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大調協奏曲》是作曲家海頓為雙簧管寫的一首樂曲,后被移植成薩克斯管演奏的版本,深得廣大薩克斯演奏者的喜愛。薩克斯管是十九世紀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發明的樂器,雖然它是為了軍樂隊演奏而生,但其獨特的音色使之更多應用于演奏爵士流行音樂,筆者就多年學習之經驗,闡述這件樂器如何演奏這首古典音樂作品。
關鍵詞:海頓;C大調協奏曲;薩克斯
一、樂曲的作者簡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出生于一個父母都熱愛音樂的貧窮勞動者家庭,從小受到音樂熏陶的他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學習音樂。八歲那年他就憑著超人的音樂才華成為了施臺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成員。后因長大變聲被合唱團驅趕流落街頭,幸得一位歌唱家的救助,才勉強活了下來。盡管生活困窘,他依然學習音樂,最終得到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宮廷樂師。此后,海頓生活安定,直至晚年。由于他性格開朗,生活穩定,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總給人以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杰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奠定了基礎。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
二、《C大調協奏曲》的樂曲分析及演奏心得
《C大調協奏曲》是海頓為雙簧管寫的一首樂曲,后被移植成了薩克斯演奏的版本。最初拿到這首樂曲,我是用中音bE調薩克斯管演奏的,中音薩克斯管的音色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其高音區富有穿透,低音區也不乏厚度。但在演奏本曲時,會受其音色特點的限制,很難達到預想的演奏效果,因此使用同雙簧管音色更為接近的bB高音薩克斯管來演奏,其實際效果更易表達樂思。
隨著薩克斯管的發展,其配件也越來越多,不同的配件及其搭配可使薩克斯管發出的音色產生巨大的變化。為更好表達曲作者的意圖,我選擇使用的配件是Vandoren Optimum系列的SL3笛頭,Vandoren的變音皮卡和Gonzalez紅盒高音二右四分之三號哨片。下面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樂曲及曲目中需注意的難點和解決辦法。
樂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 Allegro spirituoso ,C大調,2/2拍。獨奏開始的1-4小節是由一個弱到強的節奏模進進入的,第5-7小節是一個由弱到強的長音,8-10小節是自由演奏的三個小節。短短十個小節,沒有復雜的節奏,也不需要華麗的技巧,但想要達到好的效果卻也不容易。首先是1-4小節的漸強,少則不明顯,多則沒內涵,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除了有良好的演奏功底,還需要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其次是這四個小節中出現的十六分音符,演奏的時要求干凈均勻;再次是5-7小節的由弱漸強的長音共有16拍,這需要很充足的氣息;最后是8-10小節的自由演奏片段,音符的連接以及tr和裝飾音的銜接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1-4小節中十六分音符演奏要求的干凈均勻,在初次練習時可將速度放慢一倍來練習,然后逐漸加快,最后恢復至原速,長期的長音練習可解決5-7小節的長音問題,最后通過多次聆聽音頻資料和翻閱文獻的方法,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構建出我們想要的音樂銜接。第12小節出現了八分音符后接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的節奏型,較快的樂曲速度,易使吹奏不干凈,慢速練習仍然是必要的練習之法。30-33小節由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組成,這里除了把音符演奏清楚流暢以外,還需根據音符的上、下行,在演奏音量上做到一定的變化,盡管譜面上沒有任何的標注,發揮自己二度創作的主觀能動性,若按同樣的音量來吹奏它們,那音樂會失去一定的色彩。115小節是一個強的二分音符后接一個弱的8分音符,強的二分音符D演奏不難,難在緊接在之后的高音C。當薩克斯的高音區要求演奏弱的力度時,對演奏者的控制要求很高。在演奏這個小節時,首先要注意保持口腔打開的狀態,加大氣壓把二分音符D奏到很強的音量,通過對比是一種很好凸顯音量大小變化的方式,把前面的“f”奏得足夠強,后面的“p”才更容易演奏弱。在演奏高音C時,不要使用吐音,保證發音舒緩,然后口腔微微收縮,最后氣壓盡量控制到小而平穩,從而達到理想效果。
第二樂章 Andante,F大調,4/4拍。此樂章是一個非常優美安靜的樂章。在演奏這個樂章時首先需靜心。樂章一開始,便是力度為“p”的弱起小節,在演奏這個音時,需要把音頭去掉,剛開始練習時,經常會出現發音遲鈍或者音色不純凈的現象,通過反復嘗試調節嘴巴松緊、氣息緩急的發音練習,方能奏出最佳效果。26小節中出現了帶連線的跳音,這種“連跳音”的實際演奏效果是介于跳音和連音之間,在演奏的時候需要注意舌頭的力度,需用連貫輕柔的吐音去完成。
第三樂章 Rondo Allegretto,C大調,3/4拍,曲風輕快活波。在演奏這一樂章時要注意把握其特點,出現的很多跳音,都需要時刻保持其演奏的力度達到統一。在樂章的第129小節出現了轉調,這意味著樂曲的風格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轉變,這是抒情的一段,除了注意情緒上的調整,在吹奏上也要注意自己的口腔、口型是否調整到了合適的狀態。樂章的166小節開始便出現了本樂章技術最難的7個小節,在練習這一段的時候除了之前提到的慢練,還建議在節拍器的輔助下進行練習。因為,節拍器能幫助我們在枯燥乏味的練習中穩住節奏。
三、結語
在這首協奏曲中,樂曲古典韻味是不容易把握的,一些長音及跳音能否演奏穩定,取決于我們的基本功是否扎實,而作品的樂思則依靠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只有將扎實的演奏技術和自身的音樂修養結合起來,才能演奏出富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滿龍.中央音樂學院薩克斯考級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于潤祥.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尹志發.薩克斯管演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5]謝功成.曲式學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6][美]拉里·蒂爾.薩克斯管演奏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
[7]謝進歧,杜銀蛟等.全國薩克斯考級作品集[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8][美]約瑟夫·維奧拉.薩克斯演奏教程2[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9] 尹志發.薩克斯管超高音演奏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10][英]英厄姆.劍橋音樂叢書:薩克斯管[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珺(1990.03-),貴州貴定人,碩士研究生,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