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的高校英語教學,常常忽視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過度重視西方文化,忽略本國傳統文化,導致學生對英語實際應用的不足,交流時常常無話可說。筆者認為,高校英語教學應該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教授英語相關知識的同時,也應強調并融入本國文化,方可加強學生對英語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缺失
學習任何一門外語的終極目標都離不開交流二字。然而大量學生在經歷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英語學習后,依舊對口語感到畏懼,犯難,或是開不了口。其中不乏部分學子對英語的語法掌握不算生疏,甚至少數人對英語語法比較拿手,但一談到口語,就無計可施。當然,這其中有語言環境的影響,學子本人對口語的練習程度也會大大影響口頭表達。然而,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即是學生本人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不熟悉,導致他們交流受阻。
就如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感興趣,西方友人同樣對瑰麗的中國傳統文化頗有興致。然而雙方對本國文化信息的不對等,很難使交流持續。例如學生普遍重視圣誕節,西方的情人節,對中國本土七夕的來歷就模糊不清;熟悉情人節的英文翻譯方式,對本土傳統的端午節等節日就不大了解,甚至連春節的英文翻譯方式都不熟悉。大部分學生對本土各個節日的認知,僅限于中文名稱以及天數不等的假期。同時,學生們會為與外國友人交流而熟悉西方傳統節日的名稱、來歷以及慶祝方式,特意為交流而準備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學生卻不在多數。因此,就出現了當談及圣誕節、萬圣節等學生口若懸河的情況,而在問及七夕、中秋的來歷時,大部分學生就目瞪口呆。
不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也就造成了中國元素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缺失。學生掌握了主謂賓等語法知識,會背誦課文的單詞表,而與英語為母語的本土人士交流仍感困難,因為學生對本國的文化并不了解,在交流中不能提供與其對等的文化信息。于是,在與外國友人交流時,極容易停留在”Howareyoudoing?””Fine.Thanks,andyou?”等寒暄層面,再往下深入就無話可談。
高校英語教學中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這一點,普遍做得不夠。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英語教材本身就不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尤其在非專業英語教學中體現頗深。當英語僅是一門基礎課程時,其課時、教授內容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普遍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教學任務,而非融入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又多不能在英語考試試卷中體現出來。
第二,教師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夠了解。當前高校,注重對英語老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訓很少。由于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欠缺,也缺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在課堂上自然無法很好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第三,學生本身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感興趣就缺乏學習動機。而對傳統文化的陌生,使得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不強,意識不到了解傳統文化的必要性。這種循環往復的情形,使得學生除非具有考試壓力,并不愿意了解本國傳統文化。
第四,社會環境的影響。現代社會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也充斥著浮躁與空虛,對自身利益的追逐。學習成了一種追逐利益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本身。有的人就惰于了解傳統文化。于是就多有學士熬夜瀏覽快餐小說,卻少有學生靜心閱讀傳統類文化類書籍。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屬于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語言的底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當然是為交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導入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然而,片面地灌輸西方文化知識,實際上僅僅是從一種文化的學習轉到了另一種文化的了解,并非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也就造就了與他人交流時內容的貧乏。
學習英語時,我們不應該只注重英語本身,只注重與之相關的西方文化。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最終的結果就是文化的遺失,自身語言的貧瘠,且不利于民族自尊心的養成,不利于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的培養。片面地灌輸西方文化知識容易導致對西方價值觀的盲目崇拜,所以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之說法。
學習英語的人更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利用語言這一媒介傳播至國外,弘揚中國文化精神。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傳道者與受業者均重視傳統文化。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自己對文化精髓尚一知半解,要如何教授。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英語教學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負責,亦是對教師的考驗。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英語教學相結合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進高校英語教學,真正為社會培養出“學貫中西”的人才,是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個難題。筆者認為,要解決該問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編撰大學英語教材時應考慮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編入相關內容時不應只局限于傳統節日。
談到用英語表達本國傳統文化一事,現今高校生多是反應傳統節日的英文翻譯名稱。實際中國的傳統文化除節日外,還包括了民俗習慣,傳統風俗服飾、傳統食物,傳統哲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作品等。關于此項,英語專業學生多有開設中國文化(ChineseCulture)一科;非英語專業學生由于課時原因,極少有機會滲透本國傳統文化知識,而教材內容多是體現傳統文化。因此,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考慮將中國元素滲透進去,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尤其針對非英語專業高校生。
第二,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營造氛圍是有必要的。
筆者認為,只有教育決策者的觀念變動并落實到制度上,才能真正推動教學效果的改進。關于次點,針對非英語專業的四級考試翻譯題型的改革,就比較恰當。自2013年12考次起,翻譯題型就從原先的單句翻譯變為了段落翻譯,內容均與中國元素相關,具體輻射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教育發展方面等。四級考試歷來在中國高校各類考試名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將對中國元素的翻譯納入重要考試中,是促進學生對本國文化有所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除此以外,通過大眾媒體對中國文化的宣揚,也能為學生渲染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性。當然,學校也可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相關選修課。
第三,教師應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
如教師只會照本宣科,即使面對結合了中國元素的英文教材,也無法將其生動教授予學生。因此教師應不對充實自我,平日可多讀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書籍,中英文皆可。當教師對中國元素有一定了解時,授課上方可信手拈來,課堂不易枯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劉桂影.淺析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21).
作者簡介:胡庚(1984.12-),女,研究生,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