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喻慧是一名杰出的女畫家,她所畫的太湖石系列深受大家喜愛。文章通過花鳥山石等元素談談喻慧花鳥創作中的享受生命,感受自然,野逸情懷 。
關鍵詞:喻慧;花鳥;山石;情感
宋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是花鳥畫最為鼎盛的時期。現代畫家的繪畫追其根源大都得益于宋代花鳥畫。喻慧深受父親影響,從十幾歲時就開始臨摹宋畫,讓她從中學習繪畫的一些技法,體驗宋畫中的清新淡雅、寧靜雅致意境 。
喻慧繪畫初期時,經常畫帶有風景的花鳥作品,自己投身自然之中,用心去感受自然界生物的生長 ,并直接從自然風光中截取的所畫形象。但是她逐漸發現作品構圖過于簡單,在視覺上缺少層次變化,而且宋畫中那種 凝練含蓄的表達方式沒有表現出來。在后期作品我們能看出她對生命的感悟,更注重作品意境的表達,看她的畫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一、喻慧花、鳥、山石中的情
大自然是空靈的,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在這個大環境中有無數的事物,然而這無盡的事物在畫面中卻不能盡顯其中的。
(一)花鳥
在古代詩詞中有很多贊美花的詩句,他們無一不是贊美花草的生命力。 在喻慧的畫中,有牡丹、桃花等我們能夠經常見到的,也有被我們忽視了的小野花 。她的每一個創作元素都是源于現實生活的實際景象,她筆下的花每一朵都有不同的味道,婀娜多姿 ,展現著生命的活力。這幾乎都是來源于她對自然中景物形態的真切感受和對物象的觀察入微,從一個個屈曲皺褶的枝葉中,從一瓣瓣色相微變的花草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因為在喻慧眼里,這些生命所承擔的情感不同,所展現的也不同。看到喻慧的《荷花》,讓我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我認為這是這句詩的詮釋,稚嫩的花朵,猶如嬌羞的姑娘,蜻蜓在枝頭親昵著,這都是我們常見的事物,無一不是展現生命的美好—開花結果的生命過程,各種生物都承載著各自的意義。鳥是中國文人畫中最常表現的對象,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睞。鳥是一種靈性的動物,靈活多變,可以給繪畫帶來豐富的生命力。
就如其‘耳目所習無例外的都是這一環境中自由自的在禽鳥花木,即畫史所稱“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1]在她的畫中有種不受拘束的野逸之趣。然而我們發現她所畫的元素沒有改變,但所表達的內心情感無時不在變化著。她認為它們都是有情感的事物,而所畫的作品正是這種情感和她本身情感所產生的共鳴。它可以是驕傲的,可以是孤獨的,可以是靈動的 …… 這出于她對生命的贊美,對意象捕獲的偏愛,這些鮮明形象在她心中所激起的波瀾。
(二)山石
山石表現最多的是在山水畫中,然而也是所有畫家偏愛的一種元素。起初我注意到這位畫家就是被她畫的太湖石所吸引,讓我想要去了解她,感受她的每一幅畫。在喻慧的后期創作中,山石也是她作品的主角。她所描繪的石頭各態萬千,她賦予千姿百態的石頭生命,用它們來展示五味雜糧的情感。在創作期間,她的太湖石被喻繼高先生說成不像,然而她說,這不是寫生而是創作。物我相應,情在其中。她所追求的就是這種似是而非,情感卻淋漓盡致的東西。
從她所畫的石頭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宋畫的影子。對對象形象細致刻畫,同時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畫面上細節豐富生動,但又不失整體性的把握。用筆爽健卻又靈動,起伏剛柔、輕重緩急,并不只是單純的勾勒,而是書寫心意。素、淡的用色總能達到靜的氣氛,形成雅的格調。在傳統的繪畫技法上,采用簡單的構圖,表達的卻是最深處的東西。
在她太湖石系列中,每一幅畫面都是一靜一動,太湖石之上總有靈動的生物在其之上,散發著一種靈動的氣息,一種張揚的力量,有的是鳥有的是貓有的是鶴等。她會用動東西去打破靜的僵局,使畫面充滿愉悅感。
《掠影》中,太湖石幾乎占據了整個畫面,在左上角的位置畫有一只黑色的飛鳥,但可以看出鳥與石重新被賦予的無限生命力,它像是屹立在那里故意給飛鳥的一重障礙。雖然是簡單的畫面卻給人無限遐想……
《流翔》中,上下構圖,嶙峋的石頭、從中而飛的鶴;她的《春色驚恐》中,黑色的石頭上,一只貓盯著天上的蝴蝶,想要去捕捉它,自有一種詩情畫意,一種靈動之感躍然紙上。
人們都說生活是思想的源泉,是創作的來源,就像平時去我們進行創作時,都是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在生活中搜集素材,沒有生活、脫離生活的畫作是無法立足的。當然每個人所關注的點是不同的,所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所要表達的也是不同的。喻慧正是通過這些生活中的這種元素來創作的,不斷變化,不斷豐富,構筑了一幅幅畫作,給人以震撼,釋放自我。
詩情畫意,盡顯其中。文人畫代表人物王維被后人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2]的確,在喻慧的作品中,無論是路邊的野花,國色牡丹,還是百態的動物,無一不承載著自己的感情,釋放著自己的情懷。她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并把學院畫和文人畫結合起來,恰當地進行了現當代的轉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精神及對自然的態度。
二、結語
人們都說畫是一扇窗戶,能通過畫面看到作者的內心,體會作者的情感,喻慧的畫作很多是表達一種生命永恒的概念,一種生機,一種動力,一種拼搏向上,于是她通過花鳥畫來傳遞這份內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氣息,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參考文獻】
[1]薛永年,趙力,尚剛.中國美術史: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蔡玲玲.議喻慧工筆花鳥畫的意境追求[J].大眾文藝,2016(01).
作者簡介:王福苗(1992-)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