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構建趣味性課堂,寓教于樂,使學生樂在其中,啟發并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產生渴求探索物理知識的內動力,不斷步入新的境界,應是初中物理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關鍵詞】趣味 興趣 樂學 想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172-02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似乎遺忘了這一傳統,許多教師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學生在課堂上卻聽得頭暈腦脹、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學生卻很難從中尋得趣味,更談不上以學為樂,致使部分學生厭學惡學,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低效的。
一、以需引趣: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出學生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實際需要的延伸,人們對實際需要的東西 總是保持著極大的興趣,愿意以飽滿的熱情,全心的努力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走進分子世界》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近年來人們大量使用夾心板和金鋼地板木來裝修房屋,這些夾心板和金鋼地板木中含有一種什么物質?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回答?甲醛是一種有毒的化學物質,進入這種房間就會聞到甲醛的氣味,這說明甲醛分子是在做什么運動?請同學們根據你所知道的情況說說‘甲醛給人們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這些危害?”通過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真實情景,運用所學知識來描述《走進分子世界》中的氣體擴散知識和防止有害氣體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懸念有趣:一部精彩的影視作品,看了一集又想下一集,每集末巧妙的設置懸念,“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引人入勝,因為你已“心臨其境”,充滿興趣,急切地想了解事態的發展。我們借鑒這一原理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利用,也會達到類似的效果。
在講《凸透鏡成像》時,我給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放大鏡總是成放大的像嗎?學生興趣上來了之后,我讓學生手拿凸透鏡,看遠處的行人。有的說,我看到某某同學,怎么是倒立?有的說,我看到了大樓?怎么是倒立?還這么小!有的學生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鏡放在我的眼前,讓學生看我的眼睛,學生“轟”的一聲笑開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當學生的好奇心被觸動時,正是學習興趣被喚起之時,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三、“實驗”導趣:初中物理的每一節課,都與實際聯系著,可用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自制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上的實驗就如戲劇中的道具,靈活、巧妙的運用實驗,對再現教材情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僅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
探究性實驗教學是通過:創設情景→提出假設→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學以致用幾個步驟,注重實驗過程,尊重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上《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時,第一步,課前布置回家作業,“請同學們回去調查家用電路中電線所用的材料。”話音剛落,班中幾個成績中等、比較活潑的男生脫口而出“銅”,“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看。”……,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上課時問學生“家中導線的材料是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銅”。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家用電路用銅導線,而不用鐵導線或其他材料的導線?沒有任何提示,課堂中很靜,都在認真思考。第二步,引導學生考慮導線自身的因素,“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學生再次經過討論,學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與導線的材料、長度、粗細有關。(猜想、假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延續。第三步,怎樣用實驗來檢驗我們的猜想?組織學生深入探討:怎樣定性地比較電阻的大小?引導學生提出實驗方案(制定計劃),把學生的興趣轉移到實驗探究中去。第四步,學生實驗探究,強調實驗中用到控制變量的單因素法的特點?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第五步,組織學習歸納總結得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這個過程中許多學生得到了表揚,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好物理的信心。第六步,學以致用。這時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根不同規格的電線和兩只不同白熾燈,分析討論兩根電線的電阻和兩只燈泡燈絲的電阻,使課堂氣氛再次掀起高潮。
四、創作生趣: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參加一些小制作活動,鼓勵學生創造發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構建趣味性物理課堂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問題意識的培養為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 這樣就能在課堂上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增添趣味性,提高物理教學的實效性,高效完成物理教學的目標。
作者簡介:
林妮(1979-),女,漢族,廣西貴港人,大學本科,中學物理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