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古”之清音,在古琴藝術審美境界中國表現了一種超脫世俗、穿越時空,以“蒼勁”、“滄桑”之古意來修飾的音樂藝術形態,而古琴獨特的音色清雅正和,更是恰當地體現著中華民族崇高精神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太古;清音;古琴
《贈琴僧》
宋·雪竇重顯
太古清音發指端,
月當松頂夜堂寒,
悲風流水多嗚咽,
不聽希聲不用彈。
古琴擁有著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從它的創始人來看便是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有神農說,有伏羲說等等,都表現了它歷史悠久。《詩經》中有多處提及古琴,也體現了它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民間藝人熱愛它,宮廷樂師推崇它,而且文人墨客又將它的藝術涵養高度推至頂峰,使古琴藝術成為古代家喻戶曉的一門藝術。雖然它經歷了時代更替后的褪色與消沉,但是當代藝術領域它又“活”了,曾經寂寞的它屬于自娛自樂的樂器,而今它也被推向舞臺,推向世界,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
古琴擁有豐富的樂譜與理論留存至今,因此它可以獨立成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學習,故稱“琴學研究”。在琴曲表現內容中有許多歷史文化,以及古人的一種崇尚自然、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取向,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一種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中和清麗之美貫穿其中,一種含蓄雅致、靜謐淡遠之態引導著我們生存的精神追求。作為欣賞者去對古琴進行審美,仿佛它要告訴你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太古清音”的完美境界,但是這些遠遠不夠,需要成為專業的學習者來認識它、彈奏它才能真正領悟它的世界。
一、初學者對古琴的學習認識要求
首先,要求初學者認識古琴的構造,了解古琴的文化底蘊。因為熱愛需要全方位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特性。
其次,要求學習較為簡單的音樂理論常識,比如節奏、音高以及古琴減字譜。(也許大家認為這是必須的,但現今社會就存在一種現象,為了追求古琴最早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而不去識譜,是非常遺憾的。)
最后,要求嚴謹認真的態度、精益求精的慢功夫去練習。急于求成或者隨便完事是對音樂的不尊重,更無法理解藝術的真諦。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彈奏正確的音樂,基礎很重要,彈一首小曲,只要用心、認真無誤、熱愛,就能感動人,無論它是不是只是一首小曲。
二、專業者對古琴的學習演奏要求
(一)了解掌握古琴藝術的發展歷史
古琴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顯著的高度位置,是“琴棋書畫”之首,與它的發展歷史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及影響。其歷史價值甚優,有人文、有地理、有背景、有故事、有訓誥、有真理,都是古琴藝術自身具備的理論基礎。
(二)掌握彈奏古琴特有的“太古清音”的音色及意境
由于古琴彈奏時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太古之音,所以能在這清亮安靜的音樂世界里得到心靈的寄托和安祥。散音松沉曠遠,泛音清冷入仙,按音飄渺多變,三音俱全,幽韻綿長,復雜豐富的樂音流動中又顯出一道清泉,令人神往。
(三)熟練掌握古琴彈奏技巧
古琴指法有幾十種,但將其綜合地組合起來成為樂曲,并“得心應手”地彈奏出來并非易事。古琴之音先表現出太古音色再將古曲彈之,最后表達古意。古人創作的樂曲中有歷史沉淀下來滄海桑田的濃郁之情,在技能要求上,雖然有時會感受到簡單的旋律和指法,而難在如何將其深邃的精神內容注入樂曲中,使演奏富有感情,富有生命力。音樂的美主要體現在音與心的強烈融合,達到融會貫通的樂感魅力。
(四)心神合一,與琴共鳴的意境表達
音雖由器彈之,但樂由心而生之,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彈奏樂曲,才能“格鬼神”,隔絕心外之物,用靈魂去表現樂思。現在有的人彈琴只是表面上把樂曲彈出來,樂曲的精神內涵全然不知,像個沒有畫面的空白紙,在技巧嫻熟的情況下,也不一定能表達出正確的意境。但是熟能生巧,所以在熟練的前提下,再與樂曲每一句進行邏輯思考交流,用心體會,心的專注與傾入,才能真正表現音樂思想。這就是“走心”狀態,“惟樂不可以為偽”,只有真正情感的抒發配上熟練的技法,琴樂藝術才能達到最高境界——人琴合一。
