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陽
【摘要】2016新編人教版教材中出現一些新的觀點。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教學需要考慮如何調動起學生用好教科書,學會學習。
【關鍵詞】初中歷史 多元一體 教材教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25-01
2016新人教版教材中“多元一體”出現在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知識拓展”欄目。一方面,這一觀點第一次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出現,屬于我們對中華文明歷史特征的認識。另一方面,如何向初一學生解釋中華文明這一特征。前者需要我們老師理解和解讀,后者涉及到我們具體教法學法問題。我們究竟怎樣來認識和處理這一教材內容呢?
首先,分析教材內容信息。我們在解讀教材中這一表述時,應注意到其中蘊涵的豐富歷史信息和這些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
第一,特征出現的時間是“大約在同一時期”。也就是說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原始農耕時代”,或者稱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多元一體的特征。
第二,從空間分布來看,除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良渚文化,還列舉有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這些古代遺址空間分布關系是什么呢?教材第7頁有《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考。這里,因為教材地圖沒有標注“龍山文化”,老師們可以補注。
第三,以上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作為印證材料出現的。我們注意到,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一、二單元有很多處提到考古遺址,教學中,我們有必要認真處理。
第四,“多元一體”特征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所具有的特征。這里的中華文明顯然是指今天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
其次,理解“多元一體”特征。怎么認識“多元一體”特征呢?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研究員提出這一過程幾個發展階段:距今5500年左右開始,各地區之間交流日益密切,出現過以彩陶擴張和玉禮器傳播為標志的大范圍文化整合過程;距今4500年以來,中原地區開始呈現出匯聚周圍地區先進文化因素并率先發展的趨勢;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化格局。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先生將史前文化這個趨勢高度概括為“多元一體”。 新人教版教科書中的表述,與以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基本一致。
從空間上是由各地區“多元并進”到中原地區匯聚周圍地區,最后形成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從歷史地理的角度看,能夠形成這樣的演變趨勢,也是因為中原文化占盡交通和交流的地緣優勢,它自然匯聚了周邊文化,牽動了“多元一體”特征形成,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從時間上講,“多元一體”特征反映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持續歷史過程。結合教材中提供的考古遺址等歷史材料,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勾勒出這樣一個過程:公元前5000年前甚至更早,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各地方文化之間的交流由近及遠,頻繁起來。在公元前2500年或稍晚一些,隨著中原龍山文化出現并成為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核心,中華文明從此便開始了以中原為中心發展的歷史趨勢。進入夏朝,教材介紹的中原二里頭遺址證實夏朝時期中原地區文明發展開始對周圍產生大范圍的輻射影響,中原早期國家產生并呈現出中央王朝的氣象。
最后,圍繞學科素養設計教學。在新一輪教材編寫使用的背景下的歷史教學,有兩個關鍵詞反復被提及——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育根本是為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的教育,是一門讓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核心素養的基礎課程。我們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問題的設置,都需要考慮如何調動起學生用好教科書,學會學習。因此,我們建議教學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梳理歷史知識,培養時空觀念。建議在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教學過程中,應用本課學習的相關知識,結合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兩個重點案例的學習,圍繞“多元一體”這一觀點,繪制知識結構圖或是思維導圖。
新編人教版在結構框架上與原有教材有比較大的變化,許多知識和觀點,分布在各個欄目,如何把握其中的層次和邏輯聯系,梳理歷史知識是必要的學習過程。通過對教材內容知識的梳理,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歷史中注意對知識體系的構建,注意歷史的時空聯系,逐步培養時空觀念。
第二,應用遺址材料,注重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方法之一。對考古遺址發掘,是這一段歷史時期研究的基本途徑,也是我們認識這一時期歷史的第一手材料。通過教材考古材料的介紹,幫助學生復原歷史,建構歷史認知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我們發現,教材敘述基本思路是:考古發現(遺址)——結論——意義(地位或影響或價值)。
在教學中,我們重點講清楚這些遺址材料的考古發現。教材中這些考古發現或是文字敘述,或是圖片材料呈現,把孩子們討厭的文字材料與他們喜歡的圖片結合起來,相互映證,幫助學生聯系這些材料,啟發學生分析這些發現的特點或歷史進步,找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軌跡。
第三,理解文明特征,逐步升華認知。葉小兵教授在新編人教版培訓講座中建議要“承上啟下,融會貫通”。學生在初中階段,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史學習中,對中華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也是不斷融入新的歷史知識,構建起中華文明發展史脈絡,幫助學生逐步全面深入地學習中國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特征。因此,中華文明的特征就不僅僅是多元一體問題。意味著,我們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還會遇到“兼收并蓄”、“ 延綿不斷”等中華文明特征。如何講好這些特征,這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理解中華文明,熱愛中華文明的內容和載體。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和主體內容,是中國古代史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中國還是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對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的理解和認識,在整個中學階段歷史學習中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通過不斷形成知識與知識、知識與觀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特征,升華對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準確的理解和認識,這正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