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彥
【摘要】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讓生物實驗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形式,融匯在高中生物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物實驗的有效開展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通過生物教師的不斷探索,發現借助日常生活素材,可以促進自主實驗的高效開展,易于學生們理解。
【關鍵詞】高中生物 生活素材 生物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81-01
眾所周知,高中生物是一門以自主探究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然而在生物課堂上,實驗方面卻是學生們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丞待提高,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實踐探究能力以及學生的科學思維,教師可以立足生物實驗室,借助生活素材來指導、激活生物實驗,拓展生物實驗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們潛能。
一、修補教具,重新組裝
在生物課堂中,生物教具可便于學生理解生物知識,掌握生物內涵。但很多教具用的時間較長,有一定的磨損,不能有一個好的課堂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修補教具,進行重新的組裝。當生物教具破損較多,無法修補時,教師們可以和學生們一起思考利用一些生活中素材進行組裝,制作新的生物教具,不僅經濟方便,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述“細胞增殖”一節內容時,有絲分裂是整節課堂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有絲分裂的整個過程比較抽象,學生不能夠較好的想象出來,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跳出固定思維。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們觀看有絲分裂的動畫,之后筆者進行分期講解,讓學生們總體認識。之后將學生們分成小組,讓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采用塑料板、圖釘、記號筆、彩色卡紙、剪刀、記號筆等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修補或者重新組裝有絲分裂的教具。學生們用適當大小的塑料板代表細胞,利用剪刀將不同顏色的彩色卡紙剪出染色質、染色體、復制后的染色體、著絲分裂后的染色體、核仁等,用圖釘來代表著絲點,用記號筆畫出紡錘絲。最后讓學生進行展示并講述有絲分裂的過程。
二、制作模型,彰顯智慧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模型構建是新課標探究實驗教學中一個重點。在教材中,有許多模型構建的具體實例,這些模型的學習,可以有效地將許多抽象的生物知識變得更加生動而形象,不僅可以加深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印象,而且學生能夠完全掌握生物的模型構建,學會解決實際的生物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學會制作正確的生物模型,彰顯學生智慧。
例如,在講述“DNA的雙螺旋結構”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們將課本中的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變得更加立體,筆者帶領學生們利用球形塑料片、長方形塑料片、五邊形塑料片、訂書釘等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制作模型。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們回顧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以及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讓學生從“脫氧核苷酸”這一基本單位入手,用球形塑料片代替磷酸、長方形塑料片代替不同的堿基、五邊形塑料片代替脫氧核糖、訂書釘代替共價鍵或者氫鍵,開始組建結構模型,之后利用多個核苷酸DNA單鏈,再進行反相平行的兩條鏈結構。最后進行扭轉,構成DNA的雙螺旋結構。
三、壓制標本,豐富資源
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中,制作一些植物標本或者細胞的裝片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動手性極強的探究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們在實踐中、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生物知識,構建生物資源,提高學生們實驗探究能力和生物思維。
例如,講述“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帶領學生制作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裝片,從而讓學生識別有絲分裂的不同時期。實驗材料是洋蔥,準備工作是在實驗前3天讓學生將洋蔥放置于廣口瓶中,底部接觸清水。在裝片制作實驗課上,筆者首先幫助學生回憶裝片的制作過程:解離→漂洗→染色→紙片。讓學生根據這一順序進行制作裝片標本。在制作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成功的制作出裝片,但有的學生染色時間過長,導致顯微鏡下全是紫色,無法觀察;有的學生解離時間過長,根尖細胞過于軟,無法取出等。針對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都一一幫助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實驗時的錯誤,為下一次實驗的成功鋪好路。最后一步是讓學生利用低倍鏡觀察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筆者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洋蔥,來制作有絲分裂的裝片,成功的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不僅讓生物探究實驗更加接近我們的生活,還有絲分裂裝片的自主實驗中提升了學生的生物素養。
實踐證明,高中生物教學中,利用自主實驗可以提升學生們的生物素養。所以,生物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本著“以學生們為主體”的原則,注意實現將生物知識與動手實驗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們的實驗能力、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