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莉
摘要:盡管老師在課堂上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但仍有很多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消極被動的。本文通過分析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大一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課堂上的課堂參與度,旨在研究影響中國課堂上學生參與度的因素。本次研究工具主要采用了觀察法及半結構化的面試。來自兩個公共英語班的88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被跟蹤觀察了兩個學期。實驗對象的年齡大都分布在18至19歲之間,其中65.8%的參與者為女性,34.2%的參與者為男性。整個試驗過程當中總共采訪了來自兩個班的35名學生。研究結果表明老師的性格及同學的特質在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方面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文章最后還提供了一些建議和策略以便促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
關鍵詞: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英語課堂;大學生
一、引言
在過去的數十年,課堂參與度的優勢已經被廣泛的研究所證實。此外,Tatar (2005)曾提到,“積極的課堂參與度在成功的教育及學生將來的個人發展方面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Astin (1999)也曾提到,“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的學生有著更高的滿意度和更強的執著度。”但是大部分對于課堂參與度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論研究,且研究對象多集中于中小學生。此外,不僅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進行的課堂參與度研究也比較少,而且針對大學生在被積極鼓勵課堂參與的情況下的課堂參與度仍然較低的原因研究也非常少。從學生的角度研究課堂參與度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此類研究能直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洞察力。在以前的很多研究中,也羅列了促進及阻礙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比如,年齡、性別、講話的意愿、課程難度、學生情感。除此之外,教育教學方面對學生參與度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說,教學權威、課堂規模、課堂教師的教學風格等。此外,Liew (2009)所進行的研究主要是關注二語習得方面的學生課堂參與度。Zainal Abidin (2007)也針對馬來西亞一所大學大一新生口語課上的學生參與度做了研究,研究發現,影響課堂參與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語言、教學、認知,情感和社會文化。但是,Zainal Abidin的研究的觀察時間及實驗對象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從當代大學生的角度來探討課堂參與度,并針對影響學生參與度的因素做了實證研究,本文的的研究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
1. 能夠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2. 一般情況下,能阻礙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數據來自于某一大專院校的課堂。實驗對象為88名大一非英語專業的公共英語課堂,且實驗對象的年齡大都分布在18至19歲之間。該課堂的學生英語水平為參差不齊,但多集中于中低水平,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較少。另外,公共英語的課堂主要側重英語語法的學習。所有實驗對象皆是自愿參加本次實驗,且教育背景也非常相似。
(二)數據收集
研究的初期階段,通過運用一些開放性問題和提示,本文作者和面試對象進行了深度面談,以便了解學生在課堂參與方面的過往經歷。35名實驗對象,其中包括20名男生,15名女生。實驗對象是根據最大化差異樣本的方式進行選擇的,這樣選擇實驗對象的目的是為了是樣本的數據獨特且多樣化。被選中的實驗對象會被問及到他們以往在課堂參與度的經歷和他們的課堂參與方式,比如,‘你會怎樣描述課堂參與度?或者‘什么情況下你更愿意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為什么?每次的面談時間大約會持續20分鐘。
實驗的第二階段是一個觀察階段,主要觀察實驗對象身上所有與課堂參與有關的潛在行為方式。整個觀察過程中,為了不影響被觀察者的表現,觀察者不參與其中。對兩個班級的觀察主要采用錄像的方式,每個班級錄像兩個小時。
(三)數據分析
面試和觀察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會被逐字逐句的轉寫出來。實驗對象參與課堂活動時重復出現的模式也會被歸納總結。這種重復出現的模式皆是來源于大多數實驗對象的課堂參與,它們將作為評估學生課堂參與度的一個基礎標準。
三、結果與討論
(一)促進學生參與度的因素
1.積極的教師特質
積極的教師特質在促進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一。實驗對象也提到,‘支持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師會在課程一開始時就告訴我們,教師歡迎積極的課堂參與者,即使我們在課堂上問題回答錯誤也沒關系,遇到這樣的老師,我們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因此,具有積極特質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幾點:首先,不要因學生的答案錯誤,而苛責學生;其次,風趣幽默的授課,想學生所想,并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最后,創造開放、友善、靈活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積極的同班同學特質
