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美術作為中原地區最典型的民間文化類型之一,是繼承了原始社會的美術并不斷弘揚、發展的產物。民間美術很好地體現了中原地區豐富的民俗文化特色與中原地區勞動人民樂觀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樸素且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符號。本文介紹了中原地區的地域特征以及審美意涵,希望能夠在這個急劇變革的時代讓人們意識到中原民間美術的藝術與社會價值,其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并傳承傳統民間美術,傳承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中原民間美術;地域特征;審美意涵
一、引言
與華麗的宮廷美術、文雅的士大夫美術不同,民間美術是植根于民間,反映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民間藝術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精神需求而創造出來的具有自娛自樂性質以及業余性的一種物質文化形態。民間美術與地域民俗生活緊密相關,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民間藝術在審美意涵上直接繼承了原始藝術的混合性特點,凸顯了最真實的生活,表達了對生命價值的最具實際價值、最功利性的追求。民間美術的審美意涵對研究我國不同時期人類的審美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原民間美術的地域特征
中原地區,指的是洛陽到開封一帶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狹義上指的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中原地區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區民風清新,民俗淳樸,加上獨特的地域特征、悠久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很多特色民間美術。下面進行具體介紹:
(一)泥塑文化體現的地域特征
河南的民間美術中有一種泥塑文化,這在浚縣以駿馬形象為主,這些戰馬的形象都非常鮮明,頸部異常粗大來顯示它的力量,馬一般會昂首撕吼,騎馬的人則為武士。這主要是由于浚縣在地理位置上有兩座不高的山峰拔地而起,周圍都是平原地帶,可以東西呼應,因此相傳是瓦崗寨農民起義軍與隋軍進行戰爭的地方,有很多當地人與將士戰死在此地,所以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就會用泥捏一些騎馬的兵將。不僅如此,他的制作材料是一種可塑性很強、粘性很大的黃膠土,來源于浚縣附近的黃河故道,通過風干或是烘烤即可形成泥塑。
淮陽地區的“泥泥狗”泥塑玩具,以黑色作底,然后再繪以紅黃青白四色。在造型上,泥泥狗造型夸張、怪異,但都體現了此地特有的地域特色。此地廣泛流傳伏羲與女蝸結為夫婦然后捏土造人的傳說,也有傳說說淮陽長年干旱,突然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農田里很多泥泥狗在耕地、撒種,所以淮陽人很敬重狗。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首先是圖騰符號,例如“猴頭燕”,是對伏羲和女媧的圖騰的體現;其次是生殖器符號,如“人面猴”,是對生殖器符號的變異形式。在紋飾上,也是對生殖崇拜而演變來的太陽紋、三角紋、花草紋等等,泥泥狗體現了藝術獨特的地域風格。
(二)桐柏皮影體現的地域特色
河南境內的桐柏縣流行著桐柏皮影,它帶有浪漫與詼諧的色彩。桐柏皮影的人物造型大多質樸、潑辣,以牛皮為原材料進行制作,線條上繼承了當地南陽市漢畫像石刻的粗獷,既大膽又簡潔,內部的刻工、畫工又很精致,人物的鏤空很繁雜,簡繁結合,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了桐柏山地區的山民淳樸、熱情、友好、豪爽的性格。
三、中原民間美術的審美意涵
(一)功利主義傾向上審美意涵的體現
中原民間美術的主體是勞動人民。而中國的農業社會歷史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靠天吃飯的,所以他們渴望美好的東西,進行社會活動也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民間美術在審美上以人的實際需要為主,沾染上了功利主義色彩,但民間美術的功利尺度掌握的很好,功利傾向以善為本,是精神需求的轉換,以此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民間美術作品中很多都貫穿了趨利避害的意涵,門神來辟邪,河南靈寶的男女訂婚時女方要贈送糕花給男方,糕花要是圓形,寓意團圓,糕內夾著大棗,寓意早生貴子,通過恰當的形式將功利性表現出來,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很生動、形象。
(二)造型上審美意涵的體現
中原民間美術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民間美術的造型理念體現出的審美意涵包括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陰陽學說與古典哲學的天人合一。太極陰陽學說對民間美術的造型影響包括必須形態豐滿、對稱偶數、黑白、陰陽相守,忌諱殘缺的、單獨的。然后將趨利避害、追求美好等主觀需求通過民間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民間美術中的門神頭大、眼大,大代表著吉利;鴛鴦要成對才幸福美滿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樣的在造型上體現的審美意涵則可以讓人們可以在自然界的萬物與自我間有目的性的創造。民間美術將世間萬物都與人們的生活相聯系,慢慢地很多事物成為了固定的、通俗易懂的藝術符號。如石榴、蓮子代表多子多孫;鶴、龜、松則代表著長壽。民間美術的造型還表達了人類對繁衍后代的崇拜。如泥泥狗。這些都通過造型體現了民間美術的審美意涵。
四、總結
通過對中原民間美術的介紹,可以得知民間美術包含了中原土地上廣大人民群眾對自然、對理想的追求,它已然成為了一種獨具中原特色的文化形態,是珍貴的文化財富,具有重要價值,我們要加以重視并進行保護。
【參考文獻】
[1]李冬冬.區域視角下河南民間美術審美研究初探[J].美術大觀,2013(02):71.
[2]張建萍.談地方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以嵊州民間工藝美術為例[J].學理論,2012(09):39-41.
[3]王征.對南陽傳統民間美術傳承與開發的思考[J].美與時代(上),2010(12):32-33.
[4]程旭光.從“荷包”工藝看民間美術的審美共性[J].陰山學刊,2010(06):46-48.
作者簡介:常龍珠(1988-)女,漢族,河南省許昌市人,現工作于許昌電氣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