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
【摘要】在小學的教學中,科學課程的教育質量不高,也沒有受到高度重視,但是,這門學科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思維模式都很重要。本文介紹了科學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 科學課程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68-02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該對有效的教學課堂進行構建,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奧妙,享受科學的樂趣,從而實現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這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一、小學科學課程在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中,由于傳統科學教學的影響,常常死記硬背,學生沒有對科學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很多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完成教學任務,通常是直接講解,未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學生無法親自觀察、探索,因此,學生會失去對科學的探知興趣,科學素養也很難形成。
(二)未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理念的教學中,雖然一直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滿堂灌”的現象無處不在,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機會很少,動手的實驗也被聽、讀的方式所取代,而且,在科學課堂中,教師缺乏問題意識,學生不能積極參與,也不能對科學知識進行良好的反饋,在這樣學習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喪失。
(三)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
在所有學科中,科學課程常常被當作是“副科”,老師對學生也沒有做出嚴格的要求,其地位遠遠低于“主科”課程,由于在升學考試中,科學學科是占分數的,不影響學生的升學情況,學生也沒有對該學科給予高度重視,學生家長很少詢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情況,種種因素的集合,就導致了科學課程弱勢地位,所有,教學效率很難提升。
(四)教學環境單調
目前,在小學的教學環境中,大班教學比較多,座位擁擠,不但不利于分組,學生也很難有效的進行科學實驗。在教室內,無論是墻壁,還是窗臺等方面的布置,都比較傳統,學生在作業時,學生的個性不能被充分展示出來,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也很難被激發出來,教學環境無法和學生找到良好的契合點。
二、小學科學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對外部世界認識、興趣,學生對科學世界的探究方式是缺乏經驗的,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探究科學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思維,以及操作能力。對于年級較低的學生,要將觀察和分類作為重點,使學生掌握推斷、測量等的基本技能。對于高年級學生,要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能夠確認變量,從而制表作圖,通過假設,以及實驗的論證,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掌握科學的技能。此外,同一個過程的技能,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應該有著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學生只要對科學有了興趣,就會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主動的去探索。通常,學生對某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會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索,還會閱讀與之相關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水與生命》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展示瀑布,利用水流的聲音,調動學生的聽覺,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再這樣的情境下,學生不僅集中了注意力,也增加了求知欲望。
(三)結合學生的生活來教學
科學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應該善于觀察學生的生活,,充分的聯系學生生活,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四)創建新型的學習形式
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可以得知: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形成探究能力,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探究能力更加重要,要在教學中,實施合作式的學習方式。為了提升科學課程的教學水平,教師應了解班級的實情,以及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的探究小組盡量科學、合理,學生之間的搭配得當。此外,組與組之間的實力要平衡,每個小組要良性的競爭,公平的競爭,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從而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取長補短,最終提升課程的有效性。
結語: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影響因素很多,有效的手段也很多,文中只提到了一部分,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內容,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優化課程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完善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峰.新課程物理課堂探究教學實施中的問題解決[J].課程教材教法,2005.
[2]楊玉琴,王祖浩.教學情境的本真意蘊[J].化學教育,2011(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