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運利
摘 要:課堂提問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數學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數學教師的重視。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甚至出現不良提問和失誤提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計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計
當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提問數量過多使學生忙于應付,根本就無暇深思;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于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忽視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局面;不重視創設問題情境,缺少置疑和認知沖突的激發,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思維的虛假活潑,削弱了教師的講授作用;提問的技巧尚未掌握等。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和探討。
一、提問要抓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從教材的重點處設計問題,可以使重點突出;從教材的難點處設計問題,可以突破難點。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提問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設計提問要講究坡度。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分數”,這節課的難點之一是要求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再乘以5。為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這樣一組提問:
a、(出示一張15厘米長的紙條)你有辦法知道這張紙條的長度嗎?(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紙條的長度。)
b、(教師出示一張比學生手中尺子長的紙條)現在用你們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你有辦法嗎?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認為可以把這張紙條三折或四折,先量出這張紙條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紙條的全長。教師巧妙的設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了鋪墊,減緩了思維的難度。
二、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
提問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動形象,要注意提問不能太難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內容,舉出學生較為熟悉的實例便于學生較為輕松愉快的理解知識。如在講通分的意義時,比較3/4和5/6的大小,可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1.為什么3/4和5/6不能直接比較大小?2.可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它們的大小?3.能用24、36、48來做它們的公分母嗎?4.書上為什么給我們選12來做它們的公分母呢?師生共同討論這些問題后,將繼續探索比較3/4和5/6的過程,3/4等于9/12是怎么來的?5/6又是怎么等于10/12的?現在怎樣來比較3/4和5/6的大小?再來看看3/4和5/6的分母及9/12和10/12分母各有什么特點?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充分展開學生的積極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能深刻理解通分的概念和意義,并能掌握通分方法。
三、提問要緊扣知識之間的聯系
教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很緊密、每一個新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和發展,舊知識為學好新知識起橋梁作用。因此,以知識的聯系設計好一些問題,能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牢固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學生畫一個長方形、所畫長方形有幾個角?每個角是多少度?再請同學在長方形內畫一條線段,能使長方形變成兩個三角形。這時兩個三角形的總內角和是多少度?那么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度?再用正方形換長方形做一次。從而學生通過舊知識邊回憶邊思維邊動手操作,再通過比較能直觀的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這樣做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能牢固掌握,若一旦忘記可回憶當初操作過程,而自己推出定理。
總之,教師在備課中要深鉆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中重點、難點。同時也要重視分析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能力,較為生動,形象,準確的設計問題。在設計問題時也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步步緊逼,達到提問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