。當顯示P>0.05時,表明對比結果無較大差別,統計學也無對比意義,當顯示為P<0.05時,表明對比結果有明顯差別,為此,統計學有一定的對比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病患手術治療的基本情況,其中A組病患的住院時間、術后進食時間以及術后活動時間均低于B組病患,數據有較大的差異,統計學有對比意義P<0.05,詳情見表1。
對比兩組病患術后并發癥產生情況,A組并發癥總產生率為3.85%,B組為26.92%,差異顯著,統計學有對比價值P<0.05,具體詳情參見表2。
3.討論:
急性闌尾炎在臨床中屬于一類十分常見的外科急腹癥[4],近些看以來,此疾病的病發率正以逐年上升的趨勢呈現出來,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最佳方式為手術治療法,常規開腹切除闌尾炎具有較長的治療歷史,此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也取得了臨床醫生與病患的認可,但是此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5],并且手術后存在腸粘連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它為外科疾病的治療帶來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本研究中,給予A組病患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給予B組病患實施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對比兩組病患手術治療的基本情況,其中A組病患的住院時間、術后進食時間以及術后活動時間均低于B組病患,數據有較大的差異,統計學有對比意義P<0.05。對比兩組病患術后并發癥產生情況,A組并發癥總產生率為3.85%,B組為26.92%,差異顯著,統計學有對比價值P<0.05。
參考文獻
[1]張利科.闌尾炎患者應用急診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21:171-172.
[2]黃向輝,付方,魯婷華,孫大勇.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3,30:20-21.
[3]董毅,黃子嬌.急診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輸卵管異位妊娠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2,09:1403-1404.
[4]連濤,崔國航.急診闌尾炎采用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闌尾切除術治療的臨床價值探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5,21:39+41.
[5]王剛.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分析[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5,0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