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鑫
摘 要:現階段,我國市場逐步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而人才培養模式也開始學習西方國家的經驗,即結合市場的供給狀況來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并開展產學合作的模式,迎合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以高職美術院校為依托,最終培養高素質、符合社會需要的美術藝術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院;美術設計;面向市場;人才培養
現階段,我國經濟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就,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在這種形勢下,擁有高素質的藝術人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而傳統的高等藝術院校的培養模式已經落伍,難以培養出真正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因此,為了彌補我國現行的高等藝術人才缺口,就必須積極尋找新的培養路徑,具體來講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
一、調整美術各專業培養目標, 改革課程模式
調查發現,我國現行的大學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基本上以理論教學為主,而對應用能力的培養則少之又少,此外,學制非常長,專業結構設置也不夠合理,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國高等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往往與現實需求脫節。當前,職業院校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因為這種院校的培養偏重于應用,因此必須優化這類院校的課程結構,以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人員。
(一)美術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層次性與多樣性
截至目前,很多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的最高等級仍然是大專,在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這類專業院校設置的目標是,培養出更多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從而為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在中國加入世貿以后,中國的各行各業也逐漸與世界接軌。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對于美術行業的人才尤為明顯。鑒于此,很多美術院校開始調整自己的培養模式,以適應科技與社會的發展需要。從現狀來看,我國美術院校不斷進行擴招,專業覆蓋范圍也逐步擴大,并且藝術院校當中的非藝術生源也一直在增加。在這種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結合社會需求,制定出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有較強的綜合素質,能夠準確把握行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才能在上崗以后迅速上手進行工作。
(二)注重課程模式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在設置專業課程的時候,必須結合課程的專業特色,構建合理的教學方案,并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出發點,以迎合社會行業的實際需求,提升課程教學的靈活度,及時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高職院校所設置的課程一方面要著眼于學生專業技術培養,另一方面必須注重實踐教學,并鼓勵學生選修多專業課程,以提升自己知識的覆蓋面。
1.走出畫室到市場
純藝術與畫室藝術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區別,前者更加偏向于對個性化的追求,主張在創作的時候隨性發揮。此外,在開展設計工作的時候,具備專業的造型設計知識是前提條件,同時這些設計師還必須掌握相應的消費心理知識,并且能了解基本的管理學原理。這是因為,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擁有高超的設計能力,而缺乏了相應的用戶需求預測能力,那么其所設計出的產品盡管美輪美奐,但是難以贏得市場,這也是不可取的。在傳統的設計教學當中,學校所設置的課程并沒有結合市場的實際變化而調整,導致的結果就是培養出的學生與實際需要之間有很大差距,這些學生進入工作單位后,通常很難直接上手工作,而是需要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培養才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對產品的產銷過程都不是很了解,那么學生從這種老師口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難免會存在偏差,也無法在社會當中迅速立足。
2.設計方案與制作效果并重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往往會變得更加浮躁,在開展設計工作的時候,更注重對表現問題的關注,從而導致照搬照抄問題的出現,使得創新藝術形式變得越來越少。在傳統模式下,包裝設計等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構造的,但是現在人們更加愿意借鑒別人的觀點,在設計創意方面的投入減少。在電腦設計流行起來以后,人們開展設計工作變得更加簡單,在這種背景下,就應當投入更多的思路來研究創意設計,并且引入一些超現實設計的基本思路,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創造性,從而優化現行的對設計重視不夠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因為如果設計非常完美但是技術等方面無法匹配也是不足取的。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更加注重設計與制作之間的聯系,從而兼顧兩方面因素,設計出更加有效的設計方案。讓學生在剛開始進行設計的時候,就明白設計和制作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設計階段考慮到制作過程中的各類材料、技術等因素,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同時,教師還必須避免一味的理論灌輸,要讓學生更多地動手去實踐,從根本上掌握材料的加工工藝,從而設計出更加合理、有用的產品。
3.融合不同藝術門類, 提高綜合能力
