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芳
【摘要】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對傳統金融行業產生了巨大沖擊,也對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入了解當前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隊伍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是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民辦高校金融專業建設及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民辦高校 金融專業 教師隊伍
一、互聯網金融對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互聯網金融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優勢對傳統金融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在審時度勢地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其中,互聯網金融對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首先,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領域最具創新性和發展性的前沿領域,它要求金融專業教師必須掌握金融領域最新、最前沿的金融學專業知識,將“互聯網+”的概念融入金融專業的教學中,同時,根據最新的金融學內容靈活運用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方法。其次,互聯網金融要求金融專業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這樣才能為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提供重要保障。再次,互聯網金融要求金融專業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將先進的科研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以科研促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金融類應用型人才。
二、當前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隊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論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據調查,民辦高校金融專業學生對其專業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整體評價不高,學生普遍認為專業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金融專業教師的金融學專業知識滯后。互聯網金融要求專業教師應該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將傳統金融知識與互聯網有效結合。但是,大部分專業教師并沒有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更新與補充,很多學生反映,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仍然是以傳統的金融工具為主,重點講解傳統金融工具的概念、性質和基本特征,而很少涉及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新型金融工具的相關專業知識。第二,金融專業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陳舊。接受調查的金融專業學生普遍反映,目前大部分的專業教師仍然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教材教學為主,盡管教師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較強的視覺和聽覺功能,但教學過程仍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無法在課堂上感受到這些基礎理論給實際生活帶來的影響,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因此,學生不能對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吸收,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受到限制。
(二)實踐教學能力嚴重不足
金融專業的實踐性很強,“互聯網+金融”要求金融類的專業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金融類的專業教師都是碩士或博士畢業后直接上講臺,這些教師大多比較年輕,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比較完備扎實,但由于缺少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的實際工作經歷,多數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嚴重不足。據調查,民辦高校中既懂金融理論又精通金融實務的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當然也就沒有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領青年教師的成長。而且,大部分的中青年教師不得不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時間花在教學或科研上。當前很多民辦高校也意識到雙師型教師的短缺,給教師提供了掛職鍛煉或培訓的機會,但因為相關的配套措施沒有跟上,導致教師對掛職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實際的崗位培訓沒有落到實處。結果導致,金融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嚴重不足,在教學中不能有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直接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科研能力相對薄弱
如上所述,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都是高校應屆畢業的碩士或博士,大多是比較年輕的教師。有部分青年教師自身科研意識淡薄,認為自己的職責僅僅是把課上好就可以,完全不重視科研。還有很大部分剛進校的教師不得不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備課上面,因為很多學校對新進老師也有基本課時量的限制。此外,還有一部分青年教師兩三年之后,考慮到憑職稱的需要確實想搞科研,但是由于沒有學術能力強的高級職稱的教師給予指導,沒有穩定的科研團隊,缺少學術氛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結果是,相對重點高校,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的科研成果數量少,級別低。據統計,有的民辦高校金融教研室省級課題立項只有1~2項,省級精品課程1~2門,省級教學成果獎很少甚至沒有。專業教師科研能力不足,不但影響到專業教師自身的發展,而且也不能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相互促進,制約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三、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通過自身努力提高理論教學水平
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應該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高理論教學水平。一方面,及時更新金融類專業知識。金融專業教師應該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及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根據最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闡述傳統金融理論,比如,互聯網金融創新出的余額寶、P2P借貸、眾籌等新型金融產品與傳統金融產品在服務對象、服務群體、服務性質和服務特點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另一方面,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具體而言,金融專業教師可以考慮將課堂講授、開放式討論、角色模擬訓練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比如,通過互聯網實現電子課件、案例庫、課后習題、教師網上答疑等資源的共享。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二)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金融專業教師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如前所述,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雖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但實踐證明,校企合作不僅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模式,而且也是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學校可以花費一定成本,聘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專家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為金融專業教師講授互聯網金融的新產品、新方法、新動態以及金融實操技能,使教師在給學生上理論和實踐類課程時能夠及時補充更新。另一方面,合作企業可以給高校教師提供實踐的平臺,讓教師有機會進入合作企業掛職鍛煉,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當然,為了保證效果,學校必須提供有效的配套措施,比如,教師掛職鍛煉的時間不能僅僅利用寒暑假,而應延長到至少半年或一年,并且給予一定的補貼。再比如,對有掛職鍛煉經歷、實踐教學能力強的教師的實踐類課程的課酬適當提高等等。實踐證明,如果學校的配套措施能跟上,就能有效調動教師參與實踐培訓的積極性,專業教師隊伍的整體實踐教學能力將得到明顯提高。
(三)通過學校制度提高科研能力
針對以上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科研能力欠缺的問題,除了教師自身要高度重視,投入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之外,學校還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首先,學校各級領導要對科研足夠重視,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比如,適當降低教師的基本課時工作量,減輕教學壓力,讓專業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科研。其次,學校應制定有效的科研激勵機制。比如,將教師的一些重點科研項目適當折算為課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作為對教師年終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并給予較大力度的獎勵。再次,學校可以考慮引進具有高級職稱、學術能力強的教師對青年教師的科研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形成穩定的科研團隊和學術氛圍。短期看來,這些都需要學校投入一定的資金成本,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會有助于提高學校的整體競爭優勢。因為,學科的發展需要科研做支撐,先進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可以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深化,進而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才有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給民辦高校金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金融專業教師自身要不斷努力,同時,學校要給教師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制度保障,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建立起理論教學水平高、實踐教學能力強且科研能力強的金融專業教師隊伍,為民辦高校金融專業建設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湯筱嫻.金融保險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1(11).
[2]李玉志,趙炳盛.獨立學院金融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3).
[3]劉旸.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高校金融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科技與創新,2016(21).
[4]李鳴華.運用“校企合作策略”推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2015(07).
[5]李玉志,趙炳盛.獨立學院金融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