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靜
【摘要】小組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現階段,有關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理論研究成果日新月異、碩果累累。本文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合理分組、明確分工以及準確評價三個方面淺顯論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探究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 小組合作探究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54-01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每位小組成員積極主動地探究相關知識,還需要每位小組成員之間團結協作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也越來越廣泛。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策略。
一、合理分組,小組合作探究的先決條件
合作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確保有效地合作,教師必須要在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只有對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分組,才能確保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時候,不僅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還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等。教師要在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現有綜合素養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
例如在教學岳麓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世界三大宗教”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筆者要求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學習有條不紊地整理出“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產生、教義和傳播”等知識。在分組過程中,筆者在每個合作學習小組中分別安排了好、中、差等不同層次的學生。
筆者在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并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分組,確保了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由此可見,合理分組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先決條件。
二、明確分工,小組合作探究的重要保障
分工具體、責任明確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保障。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如果每位小組成員分工不具體、責任不明確,一些小組成員就會無所事事,小組合作學習就會缺乏實效性。有鑒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時候,要讓小組長對每位小組成員進行具體的分工,明確每位小組成員的責任,以便充分挖掘每位小組成員的潛力,大幅提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實效性。
仍然以學習岳麓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世界三大宗教”這部分內容為例,某小組長對合作學習進行了詳細分工,這位小組長分別安排了幾個人總結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產生、教義和傳播等相關知識,此外,還安排了一個人專門記錄他們的討論結果。
因為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都分工合理、責任明確,所以每位小組成員都竭盡所能、主動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得到了大幅地提升。由此可見,明確分工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保障。
三、準確評價,小組合作探究的不竭動力
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導向作用,還有著激勵作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鑒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的小組合作成效進行評價的時候,不僅要采取各種各樣有效的評價方法,還要關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以及結果。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實際,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進一步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例如筆者經常會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相關內容,當某個小組在競賽過程中表現優秀的時候,筆者除了口頭表揚之外,還會引導其他小組的成員對該小組的優秀表現給予評價。有時候,筆者也會鼓勵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自評,讓他們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色的地方和不足之處,為以后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指明方向。
筆者在密切關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基礎上,采取了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方式,對每個小組和每位小組成員進行了及時有效的評價,提升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由此可見,及時準確的評價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不竭動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入細致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奠定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明確分工,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暢通渠道;教師要在密切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對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準確的評價,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動力。簡言之,教師要通過合理分組、明確分工和準確評價來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都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初探.《中國校外教育旬刊》[J].2015 (1):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