在開展藝術設計工作的時候,必須廣泛地關注日常生活方面的各類素材,在現階段的藝術教育中,僅僅關注學生的獲獎次數以及考過的等級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學生擁有更加新穎的思路和良好的創造力,以及更加符合實際的審美眼光,并且對社會和自然有積極的態度。事實上,藝術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了美術、影視以及音樂等學科知識。藝術表演、藝術史論等之間不斷進行著融合與交叉,而且很多非藝術學科也已經開始與藝術學科進行對接。所以,在高職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結合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創造出一套能夠融合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教育體系,然后設計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培養出符合大眾審美又擁有較強創造力的人才。
二、美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面向市場,
開展多元型產學合作
從1960年開始,終身教育就開始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職業教育院校逐步拓展多元化辦學模式,并且逐步擺脫了學校的限制開展教學工作。在西方國家當中,興起了一種名為“合作教育”的教學方式,實現了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之間的高度融合,學生在學校學習之余,可以同時到企業進行鍛煉和實踐,從而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德國的高職院校開展了名為“雙元制”的辦學模式,即學校在培養學生的時候,事先讓學生與企業簽訂合同,然后再結合企業的實際業務特點,對學生開展相應的教育。總之,不同國家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基本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學生能夠同時享受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從而避免學生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脫節,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更加適應社會需求。
(一)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 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高等院校在開展設計教育工作的時候,需要充分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是卻過分關注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實踐對于學生教育的重要意義,使得培養出的學生雖然能夠從宏觀上把握設計的要點,但是在生產細節方面卻存在非常大的欠缺,導致理論與實踐產生脫節的問題。此外,中小企業在開展設計工作的時候,通常缺乏長遠眼光,希望自身的投資能夠在段時間內得到報償,但是這種設計對應的技術含量不高,準入門檻也不高,因此競爭非常激烈。實現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能力的同時,鍛煉其實踐操作能力,公司可以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與實操基礎,對學生開展個性化培養工作。與此同時,企業可以向學校提供相應的設備設施,以方便學校進行人才培養,而且可以為學校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學校在獲得企業的支持以后,可以給企業源源不斷地輸出迎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使得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升,提高企業的生命力,從而達到一種雙贏的效果。學校的老師可以定期到企業當中進行學習,并充當顧問,以了解企業最新的勞動力需求,企業管理人員可以到高校定期給學生開展講座,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學校的教育是否與自身的需求存在偏差。這種方式對于企業和高校而言都能帶來巨大的利益。
(二)建立多功能美術設計工作室
學校在開展美術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結合美術行業的特點,設置更多的多功能美術工作室。這種工作室需要同時融合科研、設計以及培訓等工作,實現產學研的一體化發展,從而優化教育環境。同時,學??梢灾鲃优c合作企業共同出資,構建相應的聯合美術工作室,從而克服實踐與理論不統一的問題。這類工作室可以獨立承擔一些項目,由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與學校的學生共同完成,這樣可以在學校學習期間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給企業額外創造一些收益。在參與項目實踐的過程當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都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在學生將來進入工作單位以后,能夠非常迅速地進入工作狀態,而且由于其擁有的綜合素質,對其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更加注重設計的細節,因為一旦出現細節處理不好的問題,就會迅速在項目實踐中被發現,從而做到及時糾正,這對學生培養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優化整合教育資源, 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為了實現社區人體總體素質的提升,必須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美術設計培養應當著眼于社區需求,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讓學生畢業以后能夠服務社區,并幫助學生解決好就業問題。學生也更加愿意在本土工作,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適應能力,為其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軍.關于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03).
[2]鄭雨田.探索高職美術教育專業多模式的畢業創作[J].美與時代(中),2015,(02).
[3]張群.以“美育”代“說教”——談大專美術教育專業美術教育的幾點感悟[J].美術教育研究,2014,(17).
[4]熊軾.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的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2).
作者單位: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