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瑛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當代文學理論與當代藝術實踐兩者之間,雖然現代文學理論是一個以理論為主要形態的內容,而現代藝術實踐則是以創作為主要形態的實踐內容。但是兩者之間其實是互通的?;诖吮疚耐ㄟ^對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實踐的互文性相關內容進行考察,從而得出現代文學理論正是現代藝術實踐的觀念寄托體。
關鍵詞:現代文學理論;現代藝術實踐;互文性考察
現代藝術的起源,源自于19世界末的西方國家。此種藝術形式從印象派的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成為觀念派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相較于現代文學理論,雖然兩種藝術理論內容都有相應的哲學思想作為發展的支撐,但是現代藝術在實踐過程中卻缺乏了相應的文學理論知識內容[1]。但是現代藝術理論中卻極少出現以理論知識作為藝術體系基礎,因此不得不采用藝術理論為基礎的實踐經驗作為言說,從而將實踐結果交于藝術創作者。在藝術理論的不斷進化過程中,大批量的藝術文學者在此過程中,為了圖解各種新型的文學藝術理論知識而努力,將藝術實踐經驗具體為觀念理論知識,就成為了當前藝術的分享特征。因此說現代藝術的實踐是具備一系列的發展歷程的,在此過程之中對藝術的概念不斷進行翻新。
一、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實踐互文性線索
在現代藝術的實踐過程中,絕大多數的現代藝術實踐都能夠與現代文學的理論內容相互呼應。因此筆者根據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實踐兩者之間的歷史線索進行分析。
(一)形式本體論
當現代藝術從20世紀的初期流傳至中期的三大思想潮流,成為了西方國家的藝術主流。其中以凡高作為現代藝術的向導表現思想,又以高為藝術的象征思想[2],然后以塞尚為先導構成現代藝術的主義。而這三大思想潮流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又主要表現為三大發展走向:其一就是探索現代藝術的發展自律性,其二就是追求現代藝術的非理性。現代藝術自律性的探索往往以實踐為主要載體,而后藝術的非理性是藝術的超現實主義載體。兩者藝術的特性可以將其總結為如下學派:現代藝術的具體實踐中具備了表現的立體學派、抽象主義的藝術形式、用藝術符號代替生活實踐的藝術形式;另外一種就是表現主義為主的藝術形式,此種表現方式具體在上文所提到的凡高為代表的藝術表現方式,在其發展過程中,與現代藝術的表現實踐所對應的文學理論有:直覺表現論、還有從藝術實踐所發現的幻覺主義。
(二)觀念本體論
現代藝術實踐的后期發展主要集中于二戰之后為代表,在20世紀后半期的發展歷程中,現代藝術改變了原有的實踐理念,在傳統的理念之上發展了新興的思想潮派:比如行為藝術、極簡藝術、超級寫實藝術還有觀念的實質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而此類藝術實踐表現方式則主要具備了以下特點:對傳統藝術觀念的顛覆,消除了藝術的隔閡[3],實現了多元化的藝術實踐格局。而此種格局又主要分為兩大種類階段:其一就是現代藝術的主要過渡形式,在藝術進行過渡的過程中,主要有紐約畫派的抽象表現藝術形式,比如西方國家著名的抽象表現藝術家康定斯基。該藝術家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有對藝術的主要色彩描繪,對各類學者的藝術進行理論反應。其二就是后現代藝術的實踐階段遞進,“達達-波普-觀念”的藝術實踐發展歷程被稱之為后現代主義的藝術實踐。通過將現代藝術從達達階段開始發展,從而構成了一條上下求索的藝術追求方式,反映了藝術后期的發展歷程中,對于廣義的藝術觀念的具象理解。
而以上所提到的藝術發展歷史都有相應的現代文學理論與之相照應,其中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理論學家有利奧塔、哈桑、斯潘諾斯等諸多學者的文學理論[4]。當然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兩者之間雖然具備了互文性,但是并不代表兩者之間可以互相代替觀察,也就是不可以通過其中一種來觀察另一種的發展,現代文學理論也只能被當做現代藝術實踐的發展觀念支撐。
二、結語
通過對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實踐的互文性進行探討,從而得出自20世紀之后發展得來較多的現代文學理論,為現代藝術的實踐實施了多重鋪墊。而且現代藝術實踐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超出了現代文學理論的具體范圍。在此種情況之下,我們從單一的層面去將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實踐體系相融合,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們作為人類,沒有辦法超越我們所處的當下社會,但是我們卻希望人身等多方面自由,我們面臨著多層次的思考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思考往往卻又貫穿了我們整個發展命運?,F代文學理論看似與現代藝術實踐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其實是提示我們感知到人類思想的單純。而這也正是現代文學理論與現代藝術實踐兩者之間互文性的探討意義。
【參考文獻】
[1]易彬.“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2):204-209.
[2]石艷婷.《現代沙特文學敘事藝術》第三章翻譯報告[D].燕山大學,2014.
[3]林鐵.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代性品格[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4):34-38.
[4]宋文婕.20世紀西方現代文學中的神話模式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