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臣觀是先秦諸子常涉及到的一個話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政治理想,孟子的君臣觀因為其獨樹一幟而引起人們的重視。對于君臣關系,孟子主張建立一種君臣共同保民利國的道義交往。從孟子對君臣提出的權利和義務來看,孟子的君臣觀充滿了相對民主平等的色彩。
關鍵詞:孟子;為君之道;為臣之道;君臣關系
君臣關系歷來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這一關系處理地好壞直接關乎國家秩序的建構和發展,尤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和諸侯之間的禮樂崩壞引起了早期儒家學者對傳統等級秩序的再思考。孟子對君臣關系的獨到見解在先秦諸子學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值得我們去探討。
一、孟子其人及其君臣思想的來源
孟子名軻,鄒國人,魯公族孟孫的后裔。約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史記》)。亦有所謂直接受業于子思之說。學成以后,在各大諸侯國中游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君臣思想的來源有二,一是孟子所處的時代環境,戰國時代正是社會經濟制度急劇變化的時代,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新興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激烈動蕩的特殊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孟子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二是孔子的君臣思想,社會的進步使得傳統的君臣關系即“君君臣臣”的政治綱常到了孔子所處的時期便發生了變化。孔子在維護周禮的立場上摒棄了迂腐的“事君不貳、從一而終”的思想觀念,并認為“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事臣以禮”,孟子君臣觀的形成是建立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的。
二、孟子的為君之道
君主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孟子認為,國君不僅是政治上絕對權威的代表,而且也是道德上最高權威的象征。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①所以國君政治決策的正確與否,道德品質上的好壞,確實影響著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的治亂。孟子把國君的道德行為與政治治理聯系起來看待,這可說是對君主提出的一種新的道德要求。
那么孟子理想中的君主應該具備什么樣的道德標準呢?首先孟子所謂理想的國君應該要有基本的良知和良能,“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②其次要有仁義之心,能與民同樂,“不嗜殺人”而能“保民”,國君以身踐行,君正則國定,那么天下人人皆仁義,這就是實現王道政治的前提。最后在用人問題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舉賢才”的思想,把“尊賢”作為實現仁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孟子希望國君能“貴德而尊士”,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③。國君如果能做到這些,便能云集天下人才,共同治理國家,實現“王天下”的目的。孟子主張拓寬人才選拔的道路,開放一部分政權給民眾,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孔子“親親”制度的束縛。
三、孟子的為臣之道
國君是君臣關系的政治主體,需要運籌帷幄,有些事情應做到有為且有所不為,而臣就是君主政策的實踐主體,孟子眼中的“臣”應該是賢臣仁臣善臣,當樂正子將為魯政時,孟子喜,因為他認為樂正子“好善”“好信”。他希望王的左右皆“薛居州”,則“王誰與為不善”。孟子的賢臣主要是輔佐君王來實現其王道政治的。
孟子認為,“欲為臣,盡臣道”④臣有臣的本分,當他立朝為臣時,他就有了一定的職責,為人臣,首先抱的目的應該是正確的,“為人臣懷仁義以事其君”,要“陳善閉邪”,“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對于君應“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要做到“威武不能屈”。而那些“長君之惡,逢君之惡”的臣子是不能立于朝的。同時對于君之惡,已不再是孔子的“為君者諱,為尊者諱”,而是要積極的指出,“責難于君”,而不能“長君之惡”。為臣應該以大道仁義去引導君主向道,這才是一個臣子應該努力做的事情。臣子的最高禮遇是“為王者師”,正如孟子引子思批繆公之語“以位則子君我臣,以德則子事我……”尊奉賢者為師,學焉然后臣之,臣盡忠,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有原則有立場的忠君愛民,做好臣子應盡的義務。
四、君臣之間的關系
孟子提出了五倫之說,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而在政治生活中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君臣之間的關系,“君臣,人之大倫也。”君臣各司其職,“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⑤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是一種相對平等的關系,君敬臣,臣敬君,君臣之間的任何交往都是以相互的“敬”為原則和前提的。尊敬賢者,要使賢人能盡其才,“幼而學之,壯而欲行,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是不可以的,國君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臣之身。
其次,孟子認為君對臣的態度決定了臣對君的態度,孟子在向齊宣王闡述君臣關系時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君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⑥。可見國君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臣下對于君主的態度,君主尊重臣屬,臣屬就會為國君盡心盡忠,反之,則可能被臣下所遺棄。
最后,臣下對于君之過錯反復勸諫而不奏效時,則可以去之“反復而不聽則去”⑦,這是對于那些異姓之卿而言的。“蚳鼃諫于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或者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君主的賞識,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時,也可以去之。對于貴戚之臣,則“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可見易位是有前提的,同宗之卿要反復諫而不聽。因為貴戚之臣和國君是同宗,與國君有親緣關系不能棄國君而去,不得已之下只能更立新君。如果國君真的成為了獨夫殘賊,則可以弒君,而于輿論上之說為“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⑧
孟子的君臣關系是多樣化的,與孔子相比,孟子在這方面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⑨同樣適用,但是孟子于君臣關系上賦予了臣下更多的主動性,孟子積極出仕,承認當代和后代人民誅除暴君的合法性,雖然孟子提出的一些政策有些激進,但都是有前提條件的。較之前的孔子來說,他的“易位”、“誅一夫”之說帶有一些相對民主的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世政治的發展。
五、結語
戰國時期的動蕩和劇變為士人施展才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何才是正確的出仕方式,如何去事奉君主以及保持怎樣的志向操守,在意識形態尚未定于一尊的百家爭鳴之際,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孟子的君臣觀既是七雄競爭時代的產物,也是血緣宗法專制制度向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過渡的產物。我們從上述分析中可見孟子理想中的君并不是國君想要成為的人物,而其臣也非統治者需要的臣下。孟子的君臣理論注定在戰國這個歷史舞臺上不能上演。但是孟子所提出的君與臣之間相交的原則與方法為后世人們提供了一種君賢臣良的嶄新模式,他對君臣在道德上的高要求,使得君與臣成為道德與政治的合體,儼然是“君為臣綱”傳統封建專制統治下的一股清流。
【注釋】
①《孟子·離婁上》
②《孟子·盡心上》
③《孟子·公孫丑上》
④《孟子·離婁上》
⑤《孟子·萬章下》
⑥《孟子·離婁上》
⑦《孟子·萬章下》
⑧《孟子·梁惠王下》
⑨《論語·八佾》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作者簡介:韓曉玲(1991-),女,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