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武偉男
摘 要:赤泥是氧化鋁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堿性廢棄物,因其富含Fe2O3呈紅褐色而得名。拜爾法是現代氧化鋁工業生產的首選工藝,但存在赤泥產量大(每生產1 t氧化鋁,大約產生赤泥0.8~1.5 t)、產生的赤泥堿性強(浸出液pH值為12~13)的問題,同時赤泥中還含有Cr、As、Hg、Cd等重金屬。大量外排赤泥以堆存為主,據估計2010年全球積存的待處理赤泥約27億t,并以每年1.2億t的速度遞增,赤泥堆場存在較大環境風險。該文介紹了2010年匈牙利發生的赤泥堆場泄漏事件及其應急處置情況,分析了對我國環境管理的啟示。
關鍵詞:赤泥泄漏 處置 啟示
中圖分類號:F41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3(c)-0163-02
1 事件概況
2010年10月4日12:25,匈牙利西南部MAL公司名為Ajka的氧化鋁廠的10號赤泥堆場西北角決堤,造成約100萬m3赤泥外泄,赤泥流入了堆場以西的6座村莊,造成10人死亡,150多人受傷,赤泥泄漏后覆蓋面積達到1 000公頃。赤泥還進入了附近河流(Torna溪、Marcal河、Rába河、Moson河),其強堿性造成事故發生地臨近部分河段pH值達到13,導致無脊椎生物和魚類幾乎滅絕;污染于10月8日到達多瑙河,雖未造成跨境影響,但仍引起多國恐慌。這是匈牙利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
2 事故應急響應
10月4日事故發生8 min后,當地消防隊即到達現場,營救、疏散困在淤泥中的民眾。匈牙利內務部部長和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NDGDM)主任即刻趕赴現場。災難管理指揮部在當天下午2點成立。應急救援以災難管理部門為領導單位,參與力量包括民防、消防、軍隊、警察、醫療等。
最初的應急包括營救、疏散,并為失去房屋和被疏散的群眾安排臨時住所。受污染地區被警察封鎖,交通進行了管制,受災人口前往其親屬處或政府構建的避難中心,受傷群眾得到周邊醫院、診所或救護車的救治。
10月4日下午4點,環境與水務部門宣布可能受影響的共計92.3 km河段進入最高的III即境界狀態;下午6時,污染開始進入Marcal河。10月5日早上,匈牙利通過多瑙河保護管委會的AEWS/PIAC警報系統對多瑙河流域國家發出與預警。
10月5日,匈牙利環保大臣向MAL公司發出停產通知,并責令MAL公司立即開展泄漏影響區域的恢復重建工作。同日,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向匈牙利科學院發出協助邀請,后者派出一個由化學、生態、生物和環境領域共9人組成的專家組對事故現場情況進行了快速評估,確定應急的兩大目標是保障人身安全和阻止污染進入多瑙河,因為污染物一旦進入多瑙河,可能引發長達20~25年才能解決的環境問題和大量的國際投訴和賠償。
匈牙利應急部門搶建一條長600 m、高5~7 m的新圍堤,防止原有堤壩內赤泥再次溢出。10月12日,該圍堤基本完成。
10月4~6日,Marcal河臨近事故發生地河段pH持續在10以上,大量生物死亡。對于污染在地表水中的控制,匈牙利采用了4種方式:石膏中和、建壩攔截、水庫泄洪稀釋及加酸中和。在臨近事故發生地點的Marcal河上,利用筑壩攔截沉降顆粒物,組織重金屬的遷移,同時利用投加石膏中和河水pH;應急人員在下游的Rába河上,投加鹽酸和醋酸,確保河水到達多瑙河支流Moson河時pH下降至9左右。10月8日監測結果表明,污染河水匯入多瑙河后pH為8,但多瑙河布達佩斯段pH降至中性,表明應急控制方法有效,污染未對多瑙河造成顯著影響,未產生跨境污染。10月12日后,所有監測點pH恢復背景水平,重金屬指標Al、As、Fe、Mo超過匈牙利和歐盟飲用水標準,但上述指標在2010年11月后均符合相應標準。
另一方面,10月12日,匈牙利國家公共健康與醫療辦公室發布了在8個受事故影響居住區的68個飲用水監測結果,結果表明飲用水未受到事故影響,受赤泥事故影響區域的飲用水是安全的。同時,該部門與環保、自然資源保護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大氣監測結果,由于赤泥干化,空氣中顆粒物問題在10月7~10日間越發嚴重,但盡在事故發生地周邊空氣質量略有超標,同時報告建議救援人員應佩戴防塵面具。
控制了緊急情況后,事故處置進入清理階段。為了減輕赤泥的堿性影響,在赤泥覆蓋的區域也開始噴灑石膏,對于3~4 cm的赤泥層可被中和,嚴重污染的土壤也需要置換。應急指揮部門要求,在清除污染的同時,也要盡量保證表層土壤的物理結構不被擾動,以保證植被和作物的重建。復原和重建工作在政府制定的期限(9個月)內完成,1 000公頃土地上的赤泥和污染土壤得到收集,共清理出約87萬m3污染物質和14.6萬m3的建筑碎石。經當地政府批準,上述污染物質和建筑碎石轉移回Ajka的赤泥堆場內。
2011年匈牙利科學院、相關大學及綠色和平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發布了一份事故報告,總結了事故應急的經驗與教訓。報告認為總體上事故的應急是及時有效的,成功之處包括命令MAL公司停產,組織居民撤離并安排臨時食宿,對于受影響區域公共秩序的維護,對飲水安全的監控和保護,對污染物在地表水遷移的應急控制等;而有爭議之處包括建造價格昂貴的臨時壩是否有必要,從全國各地調用石膏和酸來進行中和而不是就近取用其他材料;應急過程的教訓包括信息發布不及時(尤其是沒有向公眾準確發布赤泥的健康危害),對于農田的恢復缺少清晰的策略,運輸污染土壤和清理的赤泥沒有使用空置的鐵路而使用了公路等。
3 對我國的啟示
3.1 加強源頭防范
一是從源頭赤泥減排。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氧化鋁生產國和消費國,2013年氧化鋁產量達4 630萬t,年產生赤泥6 000多萬t。針對現行氧化鋁工業生產體系赤泥產生量大、綜合利用率低的問題,開展工藝優化研究,從改進氧化鋁生產工藝和研發赤泥綜合利用方法兩個方面實現赤泥源頭減排。二是在赤泥儲庫選址上開展地質穩定性分析和環境風險評價。赤泥儲庫及其壩體應建造在地質結構穩定地區;赤泥儲庫選址應避開人口集中區域、水源地和重要河流,切實降低布局型環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