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 要: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是一個聽方與說方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交際的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實現課堂教學中的雙向互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口語交際;方法探討
說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動,比如人們在家里,要與家人接觸談話;在課堂上,要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課間,要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彼此的所見所聞所想;在社會上,要與他人溝通思想等。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開會發言,匯報工作,交流經驗,也離不開說話。
1口語交際基礎性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突出基礎教育的本質特點,把目標定位在基礎性上,以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基本素質為主。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總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高中教學大綱則要求:“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地進行口語交際。”
2口語交際主動化
學習口語交際,就要使學生在意識上想參與,敢參與,有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的精神;在品德上,積極、誠信、平等、合作、有奉獻意識,相互尊重;在思維上,機敏靈活,即時變通,語言表達邏輯嚴密,以豐富的知識啟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
3口語交際社會化、個性化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堅持以人為本,以社會的需求為價值取向。開發學生潛能,弘揚學生個性,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個人內在意識的強化,超越自我,走向社會,在開放的,多元化的世界里瀟灑地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每一個學生都因為有口才、會交際而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4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的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從社會學角度講,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每一堂課都為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語文課上尤其如此。所以語文教師課堂上要有訓練的意識,融口語交際訓練于閱讀課和作文課中。在一些好的語文課上,教師這方面的引導、矯正等往往不著痕跡,做到與課堂主要教學目標水乳交融。
4.1每節“三分鐘的演講”“兩分鐘的評說”
學生在課外三五成群,經常是侃侃而談,但面對大家卻膽量頓消,為此我們的做法是要求每個學生寫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在條子上,裝在盒子里,課前抽條準備,上課后站在講臺上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后,由另一個同學講評。同學評同學,無所顧忌,有感而發,肯定中有建議,不足中有補充,常常會贏得大家的掌聲。
4.2“課前美文欣賞”
課前安排一個學生準備一篇優美的詩歌或散文,在臺前朗讀,要求其他學生仔細傾聽,然后讓一位學生復述美文中自己認為最好的語句。
5通過課外活動,開辟口語交際的新途徑
5.1開展校內的口語交際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與學校實際、語文教學、語文興趣小組相結合,可采用多種形式,如講故事、演講比賽、看動作即興表演等。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學生獲得了口語交際的材料,同時擁有了口語交際的機會。
5.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絕好的口語交際素材。筆者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工廠、街道、農村、部隊進行實踐活動,組織春游、軍訓、遠足旅行,開展重陽節敬老活動,參觀采訪本鎮有特色的文化家庭,讓學生們接觸社會,熟悉火熱的生活,在實踐中學會分析,增長才干。
6創設交際情境,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6.1通過教師語言創設情境
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的內容,在課堂合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勢必作用于學生的心理。教師自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中間,成為學生的伙伴,努力營構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輕裝上陣,敢于表達并樂于表達。比如:筆者在上口語交際課《我愛畫畫》時,先讓學生猜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說的什么?當學生猜出謎底(“畫”)后,再告訴學生:“畫畫可以讓我們看到美麗的校園,雄偉壯麗的三峽,漂亮的鮮花,可愛的小動物……可以看到一個多彩的世界。”順勢揭示課題——《我愛畫畫》。
6.2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了,才會激起情感,情感又會觸發語言動機,提高語言技巧,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會對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寓言故事、動物故事等表現出極大興趣。
6.3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手段,使口語交際訓練生動化。畢竟學生和老師一起的時間多在課堂上,受時間和空間條件制約,有時無法創設情境。但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將教師無法描述,學生沒看過的東西或景象,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更激發了學生興趣,對口語交際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7努力實現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
有一些口語交際的話題,雙向互動性是顯性的,操作起來也比較容易。如某小學教材里“小猴借鉛筆”這個話題,有這樣的文字提示:小猴子是怎樣向熊貓借鉛筆的?熊貓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小猴子是怎么還鉛筆的?熊貓是怎么說?怎么做的?教學時,只要讓學生弄清這個話題的提示要求,分別讓學生扮演小猴子和熊貓,按照提示問題的順序,連說話帶動作表演起來,就可以進入互動狀態。
有一些口語交際話題的互動性不夠明顯,雙向互動往往會被忽略,教師在教學時要特別留意。如“學會勸阻”,題目要求對在公共場所的不適當甚至危險的行為加以勸阻。如果教學時只關注“勸阻一方”怎樣說話,那么這個話題就失去了互動性,變成了“看圖說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勸阻一方”說話,還要讓他“能言善勸”,也要引導“被勸阻一方”說話,讓他“能言善辯”。這樣在表演時,才不會變成“獨角戲”。像“道歉”、“祝賀”、“待客”、“商量”、“請教”、“安慰”、“解釋”等話題都屬于這一類。
總而言之,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是一個小學生修養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方法、途徑,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