積極的同班同學特質在促進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二。有名實驗對象說,“當我回答問題時,友好且持積極正面特質的同班同學,我不會擔心因為回答問題錯誤而受到他們的嘲笑。”也就是說,持積極正面特質的同班同學能夠激勵班里的其他學生自愿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同時這也為學生的課堂參與營造了一個良好放松的環境。
3.引人入勝的課程內容
引人入勝的課程內容在促進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三。有名實驗對象曾經提到,“有一次老師讓我們進行角色扮演新聞播報員,我們覺得特別有意思,每個人都積極的參與,且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說這樣的課堂讓他們感覺很興奮,且特別愿意參與進來。”
4.良好的教室環境
良好的教室環境在促進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四。通過跟實驗的面談,研究發現有6名實驗對象認為良好舒適的教室環境和小班級上課會讓他們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有位實驗對象曾這樣描述,“如果班級規模較小,我會感到非常舒服且愿意跟課堂里的其他同學分享觀點;同時,我回答問題的聲音也不用特別大聲,我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大家賞識;這樣的教室環境也讓我們更放松。”
除此之外,當老師能點名提問、問一些探究性問題、或使用一些肢體語言(微笑、點頭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會越高。其次,同班同學之間的鼓勵(歡呼或鼓掌等)也能激勵沉默的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二)阻礙學生參與度的因素
1.消極的同班同學特質
消極的同班同學特質在阻礙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一。接受面談的學生都表示,課堂上有些同學的行為嚴重影響了自身的課堂參與,特別是當這些同學不遵守課堂紀律的時候,引用一位實驗者的話,“班里有些學生無法專注與學習而制造很多噪音,這些噪音也讓我無法專心聽課。”
2.消極的教師特質
消極的教師特質在阻礙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二。這里所談到的消極的教師特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低劣的教學技能、沒有耐心、高不可攀的教師權威等。有個學生提到,“當老師只顧講課,而不跟學生有眼神交流,我會感到非常乏味以至于不愿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也有學生提到,“當老師對我的回答表現出不滿甚至是言辭上的否定時,我也不喜歡課堂參與。”
3.消極的學生特質
消極的學生特質在阻礙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三。其中有些面談對象提到,他們自身的局限性阻礙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尤其是當他們有一些個人問題,比如說,心情不好、感覺疲憊或者瞌睡。
4.不良的教室環境
不良的教室環境在阻礙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四。據其中的一名參與對象的描述,“如果教室里沒有空調,我就不愿意討論。”另一位實驗對象說,“教室太小來,桌子之間的空間也很有限,有點擁擠,來的晚的學生必須做到教室的后排,離前排非常遠,因此也不愿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5.乏味困難的課程內容
乏味且有難度的課程內容在阻礙學生參與度方面排名第五。一旦學生無法理解枯燥且有難度的課程內容,他們就會失去焦點。比如,有個實驗對象曾提到,“當課堂話題很難時,我不喜歡參與課堂討論,我更愿意選擇傾聽或保持沉默;我不知道怎么進行課堂參與,因為我本人仍在試圖去理解這個有難度的話題。”
四、結語
終上所述,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育者們應該讓學生們認識到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別人的行為。因為,學生的特質不論時在促進還是阻礙學習者參與度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們應該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支持別人同時也獲得別人的支持。對于這一點,老師有必要著重強調。此外,老師在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師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策略教學來達到此目的,比如說,克服學生發言的恐懼、準備與學生有關的話題等。只有努力營造一個更具支持性、無威脅且更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才會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
【參考文獻】
[1]Astin, A. W. (1999).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 518-529.
[2]Liew, Hui Choo (2009)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Unpublished degree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laysia.
[3]Tatar, S. (2005). Why keep silent? Th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f non-native-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5, 284-293.
[4]Zainal Abidin Sayadi (2007) An investigation into first year engineering students oral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