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SP是高校英語教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師資力量薄弱已成為目前制約ESP教學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從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師存在的現狀師,分析ESP教師應具備的合格標準;從而對如何進行ESP教師專業化培養的途徑進行了探索與展望。
關鍵詞:ESP;專業化培養;大學英語
ESP將成為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知識新的發展方向,基礎英語教學的重點將逐漸由高等院校轉向中學教育,而大學英語的教學重心也將逐漸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方向轉移與發展。在這一大學英語教學重要的轉型期,ESP 教師的質量問題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師要積極應對并對自身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梳理,結合本院校其他專業的課程,探尋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并做出必要的調整。Robinson,Jordan 等學者認為專門用途 ESP 教師的關鍵素質是其具有靈活性,即靈活地從普通語言教師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師轉型,同時要有適應性,即適應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
一、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大學英語教師的規模與素質都有大幅提高。但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國高校英語教師的總體水平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課程內容單一
高校大學英語教師主要承擔大學英語精讀、大學英語泛讀和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注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技能訓練。這些課程學時兩年,周學時一般為四節。這些課程幾乎覆蓋學校所有專業的學生,但課程素材多以人文類體裁為主,注重人文情感教育。其它體裁和內容的文章所占比率極低。
(二)知識結構相對狹窄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多數英語教師為高學歷青年教師。他們大多是研究型學者,在研究生或博士生學習階段專攻外國文學、翻譯、語言學等。偏向語言知識,沒有學科交叉。知識結構相對狹窄,更新較慢。
(三)教學理念陳舊,方法單一
教學活動的主體仍舊為教師。課堂教學以教材知識的教授為重點,輔之以聽力和口語能力的訓練。以大學英語精讀課為例,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為:教師講單詞,單詞造句翻譯;講語法,舉例做練習;逐段翻譯課文內容,布置練習講評練習。學生邊聽邊記,偶爾回答問題,成為被動的接受者。
(四)教師自身知識陳舊,不與時俱進,缺乏終身學習觀念
這體現在教師“唯(教)材是舉”。具體而言,第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野停留在老圈子里。年復一年講授和研究同一本教材內容,以至看起來倒背如流,嫻熟自如。還有部分教師安于現狀,進取心減退。久而久之,知識變得陳舊,形成了思維定式,不求創新突破。第二,教師不會適時更新教材內容。教師很少結合學校和學生的特點自編教材,一般選用市面出版教材。但是市面出版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時代感缺乏,世界先進前沿科學技術內容的文章鮮有出現,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學習興趣缺乏,教學效果低。
從以上幾方面看,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使教師喪失了自我專業發展的動力,放緩了教師向國際化發展的步伐,更重要地是影響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大學英語老師的出路在哪里?筆者認為,向ESP教師的轉型發展是一條有效途徑。
二、合格ESP教師的標準
由于ESP教學同時涉及到英語語言學和專業知識兩方面的內容,具有跨學科、跨專業的特點,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ESP教師的專業培養體系,所以擔任ESP授課的教師或是來源于EGP教師隊伍,或是來源于專業教師隊伍,這是我國ESP教師隊伍構成的客觀現狀。而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擔任ESP教學工作,關鍵要看其是否具備一名ESP教師應有的知識能力結構。概括起來,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英語學科知識
ESP的學科性質決定了ESP教師在本質上所從事的是英語語言教學工作,自身首先應該具備豐富的英語語言學知識以及較為均衡的聽、說、讀、寫、譯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這是專業學科出身的ESP教師所普遍欠缺的,即使他們中的一些人英語水平相對較好,但是也大都存在閱讀能力突出而聽說以及寫作能力欠佳這樣語言技能不均衡的問題。而除了自身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外,作為語言教師,ESP教師還應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教學知識和技能。
作為專業學科出身的教師要承擔ESP教學任務,需要重點加強英語學科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深造。首先應該對自身的英語水平進行系統的測試,找出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然后結合個人自學以及參加短期的語言培訓進行提高。
