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紹學
摘 要: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開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許多的學術界以及實踐者開始對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許多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立足于學生以及老師發展的真實需求,真正的以人為本作為管理原則,尊重學生和老師的個性,維護兩者的合法權益,滿足兩者的社會性以及自然性的各項要求,從而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老師的工作積極性。本文通過對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意義的分析,提出在人性化管理過程之中的各種方法,從而有效的提高我國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的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教學管理
一、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的意義
(一)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人性化管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和原則,通過對學生個人發展的深入分析來積極突破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之中往往以學生的成績為基礎和核心,在教學管理以及活動開展的過程之中,通過各種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相比之下,人性化管理更為寬松并且富有彈性,能夠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長遠發展需求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其次,這種管理模式能夠真正的實現無為管理,有效的避免學生的抵觸心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學校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小學的人性化管理對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踐行素質教育
人性化管理與素質教育不謀而合,兩者都以以人為本為基礎和核心,主動了解學生的真實發展需求以及老師的實際工作情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狀況分析來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其次,老師也可以在人性化管理的過程之中突破單一且落后的教學模式,不再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是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及個人素質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這一點對素質教育的踐行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課堂效率
人性化管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的真實需求為基礎,革新傳統的應試教育管理模式,真正的了解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之中的真實需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這種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學習以及實踐活動之中,從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四)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既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又立足于教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之中的真實情況,滿足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之中的合理需求,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為教師提供后續學習以及深造的機會,真正的營造一種互相信任、互相監督的教學環境和秩序,這一點對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實現教師的全方位發展有著關鍵的影響。
二、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方法
(一)建立獎勵約束機制
在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內部獎勵約束機制的建立,通過該機制的建立來為學生以及老師的行為提供機制以及規范。學校可以從信任激勵、榮譽激勵、目標激勵以及情感激勵等四個不同的角度出發。
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并積極踐行人性化的管理,學校必須要充分的信任老師,注重權力的下放,與老師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并為其提供更多的幫助以及鼓勵。其次還需要注重調節學校各方的利益關系,保障教師能夠獲得領導的信任和青睞,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看出,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學校的人性化管理必須要立足于教師的這一需求,為老師提供更多的精神獎勵以及榮譽激勵,鼓勵老師在做好分內工作的同時積極的學習同行的優秀做法以及經驗,此外,學校需要給予老師更多的晉升機會,通過各種教學競賽活動的舉辦來對老師進行榮譽激勵和鼓勵。
(二)加強老師與學生的溝通
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必須要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高效溝通以及互動為基礎,這種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管理模式,能夠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以及老師教學情況的掌握來為兩者提供更多的幫助,并搭建溝通以及交流橋梁。學校可以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來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同時老師也可以在恰當的時間段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引導以及幫助,這種共同參與以及共同幫助的模式能夠保障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和溝通關系,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協調,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加強與老師之間的聯系,尋求老師的幫助,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個體發展需求,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實現因材施教。
(三)營造互相信任的氛圍
一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必須要以理解人和尊重人為基礎,這一點是提高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質量的關鍵和條件。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需要積極的營造互相信任的氛圍和環境,保證老師和學生能夠實現自由的發展以及成長。
學校必須要尊重老師的人格,為老師提供更多平等參與以及競爭的機會。在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必須要結合教師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任務的科學部署,增強老師對學校的認同感以及歸屬感,同時還需要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各類難題,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真正的做到信任教師并為其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扶持,形成一種具有人情味的柔性管理模式。
另外,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注重公平和客觀的原則,不管是教學管理還是各種活動的開展中,要積極的信任學生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真正的做到一視同仁,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成長機會以及學習機會。
三、總結
農村小學人性化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涉及諸多的因素和環節,在落實人性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中,學校的管理者必須要結合老師個人發展以及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更多的幫助以及扶持,保障學生以及老師都能夠滿足個人發展的真實需求,這一點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以及師資力量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黃白.農村中小學管理問題的教育社會學思考[J].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
[2]吳先勇.民族貧困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04)
[3]孫立武.農村怎樣開展教學管理活動[J].體育科學,2009.
[4]黃錦思.農村人性化管理模式探究[J].天津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