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津瑾
摘要:撫養后代,是人類的天職;而教育后代,則是人類對教育價值的認識。我國歷來是一個教育大國,一直十分重視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許多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幼教思想,對現代幼教工作仍然具有啟發意義,值得借鑒和學習。
關鍵詞:儒家思想;教育;幼教;傳統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對民族凝聚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種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不斷得到創新與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生命系于民族文化生命,振興民族必須振興民族文化。所以,在當今國人對傳統文化淡漠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以中國文化的價值為基本取向,喚起全民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取得“共識”,從而塑造新人格,樹立民族的自信心。教育始于根本,這一切都應從幼兒做起。
一、教育中滲透儒家文化的意義
(一)學習儒家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鬃釉诤茉缇吞岢觥吧俪扇籼煨?,習慣成自然”的觀點,他還提出學生“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古人雖說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養成,但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睦的家庭氣氛再加上儒家經典的熏陶,也會使孩子潛移默化,使他們趨于完善,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感悟儒家文化,易于養成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養成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至關重要。要養成這種感情,必須從小做起,從熱愛身邊的人做起,讓孩子先做一個“仁義”的人,所謂“仁者”,親親也,也就是愛他的親人,“義者”,敬長也,尊敬他的長輩。相反,那些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么去愛別人、愛人民、愛祖國呢?
(三)儒家文化的精辟論述,亦是我們今天的行動指南
孔子兩千多年前在《論語》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讓人贊嘆。如“因材施教”“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在當代幼教中的滲透作用
儒家思想自其出現以來,就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中國文化高度的繁榮,其主要原因應為受到了儒家、道家等眾多思想的綜合影響,這些豐富的思想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思想在當代幼教中的滲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材施教
學前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當中不同的場所、接觸到的事物以及內容都會對學生影響至深。因此教師必須具備靈活豐富的教學手段,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性格特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內容進行相關的學習,讓全體學生可以達到共同成長的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及家長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希望學生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認為一個學生可以到達的高度其他學生同樣可以達到,實際上并沒有注意到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只注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利益,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二)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其認為無論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只有名門望族接受教育的守舊思想。雖然目前關于有教無類的研究內容十分的豐富,見解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并不能否認有教無類儒家思想在教育行業當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特別強調了教育資源公平共享的教學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內容。但是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教無類的儒家思想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這一現象在村鎮學校教育中表現的格外明顯,此外在農村與城市之間也存在著十分顯著的教育資源不平等的想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要秉持有教無類的儒家思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的學習活動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成為有利于社會的知識性人才。
(三)師生平等
儒家思想當中特別重視“禮”“仁”的教育,這其中以“禮”為中心的尊師重道的思想,以“仁”為中心的平等思想,經常會處于互相爭論的境地。而實際上師生平等的觀念,并不僅僅只師生身份上的平等,更加重視的是師生所處學習氛圍的平等,強調了師生要構建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并不是學習活動主宰者,而是教導與引導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師生之間應該保持良好的語言交流以及思想交流。師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應該以教師為引導者,鼓勵學生打開自己的心房,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學習活動,更加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感情支撐。
(四)啟發教學
啟發教學是儒家思想當中重要的教學原則,同時也強調了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想象。目前啟發教學的主要概念為教師通過采用啟迪式、激發式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敢于、勤于參與到學習當中來。無論教師是否進行教學活動,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生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自學能力是啟發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學互動的核心內容。目前已經有眾多的學者參與到了啟發學習的研究當中,詳細的闡述了啟發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了啟發教學的具體應對措施,并且還整理出豐富的啟發教學實踐資料,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三、教師如何把儒家思想更好地滲透到幼教中
(一)加強幼兒對生命的敬重意識
幼兒處于人格培養形成關鍵期,對生命的敬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需要具備的基礎道德。因此,儒家教育思想在幼教中的滲透首先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重視提高幼兒對生命的敬重。具體來說,對生命的敬重需要幼兒能夠做到懂得生命的可貴,懂得基本倫理(《為政》中“父母為其疾之憂”可以看出孔子對家庭關系中生命的敬重),面對風險能夠理智的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自己。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教導幼兒保護弱小生命,對同學、家長、朋友友好,禁止學生接觸危險的事物以實現自我保護。
(二)以引導的方式促進幼兒的發展
教師教學中應該要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為基礎,并以啟發引導的形式促進幼兒學習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師在向幼兒進行數的教學中。以數字5的加減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準備好教學工具如帶有卡通人物的卡通積木或者卡通玩具等。利用卡通積木和卡通玩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卡通玩具教幼兒1和4相加的方法,當幼兒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再讓學生進行其他數字的加法,最后再以同樣的方法教授學生數字相減等于5的方法。
(三)因材施教,重視實踐教學
新課程指出,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差異性,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此外,孔子在教育中經?!叭胩珡R,每事問”,讓學生在實際的情況中進行學習。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實踐教學。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重視幼兒的差異性發展,以幼兒為中心,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學中則應該盡量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如在數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數一數自己組內有多少成員。
儒家思想在現代幼教中的滲透,不僅表現了儒家的文化素質和知識,還能夠使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處處以儒家思想規范自己的言行,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儒家思想在幼教中被應用和借鑒表現了儒家思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表明儒家思想也會一直被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朱紅.我國古代蒙學的發展述略[J].文學·歷史研究,2013(04).
[2]黎紅雷著.儒家管理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劉紅英.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04):52-54.
[4]賈軼.儒家德育傳統與當代德育創新路徑探析――繼承儒家優良德育思想創新的學校德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4(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