(五)具備綜合文化素養和能力
學以致用的前提下擁有各種文化體系的支撐,增進掌握與釋放能力的方法,充實人文素養,提高音樂理解力和感染力。因為演奏與物理學有關,琴曲與文學有關,琴史與歷史發展規律有關,琴學與美學、哲學有關,琴律與數學有關等等,所以專則必精,精則必廣,廣而學之,充其補之,能量聚之,方才顯之。
(六)有創作意識,精通古琴打譜
這對傳承發展有重大意義,事物是在創新中變化發展的。在學習古琴歷史、指法、曲譜結構、音律、樂曲意境等要素后,掌握琴曲發展和編配規律,對舊曲進行打譜或直接創作新曲進行打譜。比如當代琴曲《三峽船歌》、《春風》、《山水情》等都是優秀作品。而最好的作品在創新中也不失古琴“太古清音”的韻味。
三、古琴藝術所表現的“太古清音”之闡釋
(一)“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太古”為古琴一德,一方面“古”表示它歷史悠久,一方面“古”表示古琴發音蒼古。“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雖然古調被世人所遺忘,但是古人的精神追求意蘊久遠深邃,耐人尋味。歷史奠基下音樂藝術總有那么一種哲學內涵,引人冥想,或寄情山水,或抒發雄偉之志,或追求超然脫俗的品格,或融入儒道思想逍遙神游的境界。總之古意濃郁,發人深思。
(二)太古之韻綿延悠長,懷古之情琴思涌顯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中曰古“自和澹中來”,“有羲皇氣象,寬大純樸”,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中曰古“俗響不入,淵乎大雅,則其聲不爭,而音自古矣”。“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此能進于古者矣。”古琴之“古”,恬虛幽靜,肅穆玄真,人、器、樂三者同“古”,今人彈之,意韻深遠。
(三)古意之琴由清音始發
清者,清晰清潔清楚之意,是琴音之主宰。比如彈奏琴曲之中,每個音要清晰,該是哪個音高、哪個節奏、哪個指法就應該準確無誤,絕不含糊,下指不亂謂清潔,走弦不滯謂清楚。欲彈清音必選清靜之地,用清雅之心、清肅之氣、清潔之弦奏清妙之曲,從容嫻熟,婉轉悠長,抒清和之思,意趣躍然曲中。
(四)太古清音的哲學思想
太古之聲中正平和,乃是儒家中庸思想之體現,古人精神追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彈奏古琴時也由此心而生。《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歷代琴曲古音純樸,不急不躁,不華不虛,即使琴曲高潮部分也不浮夸不失莊嚴。清淡之音寧靜致遠,乃是道家大音希聲的思想體現,老莊無為精神奠定了古琴清微淡遠的藝術境界,“清泠由本性,恬然隨人心。”他們崇尚自然,崇尚“淡兮其無味”的音樂風格,但清淡不是真的無味,而是一種舒適的、本真的坦然,這是有感知屬性的,而且趣味無窮。太古清音重在心境,“琴者,心也”,心神凝慮,坦然處之,心靜氣順,音心對映,古樸清和,古韻清響。
古曲悠遠,清音淡雅的古琴藝術具備了中華民族崇高理想境界的要求。琴曲《幽蘭》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譜,曲意形容蘭花生于深林,不因無人欣賞而不發清芳之氣,是孔子比擬自己的精神追求。曲調清麗委婉,聲微志遠,從開始的第一個長音,將深沉的感慨傾泄琴中,但沒有悲戚憐憫,而是用古琴獨特指法“扶”,不斷地雙彈兩弦而得節奏緊密爽朗輕快的音樂形象,泛音段清澈地使蘭花形象呈現出來,太古清音的審美情趣溶于其中,別有一番清雅曠遠的意境。
古琴音樂有許多藝術審美形態,冷謙寫了十六種,徐上瀛寫了二十四種,當代琴家李祥霆老師寫了“琴聲十三象”,而最為明顯的音樂藝術特性是太古清音。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背景下,人們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需要古琴這門藝術來陶冶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修養,并且在這“太古清音”的氛圍里靜心養神,找到自我價值追求的體現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祥霆.古琴綜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茍英杰(1986-),女,漢族,甘肅省蘭州市人,講師,藝術學碩士,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研究方向: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