(二)專業學科知識
ESP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交流,因此所教授的英語語言必須要與一定的專業內容相聯系,這也是ESP教學區別于EGP教學的最大特點和難點。既然專業知識是ESP教師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接下來要明確的就是ESP教師究竟需要掌握多少專業知識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一方面,“ESP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專業領域中的英語運用問題而不是專業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各專業學科內部也呈現不斷細分的趨勢。因此,受時間和精力所限,ESP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成為某個學科領域內的專家,而更應該成為該領域內的“雜家”,即在宏觀上系統掌握某個學科專業的基礎知識與一般原理,在微觀上對學科內部的各分支學科有所涉獵即可。
(三)ESP理論和教學方法
除了英語語言和專業學科知識以外,ESP教師還應該掌握一定的ESP相關理論和教學方法。ESP屬于英語語言共核之外的變體,其教學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比如,ESP教學的目的是滿足學習者某種與專業應用相關的需求,而高校ESP教學的對象主要為在校的大學生,他們自身并不熟悉畢業后將會面臨的專業外語應用情景。這就要求ESP教師掌握并運用 需求分析理論,對學習者未來的語言應用情景進行準確、細致的描述。這既有助于明確ESP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三、ESP 教師培養的途徑
教育教學的質量關鍵在教師。要想提高 ESP 教學的地位與質量,關鍵是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強能力、寬口徑、厚基礎的 ESP 教師隊伍。
(一)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氣去培訓現有 ESP 教師
現有 ESP 教師曾對我國的專業英語教學做出了很大貢獻。作為新時期 ESP 教師的主體,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也存在許多缺陷。因此,需要對他們加強培訓,不僅要加強語言培訓,而且要加強專業培訓。語言培訓旨在提高其聽、說、讀、寫、譯能力;專業知識培訓旨在改善其所教專業的知識結構、提高其專業教學水平,使其熟練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對專業英語語體特征的識別力;專業實踐培訓也是專業知識培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途徑來實現。當然,“學校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渠道,有意識地邀請企業的業務骨干來校進行教師培訓,以充實教師的專業知識,豐富其真實語料來源,使他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更高效地組織教學。”
(二)現有 ESP 教師應注重自我發展
ESP 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自己的需求進行反復的思考與研究。現有 ESP 教師要勇于和善于捕捉自我發展的各種機會和信息,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去不同系、所學習相關的課程,提高自己的專業或語言水平,在課堂學習中發展自己;經常去圖書館閱讀專業雜志,捕捉專業信息,關注行業動態,在課外學習中發展。
(三)ESP 課程國際交流項目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人員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教師也將受益于此。高校英語教師具備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在國際交流中,高校英語教師能快速有效地融入、參與到國際化溝通交流活動中。ESP 教育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發展相對成熟。基于國家和政府部門的 ESP 短期國際交流項目,高校英語教師將直接感受到 ESP 教學理論,直接接觸到原版 ESP 理論課程和實踐。通過 ESP 課程國際交流項目切實地感受和體驗,無疑將加快高校英語教師向 ESP 教師轉型的速度自己;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或加入行業協會,廣交業內朋友,在專業實踐中發展自己。
ESP 教學與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后的專業英語教學勢在必行,從宏觀角度來看,急需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ESP 教師作為教授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師,從教師個人出發,加強專業和語言知識的學習,必須與專業教師合作,參與教材設計,具備跨學科的知識,由大學英語教師的“通而不精”發展成“教有所長”的 ESP 教師。
【參考文獻】
[1]陳冰冰.關于建立ESP教師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語教學,2005(05).
[2]韓萍,朱萬忠,魏紅.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3(02).
[3]ROBINSONPC.ESPToday: APractitioner'sGuide.Hemel[M].Hempstead: PhoenixELT,1991:(22).
[4]李紅.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和專業英語合作教學[J].外語教學,2001(01):40-43.
作者簡介:陳璐(1981—)女,河南鄭州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及英語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