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芳
【摘要】本文探討任務型教學的任務設計的要素之一語境的內涵意義,凸顯語境中人文因素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創設語境,發展學生語言能力,促進學生語言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建構主義 交際法 任務性教學 創設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03-01
引言
當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無論是閱讀課、聽說課還是語法課,或詞匯課,越來越多地利用語境來提升教學效果。譬如,在上課伊始,利用課堂或生活情景的對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課文前,呈現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能激發他們對文章主題產生興趣;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利用上下文可推測詞、句的意義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在讀后,在知識的遷移和創造性的運用階段,更少不了情境的設置。甚至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程序的時候,富有情境的設計宛如帶領師生進入了一個探索的,充滿奧妙的世界。可以說,好的課堂設計幾乎每個步驟都離不開豐富的、真實的、恰當的語境設計。正由于語境在目前任務性教學法中的顯著的作用,因此,本文試圖就語境的內涵以及如何創設語境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理論背景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學習的理論。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這種建構發生在每個人自己的情境中,借助社會文化協商的過程才得以實現。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教師就要設置生動情境。只有在一個創設成功的情景中,學生才能將課堂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相聯系,從而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近二十年來,在建構主義思想影響下,富有人本主義色彩的交際教學法成為最有影響的語言教學法。在交際法教學課堂上,聽說讀寫各項活動都以真實交流為目的。任務型教學,作為交際法的發展與延伸,也主張將語言形式的學習與以交際為中心的意義學習相結合,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關于如何設計任務,Clark, Scarino and Brownell (1994:40) 認為一項任務至少有四個部分組成,那就是 :目標、語境、過程與產品 (a purpose, a context, a process and a product)。目標闡明為什么要進行這項活動;語境提供活動的大背景或土壤,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過程是策略與步驟;產品是結果。
二、“語境”意義的內涵發展
在適當的語境中,進行有意義的教學,這并不是一個新提法。早在1904年,Jepersen在他的文章" 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中強調語言教學不應該是只教孤立的詞句,而應當以詞句為手段進行理智的有思想的交流。1923年,波蘭人類學家馬林洛夫斯基在1923年首次提出并闡述了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兩大類。此后,隨著人們對語言學習目標的重新定位,交際法及任務型教學的發展,教育者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要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就要充分利用語境。作為任務性教學的任務設計的主要特征, “語境”一詞又有怎樣的內涵?南加州大學的語言學家Frommer認為:涉及課堂外語教學“語境”有以下六層意義:
1.單詞的前后詞匯所呈現的詞匯語境;
2.話語、文篇的語境;
3.與目標語文化相關的話語或文篇的文化語境;
4.每個學生的具有個性特征的心理語境,包括其個性與背景;
5.師生對學習情景的期待;
6.教室氣氛。
由此可見,前兩項所述是話語語言語境,就是指字、詞、句、段等前后可幫助理解和確定其意義的上下文,或文章或言談中的話題的上下文或上下句(何自然,1997)。第三項所述指文化語境——說話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即某一言語社團特定文化的社會規范和習俗(何兆熊,1989)后三項是情景語境——發生言語行為的物理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環境。它被進一步解釋為(Lyons,1977)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語言活動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參與者雙方、場合、氛圍、交際媒介、語域等。
三、如何創設語言教學的語境
1.既要讀透教材,解讀文本語境,又要深度剖析學生需要,使語境設計貼近生活實際。
合適的語境設計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早于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及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倡導任務性教學模式。其融合性、靈活性及開放性為教師探討與創造課堂教學的語境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建構主義思想背景下編寫的北師大教材以話題為核心,更便于進行基于話題的課堂情境的主線設計。但由于已使用了十余年,有的情境已經時過境遷,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搭建課本情境與學生生活情境的橋梁。為了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情境活動,既要從整體上了解班級成員的總體情況,也要深入地了解每個人的年齡、動機、興趣、動力、家庭背景,特別是學習需要,情感渴求。
2.利用計算機技術豐富與拓展外語教學語境。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的強大功能使語言教學各方面都產生質的飛躍。譬如,利用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可以調動學習者多種感官,為學習語言提供形象支持;各種視頻編輯軟件還可以對原始材料進行加工,以創設適應學生的水平并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的語境;另外,QQ、e-mail、we-chat 等社交軟件讓學習者有可能與本族語者即時交流并將這種真實自然語境學習無限延伸;利用因特網還可以找到大量的原汁原味的材料,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讓語言者在跨國文化中學習知識,開闊眼界,等等。
3.通過對比母語文化與目標語國家的文化,還原語言使用的真實語境。交際教學極具人文色彩。它強調要通過學習語言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培養人文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產生于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文化背景也就成為語言應用的最大語境。語言學習,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學習。文化是什么? Brooks(1975) 認為,廣而言之,文化是與人類生活有關的一切東西,進一步說,是與人類生活有關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學、藝術作品)。Seelye(1993)更加詳細闡述:文化不僅包含這些最有價值的東西,也包含日常生活模式,個人行為準則,以及個人與社會溝通交流的所有元素。
四、小結
交際教學法強調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知識點和語法教學,不能在孤立的詞匯與句子中就事論事,而是應該在交際活動的框架內將要所講授的語言和語法內容在真實的語境出現出來。作為交際法發展新形式的任務性教學更是以意義為焦點,讓學生在任務履行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與功能的關系,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增強使用語言的得體性。作為任務設計要素的語境,融化了語言的功能與形式,并具有強大的生成性,為語言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提供條件與催化劑,最終達到語言服務于社會文化生活,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published by Cengage Learning (2009) P93 P348-349
[2]Kathleen Graves: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s:A Guide For Teachers published by Cengage Learning( 2005 )P16
[3]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21-26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章兼中:“英語教育的核心素養根植于其自身歷史發展規律之中”“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年,第2 期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